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師父剛剛講到這個舍利,我就想到幾個月以前,臺灣這個佛指舍利很轟動,那我們這個凡人,我們看佛,佛在世的時候,那個是釋迦牟尼佛的真身,或者什麼身?報身,釋迦牟尼佛的報身,那個已經不在,所以那個沒有什麼好談的。下面就是佛留來的就是舍利、還有佛像,還有就是我們對于佛的恭敬。有時候有人拜佛的時候,家裏沒有佛堂,就對著牆拜,但是心裏面有佛。是不是這個佛的舍利有什麼特殊的意義?當然,我們是凡人,我們做不到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做不到這一點,我們拜佛就是要有個佛像。現在譬如說我拜佛像,跟拜這個佛指舍利,跟拜舍利,是有……,從佛法上來看,是不是有不同?師父可不可以給我們解釋一下。然後,我另外還有一個問題,師父先解釋這個。
答:我們拜佛像的時候,應該觀想「不是佛像」,你應該這樣觀想,是真有佛放大光明、現高大身、相好光明,在這裏。你先要這樣觀想,然後禮拜,應該這樣子拜佛。如果你不這樣子禮拜,你觀想這是佛像,你這樣拜佛也有功德,也是有功德,但是這差很多,功德差很多,是這樣。若是我們請佛的舍利,請佛的舍利的時候,我們對它禮拜、供養、贊歎,也是一樣的,也是一樣,你也應該這樣思惟:「這是佛無量劫來有般若波羅蜜的熏修,成就了無上菩提。舍利,是無上菩提的住處,所以我對于舍利也特別恭敬、供養、禮拜、贊歎」,這樣子會好一點。如果你完全沒有這些觀想,說這是舍利,這是佛舍利,我就禮拜,這樣子功德差一點。
另外一個問題呢,就是說是沒有佛像,沒有佛像,我就是面向牆拜,也是一樣,你也應該觀想佛在這裏放大光明,這樣禮拜。其實你剛才也說了,心裏有佛,也是應該這樣子。這樣子禮拜呢,有佛像、無佛像,不關緊要,是這樣子。
所以,拜佛和拜舍利究竟是有差別、沒有差別?究竟地說是無差別,沒有差別。但是,每一個人面對這個境界生起的恭敬心不一樣,這地方有差別。若是你能這樣觀想的話呢,那就無差別;若不能觀想的話,還是有點差別的。你有佛像的時候,他「像」,就是類似,其實還不能說那個佛像和佛是像,其實我看會差很多的,但是它比舍利具體了一點。所以在我們初開始信佛的人,只是簡簡單單地這樣拜佛的人,是有點差別。當然,可能這佛像是人造的,這個舍利是佛的真身的一部份,那麼你的恭敬心如果強的話,你的功德也是很大。如果你生的恭敬心不強,那功德也受影響。所以,他們的差別是在乎恭敬者本身的誠心,和恭敬心的程度的問題,差別是在這裏。
問:我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說有一次我們討論到我父母過世,就把他們火葬,變成骨灰,就把骨灰供在骨灰塔裏,很多道場都有供養骨灰塔。還有呢,有的是,沒有骨灰,灰扔掉、撒掉,供一個牌位,師父認爲骨灰和牌位有沒有區別?譬如說,我們看《地藏經》超度父母是有功德,我們應該超度父母,父母已經走了也不能孝順,唯一能做的就是可以超度,給他立這個牌位,還是說把他的骨灰供著,兩者有沒有區別?請師父解釋。
答:爲什麼父母的骨灰還留在那裏,也就是兒女愛父母這一念心,總是舍不得,所以還把這骨灰留在這裏。供牌位的原因應該也是這麼回事,就是想念父母,願意常常的有一個地方,我常常能夠來禮拜父母,目的就是這樣子。在這一方面說,應該是無差別。但是若是你在佛法裏邊的學習進步了,那思想又不同了。應該是長時期地,自己在佛法裏面栽培善根,來祝願父母,就是回向給父母,那好過只是有個牌位、有個骨灰在那裏,意義強得多,實際上對父母會有好處,應該這麼做。我的解釋是這樣。
問:如果說我們把這個牌位撤退,因爲牽涉到自己的父母,可能很多人都有同樣問題。譬如說,我們供養在一個道場裏面,這個道場早晚都有出家人誦經超度他們,是不是要好一點?
