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蜜」,前面是贊歎釋提桓因,「善哉善哉」,你說的好。
憍屍迦!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,是人爲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。何以故?憍屍迦!法性、般若波羅蜜,無二無別,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。若人欲得實際、不可思議性二相者,是人爲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。何以故?般若波羅蜜、不可思議性,無二無別。
「憍屍迦!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,是人爲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」,這下邊是第二科。佛贊成這一科裏分兩科,第一科是法說,第二科是譬說。這個法說是正面的說明這個道理;譬說,又說一個譬喻表示這件事。前邊「善哉善哉」是第一科;「憍屍迦!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」這是第二科,就是說一個譬喻。「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」,假設這個人他想要得到,就是認識到,法性有兩個相貌的話。這個「法性」怎麼講呢?這個「法」有兩個解釋:第一個是「持」意。受持的持。這個「持」這個話怎麼講呢?就是按照我們普通的境界來解釋,就是我們看見這個房子,我昨天看見是這樣子,我今天看見也是這樣子,我明天看見也是這樣子,就是它的相貌能保持住,能保持它的相貌,那叫做持意。我看見這個人,我去年看見是這樣子,我今年看見他還是這樣子,所以我能認識他叫某某,認識他。它是有個持意,這叫做持。是凡有這樣意義的都可以名之爲法,這就是法,這是第一個解釋。
第二個解釋這個法,就是語言文字所表示的完全都叫做法,這是一個解釋。這個法呢,就是一切的因緣生法;持也是一切的因緣生法,語言文字所表示這一切也都是因緣生法。這因緣生法裏邊的道理叫做性,它裏面的道理就是畢竟空義,一切因緣生法都是自性空,這空義叫做性,這個體、這個性,就是它的體性不變,畢竟空這個空義是不變的。譬如說這個高山,這個高山是這樣子,但是忽然間它有點變化,或者下雨多了或者是下雨少了,這個高山有變化。但是它的畢竟空義不變化,所以叫做性,可以這麼解釋。
這個法性就是畢竟空義,畢竟空是無差別相的。譬如說是色法,這個草、這個樹、這個高山、這個大海,各式各樣的這些色法有很多的變化,但是它的空性無差別,所以是沒有二相的。說我們這個心法,受想行識這個心法,心法是因緣有它也是自性空,自性空中一切生滅變化都是不可得的,所以就是沒有變化。色法的法性、心法的法性、或者凡夫法的法性、或者聖者的四念處這一切法的法性,都是平等無差別的,都是無二相。如果我們不承認這件事,我們認爲一切法都是有差別的,「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,是人爲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」,那這個人他就是想要執著般若波羅蜜也是有二相的,這件事是不可能的,不可能是這樣子。所以用這個來譬喻,譬喻禅是不二相,般若波羅蜜是不二相,檀波羅蜜也是不二相,譬喻這個意思。
「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,是人爲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」,這個法性的二相呢,這個法性就是我們凡夫,法性是無相的,但是我們感覺到有相,色法也是有相、心法也是有相,一切因緣生法都是有相,我們認爲是有相。但是佛菩薩認爲是無相,佛菩薩爲什麼認爲是無相?佛菩薩有智慧,是有智慧的,智慧能認識什麼是正、什麼是邪?在法性是無分別的,我們認爲這個法性是有相的,法性本身不表示意見。我們看見這個燈光,我們觀察這個燈是畢竟空寂的,我們說這個燈光,你不亮、你不好!這個燈光他不反對,它本身不會說話。但是般若波羅蜜是聖人的智慧,你若說錯了,那他會知道。所以說,「若人欲得法性二相」,你若執著這件事,你搞錯了,法性不表示什麼;但是你若說般若波羅蜜也是二相,那就困難。「是人爲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」,那就是不容易,因爲般若波羅蜜會表示意見,會告訴你,你說得不對。所以這句話這麼講,「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,是人爲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」,那是不可能是這樣子的喔。
這下面要解釋這個道理,「何以故?」什麼原因呢?「憍屍迦!法性、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,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」,這是解釋這個原因,就招呼憍屍迦,這是佛說的話喔。「法性、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」:這個「法性」是無二相,般若波羅蜜也是無二相,它們是無差別的。就是這個般若波羅蜜是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,但是其中也有深淺的差別。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,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一切法是因緣有的,是自性空的,我們這麼樣學習,這個時候不名爲般若波羅蜜;那說什麼呢?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是這樣講。但是若得了聖道以後,就名爲般若波羅蜜,名爲般若智慧,這時候才給你這個名字的。
