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讲一个故事好不好?我看《高僧传》,有个圆通法师,当然这不是现代的,在南北朝在高齐,这个北齐的国王姓高,所以叫高齐。在邺州,应该是在现在的河南,河南那地方一个寺庙里面,有个法师叫圆通法师。圆通法师有什么事情呢?就是这一年在结夏四月十五日左右,可能是以前,来了一个出家人,这出家人看上去很高明,这个人,虽然没有说话,就感觉这个人行住坐卧很高明,不是平常人。但是他有病,就是身体发出臭气,这味道很重,所以到了庙上谁都不欢迎。那么后来就是这圆通法师他感觉这个人不是平常人,他就欢喜接待他,就请他到他的寮房,在他寮房住。那么他就同他说话,说什么话呢?说是:你在佛法里面,你欢喜学习那一部经啊?我欢喜学《涅槃经》──《大般涅槃经》。喔!这圆通法师也是学习这部经的,这两个人就是志同道合了,也有欢喜心。有欢喜心,但是常常的读诵这部经的时候,有的地方古德有注解,有的地方古德没有注解,没有注解的就不懂了,有不懂的地方,就是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呢,就引出来请问这位法师。这位法师能解释,解释得他很满意,他更欢喜,这个臭气的事他就不管了。这个不容易,这事也不是容易。他就请医生,给他煎药来照顾他,照顾他,心里很欢喜。很欢喜呀,后来病好了,那么这位法师就要走。这个圆通法师说,说是:你知道吗?我们这个庙是政府负责供养我们的,到自恣解夏的时候,自恣的时候,皇帝会每一位法师会送给你一身的棉袍,冬天冷的时候可以穿棉袍,可以供养的,你不要走,你再等几天就会有个棉袍供养的。
这个法师不是太在意这件事,还是想走,但是这圆通法师很诚恳的就把他留下来了。留下来了呢,那么当然过几天就是得到这一份的供养,得到这一份供养,那当然原来约会好了,拿了这份供养那么他就告辞了。告辞了,他就同圆通法师说,我是在鼓山有个竹林寺,我在那里住的,我是在那边住的,你有时间的时候欢迎你到来,到我们这儿来走一走,那么当然说完这话嘛就走了。走了以后,这个圆通法师是学习《大般涅槃经》很有法喜的,就感觉这位法师对于《大般涅槃经》很有研究,走了以后常想念他,这是前一年的事情。等了第二年过完年以后呢,他就想要到鼓山竹林寺走一走,到那去。到那去的时候,那附近也有个庙,先到那个庙上那住下来,他就和那庙里的出家人说:这个山上,鼓山这个附近有个竹林寺吗?说:这都是传说而已,实在没有这个庙,就这么说。
但是这个圆通法师说,他心里想他对于这个原来接待的这个法师印象非常深刻,不像是说谎话的人,怎么可以说没有呢?这一说呢,那么其它的这些法师也感觉到奇怪,那应该是真实的呀!说那好,那我们大家都到那庙上去看一看。大概有十几个人就是结伴,按照这个道路就去了。
等到那个地方附近的时候,走了一个小山上,到山上一看呢,前面有一个老翁,拿着锄头骂这些人说:你们去年放马过来,伤害了我的田,今天不准你们来,拿着锄头就打这些人,但是就是不驱逐圆通法师。那么这样子圆通法师一个人就走过去了,那些法师都被赶走了。那么这个老翁拿这锄头说:放你到山里喂老虎好了。就对他说这么一句话,他也不管这件事,他就往前走,走、走到一个小山下坡的时候,就是不知道再向那里走了?忽然间那边就有人说话,说是你是圆通法师吗?他一注意一看心里很欢喜,那么两人见面了。见面时候那位法师就说:山那边那个庙上里的法师,都不用功修行,他们到我们这来不合适,就这么解释了一句话。
所以这上面说:「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相故。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罗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罗蜜,乃至檀波罗蜜」,你心里面行二法相,有种种的分别,若有一点修行就高慢,没有修行的时候贪瞋痴就活动,就是这种境界。那个圣人啊,那些有道的高僧,就不准他们过来,是这么个意思。
但是到了里面,走了几步看到山门非常高,那个《高僧传》上有两句话「修竹干云,清松蔽日」有这两句话。就是这个竹子也很高、松树也很高,那个山门也很高,两边有喂马的这个槽,喂马的这个槽,有马在那里的痕迹,但是打理得很清洁,有这个境界。那位法师说你先在这里等一等,我到里边向大和尚报告,然后再过来。那么过一会儿这位法师就回来了,就请他进去,进去到一个房子里边,一看见有一个大和尚,有五六十位年轻人围绕这个大和尚,大和尚在法座上高坐,看见那个相貌不像是汉人,就好像是梵僧,不是汉人。说是:你从那里来呀?这个大和尚说话了,说是我从邺州一个庙里过来。喔!你们那里是皇帝供养的地方,什么都是很丰厚的呀,我们这个地方是山野里面的境界,你合适吗?就说这么几句话。然后这位法师就带他离开这里,到其他和其他的法师见见面。那些法师,住那一个房一个房里面的法师都有光明,那些法师完全对他没有礼貌,一见面一拍手:去!就是这态度,使令人很不欢喜。那位法师说:人的思想不同,你不要介意,这样子。最后也就到他的寮房里,安排安下来,安下来当然他很招呼他,也说了一些分离了以后的这些人情的话,他心里稍微好一点。然后住了一宿,第二天又各处参观,哎呀!这地方太好了!他就说:我能不能在这里挂单呢?我可以在你们这里行苦行,给你们扫院子,可以做这件事。说:这件事要大和尚同意才可以,我们去到大和尚那里去请求,看看怎么样?
