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5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蜜」,前面是赞叹释提桓因,「善哉善哉」,你说的好。

  

  憍尸迦!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,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。何以故?憍尸迦!法性、般若波罗蜜,无二无别,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。若人欲得实际、不可思议性二相者,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。何以故?般若波罗蜜、不可思议性,无二无别。

  

  「憍尸迦!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,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」,这下边是第二科。佛赞成这一科里分两科,第一科是法说,第二科是譬说。这个法说是正面的说明这个道理;譬说,又说一个譬喻表示这件事。前边「善哉善哉」是第一科;「憍尸迦!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」这是第二科,就是说一个譬喻。「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」,假设这个人他想要得到,就是认识到,法性有两个相貌的话。这个「法性」怎么讲呢?这个「法」有两个解释:第一个是「持」意。受持的持。这个「持」这个话怎么讲呢?就是按照我们普通的境界来解释,就是我们看见这个房子,我昨天看见是这样子,我今天看见也是这样子,我明天看见也是这样子,就是它的相貌能保持住,能保持它的相貌,那叫做持意。我看见这个人,我去年看见是这样子,我今年看见他还是这样子,所以我能认识他叫某某,认识他。它是有个持意,这叫做持。是凡有这样意义的都可以名之为法,这就是法,这是第一个解释。

  

  第二个解释这个法,就是语言文字所表示的完全都叫做法,这是一个解释。这个法呢,就是一切的因缘生法;持也是一切的因缘生法,语言文字所表示这一切也都是因缘生法。这因缘生法里边的道理叫做性,它里面的道理就是毕竟空义,一切因缘生法都是自性空,这空义叫做性,这个体、这个性,就是它的体性不变,毕竟空这个空义是不变的。譬如说这个高山,这个高山是这样子,但是忽然间它有点变化,或者下雨多了或者是下雨少了,这个高山有变化。但是它的毕竟空义不变化,所以叫做性,可以这么解释。

  

  这个法性就是毕竟空义,毕竟空是无差别相的。譬如说是色法,这个草、这个树、这个高山、这个大海,各式各样的这些色法有很多的变化,但是它的空性无差别,所以是没有二相的。说我们这个心法,受想行识这个心法,心法是因缘有它也是自性空,自性空中一切生灭变化都是不可得的,所以就是没有变化。色法的法性、心法的法性、或者凡夫法的法性、或者圣者的四念处这一切法的法性,都是平等无差别的,都是无二相。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件事,我们认为一切法都是有差别的,「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,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」,那这个人他就是想要执着般若波罗蜜也是有二相的,这件事是不可能的,不可能是这样子。所以用这个来譬喻,譬喻禅是不二相,般若波罗蜜是不二相,檀波罗蜜也是不二相,譬喻这个意思。

  

  「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,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」,这个法性的二相呢,这个法性就是我们凡夫,法性是无相的,但是我们感觉到有相,色法也是有相、心法也是有相,一切因缘生法都是有相,我们认为是有相。但是佛菩萨认为是无相,佛菩萨为什么认为是无相?佛菩萨有智慧,是有智慧的,智慧能认识什么是正、什么是邪?在法性是无分别的,我们认为这个法性是有相的,法性本身不表示意见。我们看见这个灯光,我们观察这个灯是毕竟空寂的,我们说这个灯光,你不亮、你不好!这个灯光他不反对,它本身不会说话。但是般若波罗蜜是圣人的智慧,你若说错了,那他会知道。所以说,「若人欲得法性二相」,你若执着这件事,你搞错了,法性不表示什么;但是你若说般若波罗蜜也是二相,那就困难。「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」,那就是不容易,因为般若波罗蜜会表示意见,会告诉你,你说得不对。所以这句话这么讲,「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,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」,那是不可能是这样子的喔。

  

  这下面要解释这个道理,「何以故?」什么原因呢?「憍尸迦!法性、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,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」,这是解释这个原因,就招呼憍尸迦,这是佛说的话喔。「法性、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」:这个「法性」是无二相,般若波罗蜜也是无二相,它们是无差别的。就是这个般若波罗蜜是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,但是其中也有深浅的差别。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,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一切法是因缘有的,是自性空的,我们这么样学习,这个时候不名为般若波罗蜜;那说什么呢?闻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是这样讲。但是若得了圣道以后,就名为般若波罗蜜,名为般若智慧,这时候才给你这个名字的。

  