答:是的。
問:雖然我們自己不能,當然我們自己做是最好,自己做不到,有出家人早晚超度比沒有人超度比較好。
答:那不同。是好一點。超度這個問題,若是父母相信佛法,又好一點;如果父母不相信佛法,把這個骨灰或者在寺廟上有個牌位,就顯得重要,就顯示這件事重要了。因爲他在人世間的時候,他不相信佛法,不相信佛法的人,他故世以後會到那兒去?又不是修禅定的話,你決定不會是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去的,那就是不同了。若是能夠做些功德呢,這做功德還是有點問題。我們做功德,你的動機是怎麼樣,就這地方有問題。如果有人要做功德,同你化緣,說這個地方有地震了,有災難了,請你拿一點錢去赈災的話,你也隨喜了,但是很勉強,心裏有多少勉強,那麼這個人將來得的果報,是得什麼果報?這個人的果報,可能會再來人間,你會再來人間享受你的果報,享受你的福報。爲什麼也是同樣做這種功德,會生到天上去,就是心裏面歡喜,我歡喜做這功德,不勉強,那麼得的果報是到天上去,就有差別。我想能夠很自然地、很歡喜地救苦救難的話,這個人是有,是有的。那麼他若是有這個力量的話,其他的罪業力量沒有這個力量大的話,那這個人就是生到天上去了;如果若是勉強的話,他也是有力量,那麼就生到人間來。我們人間的人享福的人,和天上不同。爲什麼不同?就是與造業的因有關系。我們在人間就是得福報,你多少地要用一點心力和體力,你才能拿到這個福報,不能自然地來福報。天上的人,福報是自然來的,這不同。
若是在這寺廟裏邊供一個牌位,他會知道的,他如果生到天上,他知道這件事。如果這個寺廟上,若能夠學習般若波羅蜜,能講解般若波羅蜜,是最殊勝了,他可能會來聽般若波羅蜜。說只是念經這樣祝願他,也是好,好過沒有這件事;若是有語言文字表達出來,他可以學而時習之,可以聽聞,可以學習的話,這是最殊勝。
而這件事啊,怎麼會有這件事,不一定要到佛學院,你得要學習佛法才能辦到這件事,不然你不能講。不是說我在這兒講般若波羅蜜,我才說這件事,不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在寺院裏面供牌位,是有好處,有很多的好處。
世間上的人誰沒有過失啊?誰能說我的身口意是清淨的,我從來沒有造過罪,誰敢說這句話?多數有點過失,有過失就有可能到叁惡道去。所以在寺廟上供牌位更重要,因爲出家人在那兒念念經來回向一下,會好一點,會好一點。不過,若是寺院他不念經回向,那就沒有這件事。我看沒有問題,我們就休息。
問:請問師父,通常人往生了,在廟裏面做的都是念誦地藏王菩薩的本願經。請問師父,衆生往生之後,一定是要誦地藏王菩薩的本願經嗎?能不能誦《金剛經》?
答:這件事是隨人意,隨你的歡喜。你願意讀《地藏經》祝福他也可以、讀《金剛經》也可以、讀這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也可以、讀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都可以,這是隨自己的歡喜。
問:師父剛才提到南傳佛教提倡大家發解脫心,不發菩提心,我是聽南傳的馬哈西法師的大弟子U Silananda (烏西拉南達)他有說過,南傳佛教這麼做的原因,但是我想這是他個人的看法,不見得是他們教界的共識。他就是說能夠成佛的人,這是屬于少數,但是多數的人若能修習解脫道的話,是可以成阿羅漢果,所以他們提倡大家修行解脫道。《大智度論》上,龍樹菩薩他也說過:「菩薩發大心,魚子庵樹華,叁事因時多,成果時甚少」。師父對這個看法,發菩提心跟發解脫心的看法是如何?(請師父重複一下他的問題,我們沒聽到。)
答:他說的意思,就是發出離心的人多,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少,所以他們能夠學習小乘佛教是對的,是合理的,是這個意思。但是我的看法呢,我和他的看法不同,我和這位南傳佛教學者的看法不同。我的看法,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也不多,我的看法,也並不多。我們北傳佛教,是弘揚大乘佛法的,但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很多嗎?我感覺不多。我們讀這個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,它很明白地說,發無上菩提心,你要願生阿彌陀佛國,你要發無上菩提心的,它有這個條件,很明白地說出來。我們讀這個《十六觀經》的時候,九品往生那地方,上品裏邊,上品上生、上品中生,也是明白地寫出來,要通達第一義谛的,有這件事的。但是我們讀小本的《阿彌陀經》,就沒有明顯地說出來,沒有明顯地說,你要發無上菩提心,求生阿彌陀佛國的,沒有明顯說出來。都是佛說的啊,爲什麼有這個差別?是衆生的問題。若是在南北朝的時代,或者是唐朝的時候,我們漢傳佛教發無上菩提心,有可能會多一點,比現在多一點。但是到宋,北宋、南宋以後,元、明、清,到今天,一天不如一天。發無上菩提心的人愈來愈少。不要說是一般的佛教徒,就是講經說法的人,都不見得發無上菩提心。爲什麼這樣?就是這樣子。末法時代的衆生就是這樣子。都不見得啊!
說是這個南傳佛教發出離心的人,要我看今天的南傳佛教,發出離心的人也少了,也減少;北傳佛教也是一樣,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少,也不多。但是這件事,事在人爲。我剛才說真谛叁藏來到中國,就有人學習唯識,學習《攝大乘論》。有的出家人能把《攝大乘論》背下來,他歡喜這樣子。今天誰?今天誰能把《攝大乘論》背下來?我感覺是不多,歡喜學的人都不多。
而這個事在人爲喔。我剛才說了玄奘法師回到中國來,那個時候學習唯識的人多,就是有這麼一個人提倡,才有人學習。發菩提心這件事亦複如是,要有人提倡,它就會多;沒人提倡呢,大家不知道,不知道這件事,所以也是少,都是少,就是佛法衰了,發心的人少。
南傳佛教的人的說法呢,因爲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少,《大智度論》有這句話,您剛才說了,那麼我們就是發出離心,得個阿羅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