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5

  我講一個故事好不好?我看《高僧傳》,有個圓通法師,當然這不是現代的,在南北朝在高齊,這個北齊的國王姓高,所以叫高齊。在邺州,應該是在現在的河南,河南那地方一個寺廟裏面,有個法師叫圓通法師。圓通法師有什麼事情呢?就是這一年在結夏四月十五日左右,可能是以前,來了一個出家人,這出家人看上去很高明,這個人,雖然沒有說話,就感覺這個人行住坐臥很高明,不是平常人。但是他有病,就是身體發出臭氣,這味道很重,所以到了廟上誰都不歡迎。那麼後來就是這圓通法師他感覺這個人不是平常人,他就歡喜接待他,就請他到他的寮房,在他寮房住。那麼他就同他說話,說什麼話呢?說是:你在佛法裏面,你歡喜學習那一部經啊?我歡喜學《涅槃經》──《大般涅槃經》。喔!這圓通法師也是學習這部經的,這兩個人就是志同道合了,也有歡喜心。有歡喜心,但是常常的讀誦這部經的時候,有的地方古德有注解,有的地方古德沒有注解,沒有注解的就不懂了,有不懂的地方,就是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呢,就引出來請問這位法師。這位法師能解釋,解釋得他很滿意,他更歡喜,這個臭氣的事他就不管了。這個不容易,這事也不是容易。他就請醫生,給他煎藥來照顧他,照顧他,心裏很歡喜。很歡喜呀,後來病好了,那麼這位法師就要走。這個圓通法師說,說是:你知道嗎?我們這個廟是政府負責供養我們的,到自恣解夏的時候,自恣的時候,皇帝會每一位法師會送給你一身的棉袍,冬天冷的時候可以穿棉袍,可以供養的,你不要走,你再等幾天就會有個棉袍供養的。

  

  這個法師不是太在意這件事,還是想走,但是這圓通法師很誠懇的就把他留下來了。留下來了呢,那麼當然過幾天就是得到這一份的供養,得到這一份供養,那當然原來約會好了,拿了這份供養那麼他就告辭了。告辭了,他就同圓通法師說,我是在鼓山有個竹林寺,我在那裏住的,我是在那邊住的,你有時間的時候歡迎你到來,到我們這兒來走一走,那麼當然說完這話嘛就走了。走了以後,這個圓通法師是學習《大般涅槃經》很有法喜的,就感覺這位法師對于《大般涅槃經》很有研究,走了以後常想念他,這是前一年的事情。等了第二年過完年以後呢,他就想要到鼓山竹林寺走一走,到那去。到那去的時候,那附近也有個廟,先到那個廟上那住下來,他就和那廟裏的出家人說:這個山上,鼓山這個附近有個竹林寺嗎?說:這都是傳說而已,實在沒有這個廟,就這麼說。

  

  但是這個圓通法師說,他心裏想他對于這個原來接待的這個法師印象非常深刻,不像是說謊話的人,怎麼可以說沒有呢?這一說呢,那麼其它的這些法師也感覺到奇怪,那應該是真實的呀!說那好,那我們大家都到那廟上去看一看。大概有十幾個人就是結伴,按照這個道路就去了。

  

  等到那個地方附近的時候,走了一個小山上,到山上一看呢,前面有一個老翁,拿著鋤頭罵這些人說:你們去年放馬過來,傷害了我的田,今天不准你們來,拿著鋤頭就打這些人,但是就是不驅逐圓通法師。那麼這樣子圓通法師一個人就走過去了,那些法師都被趕走了。那麼這個老翁拿這鋤頭說:放你到山裏喂老虎好了。就對他說這麼一句話,他也不管這件事,他就往前走,走、走到一個小山下坡的時候,就是不知道再向那裏走了?忽然間那邊就有人說話,說是你是圓通法師嗎?他一注意一看心裏很歡喜,那麼兩人見面了。見面時候那位法師就說:山那邊那個廟上裏的法師,都不用功修行,他們到我們這來不合適,就這麼解釋了一句話。

  

  所以這上面說:「般若波羅蜜不行二法相故。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羅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羅蜜,乃至檀波羅蜜」,你心裏面行二法相,有種種的分別,若有一點修行就高慢,沒有修行的時候貪瞋癡就活動,就是這種境界。那個聖人啊,那些有道的高僧,就不准他們過來,是這麼個意思。

  

  但是到了裏面,走了幾步看到山門非常高,那個《高僧傳》上有兩句話「修竹幹雲,清松蔽日」有這兩句話。就是這個竹子也很高、松樹也很高,那個山門也很高,兩邊有喂馬的這個槽,喂馬的這個槽,有馬在那裏的痕迹,但是打理得很清潔,有這個境界。那位法師說你先在這裏等一等,我到裏邊向大和尚報告,然後再過來。那麼過一會兒這位法師就回來了,就請他進去,進去到一個房子裏邊,一看見有一個大和尚,有五六十位年輕人圍繞這個大和尚,大和尚在法座上高坐,看見那個相貌不像是漢人,就好像是梵僧,不是漢人。說是:你從那裏來呀?這個大和尚說話了,說是我從邺州一個廟裏過來。喔!你們那裏是皇帝供養的地方,什麼都是很豐厚的呀,我們這個地方是山野裏面的境界,你合適嗎?就說這麼幾句話。然後這位法師就帶他離開這裏,到其他和其他的法師見見面。那些法師,住那一個房一個房裏面的法師都有光明,那些法師完全對他沒有禮貌,一見面一拍手:去!就是這態度,使令人很不歡喜。那位法師說:人的思想不同,你不要介意,這樣子。最後也就到他的寮房裏,安排安下來,安下來當然他很招呼他,也說了一些分離了以後的這些人情的話,他心裏稍微好一點。然後住了一宿,第二天又各處參觀,哎呀!這地方太好了!他就說:我能不能在這裏挂單呢?我可以在你們這裏行苦行,給你們掃院子,可以做這件事。說:這件事要大和尚同意才可以,我們去到大和尚那裏去請求,看看怎麼樣?