般若波羅蜜是智慧,這個智慧也可以說有兩種:一種是有分別、一種是無分別。在我們學習般若法門的時候,是由有分別入無分別,要這樣學習。若是我們說是般若波羅蜜是無二相的,那就不能分別;但是你一開始若這樣子,那不能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不能學習,你不能夠明白這個般若波羅蜜的道理。尤其是我們沒得聖道的人,更明顯地感覺到「分別」的重要!怎麼知道呢?譬如說我們現在學習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因緣所生法它是什麼什麼道理,是自性空的,所以是無色、無形、無對、一相,布施波羅蜜是無二相,乃至禅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無二相,我們這麼學習了。學習了的時候,等到你把經本子關起來了,遇見事情的時候,你若不分別,你若不用這個智慧來分別的時候,這個貪瞋癡照樣活動。你若是遇見什麼境界的時候,你也是心裏面默然,你去思惟分別,這件事的醜陋的事情,是因緣所生法;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按照經論上說的道理這樣分別,那你心就清淨。你若不分別,你這個貪瞋癡就出來,這是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一個經驗。你這樣做觀的時候,這樣思惟的時候,貪心就不起了、瞋心也不生起、其他的邪知邪見都不生起,心就會清淨。由做如是觀,心就清淨。
所以,我們學習般若法門,你不可以無分別,一切都不要分別,不可以這樣子!你要分別!要用這樣的智慧去觀察。而這件事不是我說的,這是佛說的。佛菩薩告訴我們這樣做,但是我們的袓師,看話頭!不能這樣分別,看了老半天,也不明白諸法實相。我們讀這《虛雲老和尚語錄》,很多人看話頭,都不開悟。但是,不知道改變,學習般若波羅蜜,這件事對不對?對不對?所以我想啊,我再說我就有口過了,我不要說了,就說到這兒好了。
「憍屍迦!法性、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」,一切法性是因緣有,它是自性空的。自性空裏面檀波羅蜜不可得,乃至般若波羅蜜都是不可得,都是無分別境界,無差別的。般若波羅蜜,也是因緣生法,所以它也是自相空的,自相空裏面般若波羅蜜不可得,和法性,和一切法的法性無差別,所以「無二無別」。所以你不應該執著一切法是二相,有二相,不要這樣執著,不可以,你不應該這樣執著。你若一定這樣執著呢,你就永久地停留在凡夫的境界,停留在那裏,你不能得聖道。這件事就有問題了,停留在凡夫那個境界,是苦惱的境界,不能夠得大安樂的。
「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」,就是法性和檀波羅蜜,也是無二無別;和一切法都是無二無別的。就是我們內心裏面有貪瞋癡的時候,你也做如是觀的時候,貪瞋癡就無所得,也是畢竟空寂的,那就是與法性是無差別的。所以,《心經》說:「色即是空」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」,都是這樣子。我們常常這樣地去思惟觀察,我們有希望可以得聖道的,不可以無分別。
但是可以修奢摩他,修奢摩他,加上毗缽舍那的思惟、正憶念。正憶念加上奢摩他,慢慢地,我們就升級了,就可以得四禅,也可以得無生法忍。古代的佛教徒是這樣子,現代的佛教徒亦複如是。但是你若不這樣做,就不行。你說我去參加禅七,我就歡喜奢摩他,你不修毗缽舍那,這不行。你不修毗缽舍那,你這個有所得的分別心沒有辦法調伏;沒有辦法調伏,你的脾氣不能改變,你發脾氣的時候,不能改變。你若常常修奢摩他,也修毗缽舍那的時候,這個脾氣能轉變。你不知不覺地,我今天不發脾氣了,會有這件事。不但是一件事,其他的一切的煩惱都是一樣,都會受到你的奢摩他、毗缽舍那的影響,改變了,會改變;所以叫做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叫做暖。那個暖是什麼意思呢?暖就是溫暖。溫暖是什麼意思呢?得聖道,叫做火,燃燒的火。這個火的最初開始的現象就是暖,就是溫暖。你常常這樣修止觀的時候,能調伏煩惱了,就是聖道的前相,就是火的燃燒的前相,有這樣譬喻。所以這個事兒不須要問別人,我現在到什麼程度?不用問。你常常做如是觀的時候,你就知道,我現在能調伏煩惱,我沒有斷煩惱,但是能調伏,使令煩惱不生起;就是生起了,能把它降伏住。這是得聖道的前相,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。但是你有了這個境界的時候,你也應該知道,你和佛菩薩近了,距離得近了一點;你若煩惱常常活動,你和佛菩薩遠;不是佛和你遠,佛菩薩和我們近,但是我們和佛菩薩遠,是這樣意思。
所以說「憍屍迦!法性、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,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」。其實這些文啊,說這個文幹什麼?是爲我們修止觀的一個資料,我用這句話,一個資料。我們怎麼樣修止觀呢?就是念這個文,常常這樣按照這個文去思惟分別,是這個意思。
所以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,我們不知道怎麼修行,不知道。我聽人講了《金剛經》,講了多少遍了,還不知道怎麼修行。其實呢,你是應該知道。譬如說,我們讀《金剛經》,從「如是我聞,一時,佛在舍衛國」到最後,你修行就按照這個次第修行,就是按照這個正憶念,就是這樣修行。如果你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也是這樣修行。也是按照這個文,讀這個文,按照這個次第讀,然後也是這樣思惟。那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