  般若波罗蜜是智慧,这个智慧也可以说有两种:一种是有分别、一种是无分别。在我们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,是由有分别入无分别,要这样学习。若是我们说是般若波罗蜜是无二相的,那就不能分别;但是你一开始若这样子,那不能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不能学习,你不能够明白这个般若波罗蜜的道理。尤其是我们没得圣道的人,更明显地感觉到「分别」的重要!怎么知道呢?譬如说我们现在学习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因缘所生法它是什么什么道理,是自性空的,所以是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、一相,布施波罗蜜是无二相,乃至禅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无二相,我们这么学习了。学习了的时候,等到你把经本子关起来了,遇见事情的时候,你若不分别,你若不用这个智慧来分别的时候,这个贪瞋痴照样活动。你若是遇见什么境界的时候,你也是心里面默然,你去思惟分别,这件事的丑陋的事情,是因缘所生法;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按照经论上说的道理这样分别,那你心就清净。你若不分别,你这个贪瞋痴就出来,这是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一个经验。你这样做观的时候,这样思惟的时候,贪心就不起了、瞋心也不生起、其他的邪知邪见都不生起,心就会清净。由做如是观,心就清净。

  

  所以,我们学习般若法门,你不可以无分别,一切都不要分别,不可以这样子!你要分别!要用这样的智慧去观察。而这件事不是我说的,这是佛说的。佛菩萨告诉我们这样做,但是我们的袓师,看话头!不能这样分别,看了老半天,也不明白诸法实相。我们读这《虚云老和尚语录》,很多人看话头,都不开悟。但是,不知道改变,学习般若波罗蜜,这件事对不对?对不对?所以我想啊,我再说我就有口过了,我不要说了,就说到这儿好了。

  

  「憍尸迦!法性、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」,一切法性是因缘有,它是自性空的。自性空里面檀波罗蜜不可得,乃至般若波罗蜜都是不可得,都是无分别境界,无差别的。般若波罗蜜,也是因缘生法,所以它也是自相空的,自相空里面般若波罗蜜不可得,和法性,和一切法的法性无差别,所以「无二无别」。所以你不应该执着一切法是二相,有二相,不要这样执着,不可以,你不应该这样执着。你若一定这样执着呢,你就永久地停留在凡夫的境界,停留在那里,你不能得圣道。这件事就有问题了,停留在凡夫那个境界,是苦恼的境界,不能够得大安乐的。

  

  「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」,就是法性和檀波罗蜜,也是无二无别;和一切法都是无二无别的。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有贪瞋痴的时候,你也做如是观的时候,贪瞋痴就无所得,也是毕竟空寂的,那就是与法性是无差别的。所以,《心经》说:「色即是空」,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」,都是这样子。我们常常这样地去思惟观察,我们有希望可以得圣道的,不可以无分别。

  

  但是可以修奢摩他,修奢摩他,加上毗钵舍那的思惟、正忆念。正忆念加上奢摩他,慢慢地,我们就升级了,就可以得四禅,也可以得无生法忍。古代的佛教徒是这样子,现代的佛教徒亦复如是。但是你若不这样做,就不行。你说我去参加禅七,我就欢喜奢摩他,你不修毗钵舍那,这不行。你不修毗钵舍那,你这个有所得的分别心没有办法调伏;没有办法调伏,你的脾气不能改变,你发脾气的时候,不能改变。你若常常修奢摩他,也修毗钵舍那的时候,这个脾气能转变。你不知不觉地,我今天不发脾气了,会有这件事。不但是一件事,其他的一切的烦恼都是一样,都会受到你的奢摩他、毗钵舍那的影响,改变了,会改变;所以叫做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叫做暖。那个暖是什么意思呢?暖就是温暖。温暖是什么意思呢?得圣道,叫做火,燃烧的火。这个火的最初开始的现象就是暖,就是温暖。你常常这样修止观的时候,能调伏烦恼了,就是圣道的前相,就是火的燃烧的前相,有这样譬喻。所以这个事儿不须要问别人,我现在到什么程度?不用问。你常常做如是观的时候,你就知道,我现在能调伏烦恼,我没有断烦恼,但是能调伏,使令烦恼不生起;就是生起了,能把它降伏住。这是得圣道的前相,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。但是你有了这个境界的时候,你也应该知道,你和佛菩萨近了,距离得近了一点;你若烦恼常常活动,你和佛菩萨远;不是佛和你远,佛菩萨和我们近,但是我们和佛菩萨远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所以说「憍尸迦!法性、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,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」。其实这些文啊,说这个文干什么?是为我们修止观的一个资料,我用这句话,一个资料。我们怎么样修止观呢?就是念这个文,常常这样按照这个文去思惟分别,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所以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,我们不知道怎么修行,不知道。我听人讲了《金刚经》,讲了多少遍了,还不知道怎么修行。其实呢,你是应该知道。譬如说,我们读《金刚经》,从「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舍卫国」到最后,你修行就按照这个次第修行,就是按照这个正忆念,就是这样修行。如果你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也是这样修行。也是按照这个文,读这个文,按照这个次第读,然后也是这样思惟。那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