..续本文上一页个时候,你没有成就奢摩他的时候,叫做「正忆念」。当然,我们说是另外写一个法本,给你做个修行的一个方法,也是可以,不用学这个,也是可以,就是按照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就是法本,我一方面这样读,然后我就按照这个文的次第,就这样正忆念,就是这样子嘛。这不是也很好吗?并且下文还有,常告诉我们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。这就是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次第。
「读诵」,就是读这个文;「受持」,你要不断地温习。说我能把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背下来,但是不可以没这个经本子,你还时常地这样,照这个本子念,来温习。看「受持」这句话,有两个意思:有个浅义、有个深义。浅的意思,就是照本温习,我已经背下来了,我由读而诵,但是还不断地温习,叫做受持,这是第一个意思。第二个意思,你读《金刚经》,看须菩提尊者那一段,那是圣人的境界,受持《金刚经》是圣人的境界,不是凡夫境界了;那样讲那个受持,是受持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里边的义。读诵是文,受持是义。但是这里说的受持、读诵,受持还是文,下面有个正忆念,正忆念就是义了,就是文义的义,仁义道德那个义。正忆念那个义,还应该包括读诵这个经的文,有文也有义,不可以只是思惟里面的义,而不受持文;也不应该只是读诵文,而不正忆念文里边的义,修行次第是这样子,这就是修行次第。这样修行,应该不是太难,就像你打妄想似的,你现在思惟经里面的义,像打妄想那样地想,就是内容不同,打妄想是杂乱的境界,现在思惟经里面的义,就是诸法实相,思惟这个义,初开始就是这样子。初开始这样子啊,但是加上奢摩他,那就有点不同,有点不同了。奢摩他不可以打妄想,那我们可能会感觉到难,感觉难;你叫我心里不要打妄想,好像难一点,但是初开始慢慢地、慢慢地,也就可以成就。
这个成就的什么事情呢?我说出一件事。我初开始我一坐下来,盘腿坐下来的时候,我修奢摩他,可能会有点困难。那个心习惯了打妄想,现在忽然叫它不妄想,可能不习惯,就是控制不住,心就是要打妄想。那么如果有这种情形的话,怎么办呢?念大悲咒。你念大悲咒,不要念二十一遍,念三遍或念七遍,然后再修奢摩他,就可能会容易一点。这个道理是什么呢?有道理的。佛告诉我们做恶法、做善法,然后我们学习佛法,这个次第是这样子。我们做恶,你做恶,然后就去学习佛法,它不次第。你做恶啊,你心里面那个恶的境界常在心里面想,佛法你学不来,就有困难。你以后做善法,不要做恶;做善的时候,做完善的时候心里快乐,然后学习佛法,就容易相应,这个次第是这样子。现在修止观的次第,你如果先修奢摩他的话,有可能就是刚才我说的,我们习惯散乱的境界,你叫它心里不动,它不行,不可以。但是念大悲咒的时候,它就相应了,它就合适。念大悲咒,心里只是念那个音,心里不分别,它和奢摩他为次第,比较容易一点。说是我不欢喜念大悲咒,那也可以,你念《金刚经》念一遍也可以,然后再去修奢摩他,有可能会容易。说我不欢喜念《金刚经》也可以,如果是读这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你那一段你欢喜,读那一段文,读它一遍,重复地再读一遍、两遍都可以,然后再修奢摩他,它就可能会相应。如果你不用这个方便的话,你还是要修奢摩他,就令你失望,你失望了,不想修了,修不来!可以转变,用毗钵舍那、用正忆念做奢摩他的前方便。你修奢摩他修不来,你就正忆念,然后修奢摩他,它可能就相应了,也可能这样;或者我都不欢喜,你拜大悲忏,拜它一天、两天、三天,或者拜七天,再修奢摩他,就好了。你不要说我奢摩他修不好,我就都放弃了,那你永久也不成功。你用这个方便,就把这个困难过去了,它就能相应。
所以我刚才说这一段文,说这么多话干什么,说一句话就明白了嘛,说那么多做什么?有用!有用的。有什么用?能调伏你的妄想,能令你的清净心容易现前。所以可以读,常常读。读干什么?不如思惟义!不可以只思惟义,还要读它的文的。也读诵它的文,然后又思惟这个义;思惟这个义,也读诵这个文,慢慢慢慢你就可以成为圣人。就是这个方法,没有其他的奇妙,没有!所以你不思惟这个义,你只是读文,那不行;你只是念大悲咒,只是念也有功德,但是想要得无生法忍呢,还要再增加上一点事情,不然不行。所以佛菩萨这大智慧,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的善巧方便,都是能得无生法忍的;把它综合起来,都是可以得无生法忍的。但是我们懈怠就不行。说是我只是念大悲咒,那得无生法忍是将来的事情,你想现在得无生法忍,不行。你要想得无生法忍,得圣道,也念大悲咒、也是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也修奢摩他、也修毗钵舍那,那就有希望现在得无生法忍!就不是凡夫了。就是我们佛教里面有圣人出世。说我不做这件事情,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我也不学习、大悲咒也不念,我们永久是个凡夫。所以,圣道是在的,在乎我们自己肯不肯努力。你不努力,不努力这事情就不成。我今天就讲到这里。到点了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5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