那么就是到了这个大和尚那个房间里,对大和尚请求。大和尚说:我们出家人要有规矩,不可以在两个地方挂单的,你要回到你的庙上把你在那里挂单的名取消,然后再回到这地方才可以。就说这么一句话,那就还是没准啊,他也就离开了。离开了这位法师就送他到山门就不送了,两个人就道别了。就走了,走了不远的时候,这个圆通法师还回头看看,还是那个样子;走了一百多步以后再回头看,突然间看不见了,一看就是一个山,上面有树有林子只此而已,那位法师也看不见了,这个庙也看不见。然后回到寺庙里面来就议论这件事,有的人就说:那个大和尚是谁?不像是汉人,他说那是宾头胪尊者,可能是宾头胪尊者。宾头胪尊者是佛在世时候的大阿罗汉,宾头胪尊者呀犯了一条规矩,所以佛不准他入涅槃,犯了什么规矩呢?就是有一个大长者一个贵价的钵放在高竿上面,谁能够取到就送给谁。那么这宾头胪尊者是阿罗汉,他一伸手就可以拿到了。拿到了,就这件事佛就是呵斥他:你不应该为这个钵现神通,说不准你入涅槃。说可能是他啊。若是这样说呢,这个宾头胪尊者就是在鼓山竹林寺这里住的大和尚,大家这么推测这件事。但是这个故事里面看出什么事呢?看出来两件事:一件事就是这个比丘有病,然后到这个圆通法师这个寮房里同他结缘,这件事说是一个圣者也可能会有病,会有这件事,这是一件事。第二件事,凡夫不可以到那里去,他不容许你到那挂单的,但是他这个圆通法师欢喜学习《涅槃经》,又尊重圣者,对圣人有恭敬心、同他结缘了,可以到此一游,只此而已,你不可以再来,不行,不可以。
现在这上说「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相故,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罗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罗蜜,乃至檀波罗蜜」,这里边我刚才说过,若是能够修止观,就是修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,就算是我们没有断烦恼,但是能调伏烦恼,随时的烦恼现起,你随时就会觉悟我现在有烦恼,若是我们不学习佛法,就是学习佛法也不修止观的话,要和人讲道理:你怎么可以说我不对!还要讲道理就是不修止观的原因。你若修止观的不需要说这些话,直接的反省自己,立刻就没有问题,所以人与人能容易和,有这样的好处。
另外一个好处呢,你常常学习般若法门,能够得到圣者的护念。我们读《金刚经》:「善护念诸菩萨,善咐嘱诸菩萨」那段文,这个世亲菩萨解释的时候有说一句话,到什么程度,我们佛教徒,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到什么程度能得到佛的善护念、善咐嘱?就是要到内凡位的时候。内凡位是什么?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修止观的人,能调伏烦恼的人。我们能够有这样的用功修行,佛菩萨会来护念你,会这样做。说我们没到那个程度的时候,佛菩萨不照顾我们吗?佛菩萨也照顾,照顾没有用,没有用,你照样的贪瞋痴在活动,不行!只可以做个梦,梦见观世音菩萨说一句话这可以。因为这样子做一个梦,感觉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,有这么一念清净心,但是照样的贪瞋痴活动,一有不对的地方,这贪瞋痴会出来。但是若到了内凡位用般若法门修止观的时候不同,修止观的时候是不一样,完全不同。
从这里还看见一件事,我们对于佛法的信心也会加强,会加强;就是我们常常的修止观,本身的信心会加强,加上佛菩萨护念的时候,你信心也会更有力量的,会增长、会增上,也有这个事情。我们现在没有这样做的时候,没有修止观的时候,有时后看见一个出家人或者一个现现神通的,这信心也会强一点,也会有这件事。我有点感觉,我们对于神通的尊重也是对的,也没有错,但是有的时候,轻视般若波罗蜜,这是不对的,这是不对的;你重视神通可以,也是可以,但是对于般若波罗蜜不知道尊重,那是错误的,我是有点这个感觉,是这样子。
尔时,佛赞释提桓因言:善哉善哉,憍尸迦!如汝所说,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相故,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罗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罗蜜、乃至檀波罗蜜。
「尔时,佛赞释提桓因言:善哉善哉,憍尸迦!如汝所说,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相故,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罗蜜」,这是第四科佛赞成,佛赞成释提桓因。「尔时,佛赞释提桓因言:善哉善哉,憍尸迦!如汝所说,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相故」,你刚才这么说「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罗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罗蜜、乃至檀波罗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