  

  那麼就是到了這個大和尚那個房間裏,對大和尚請求。大和尚說:我們出家人要有規矩,不可以在兩個地方挂單的,你要回到你的廟上把你在那裏挂單的名取消,然後再回到這地方才可以。就說這麼一句話,那就還是沒准啊,他也就離開了。離開了這位法師就送他到山門就不送了,兩個人就道別了。就走了,走了不遠的時候,這個圓通法師還回頭看看,還是那個樣子;走了一百多步以後再回頭看,突然間看不見了,一看就是一個山,上面有樹有林子只此而已,那位法師也看不見了,這個廟也看不見。然後回到寺廟裏面來就議論這件事,有的人就說:那個大和尚是誰?不像是漢人,他說那是賓頭胪尊者,可能是賓頭胪尊者。賓頭胪尊者是佛在世時候的大阿羅漢,賓頭胪尊者呀犯了一條規矩,所以佛不准他入涅槃,犯了什麼規矩呢?就是有一個大長者一個貴價的缽放在高竿上面,誰能夠取到就送給誰。那麼這賓頭胪尊者是阿羅漢,他一伸手就可以拿到了。拿到了,就這件事佛就是呵斥他:你不應該爲這個缽現神通,說不准你入涅槃。說可能是他啊。若是這樣說呢,這個賓頭胪尊者就是在鼓山竹林寺這裏住的大和尚,大家這麼推測這件事。但是這個故事裏面看出什麼事呢?看出來兩件事:一件事就是這個比丘有病,然後到這個圓通法師這個寮房裏同他結緣,這件事說是一個聖者也可能會有病,會有這件事,這是一件事。第二件事,凡夫不可以到那裏去,他不容許你到那挂單的,但是他這個圓通法師歡喜學習《涅槃經》,又尊重聖者,對聖人有恭敬心、同他結緣了,可以到此一遊,只此而已,你不可以再來,不行,不可以。

  

  現在這上說「般若波羅蜜不行二法相故,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羅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羅蜜,乃至檀波羅蜜」,這裏邊我剛才說過,若是能夠修止觀,就是修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就算是我們沒有斷煩惱,但是能調伏煩惱,隨時的煩惱現起,你隨時就會覺悟我現在有煩惱,若是我們不學習佛法,就是學習佛法也不修止觀的話,要和人講道理:你怎麼可以說我不對!還要講道理就是不修止觀的原因。你若修止觀的不需要說這些話,直接的反省自己,立刻就沒有問題,所以人與人能容易和,有這樣的好處。

  

  另外一個好處呢,你常常學習般若法門,能夠得到聖者的護念。我們讀《金剛經》:「善護念諸菩薩,善咐囑諸菩薩」那段文,這個世親菩薩解釋的時候有說一句話,到什麼程度,我們佛教徒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到什麼程度能得到佛的善護念、善咐囑?就是要到內凡位的時候。內凡位是什麼?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修止觀的人,能調伏煩惱的人。我們能夠有這樣的用功修行,佛菩薩會來護念你,會這樣做。說我們沒到那個程度的時候,佛菩薩不照顧我們嗎?佛菩薩也照顧,照顧沒有用,沒有用,你照樣的貪瞋癡在活動,不行!只可以做個夢,夢見觀世音菩薩說一句話這可以。因爲這樣子做一個夢,感覺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,有這麼一念清淨心,但是照樣的貪瞋癡活動,一有不對的地方,這貪瞋癡會出來。但是若到了內凡位用般若法門修止觀的時候不同,修止觀的時候是不一樣,完全不同。

  

  從這裏還看見一件事,我們對于佛法的信心也會加強,會加強;就是我們常常的修止觀,本身的信心會加強,加上佛菩薩護念的時候,你信心也會更有力量的,會增長、會增上,也有這個事情。我們現在沒有這樣做的時候,沒有修止觀的時候,有時後看見一個出家人或者一個現現神通的,這信心也會強一點,也會有這件事。我有點感覺,我們對于神通的尊重也是對的,也沒有錯,但是有的時候,輕視般若波羅蜜,這是不對的,這是不對的;你重視神通可以,也是可以,但是對于般若波羅蜜不知道尊重,那是錯誤的,我是有點這個感覺,是這樣子。

  

  爾時,佛贊釋提桓因言:善哉善哉,憍屍迦!如汝所說,般若波羅蜜不行二法相故,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羅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羅蜜、乃至檀波羅蜜。

  

  「爾時,佛贊釋提桓因言:善哉善哉,憍屍迦!如汝所說,般若波羅蜜不行二法相故,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羅蜜」,這是第四科佛贊成,佛贊成釋提桓因。「爾時,佛贊釋提桓因言:善哉善哉,憍屍迦!如汝所說,般若波羅蜜不行二法相故」,你剛才這麼說「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羅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羅蜜、乃至檀波羅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