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师父刚刚讲到这个舍利,我就想到几个月以前,台湾这个佛指舍利很轰动,那我们这个凡人,我们看佛,佛在世的时候,那个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,或者什么身?报身,释迦牟尼佛的报身,那个已经不在,所以那个没有什么好谈的。下面就是佛留来的就是舍利、还有佛像,还有就是我们对于佛的恭敬。有时候有人拜佛的时候,家里没有佛堂,就对着墙拜,但是心里面有佛。是不是这个佛的舍利有什么特殊的意义?当然,我们是凡人,我们做不到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做不到这一点,我们拜佛就是要有个佛像。现在譬如说我拜佛像,跟拜这个佛指舍利,跟拜舍利,是有……,从佛法上来看,是不是有不同?师父可不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。然后,我另外还有一个问题,师父先解释这个。
答:我们拜佛像的时候,应该观想「不是佛像」,你应该这样观想,是真有佛放大光明、现高大身、相好光明,在这里。你先要这样观想,然后礼拜,应该这样子拜佛。如果你不这样子礼拜,你观想这是佛像,你这样拜佛也有功德,也是有功德,但是这差很多,功德差很多,是这样。若是我们请佛的舍利,请佛的舍利的时候,我们对它礼拜、供养、赞叹,也是一样的,也是一样,你也应该这样思惟:「这是佛无量劫来有般若波罗蜜的熏修,成就了无上菩提。舍利,是无上菩提的住处,所以我对于舍利也特别恭敬、供养、礼拜、赞叹」,这样子会好一点。如果你完全没有这些观想,说这是舍利,这是佛舍利,我就礼拜,这样子功德差一点。
另外一个问题呢,就是说是没有佛像,没有佛像,我就是面向墙拜,也是一样,你也应该观想佛在这里放大光明,这样礼拜。其实你刚才也说了,心里有佛,也是应该这样子。这样子礼拜呢,有佛像、无佛像,不关紧要,是这样子。
所以,拜佛和拜舍利究竟是有差别、没有差别?究竟地说是无差别,没有差别。但是,每一个人面对这个境界生起的恭敬心不一样,这地方有差别。若是你能这样观想的话呢,那就无差别;若不能观想的话,还是有点差别的。你有佛像的时候,他「像」,就是类似,其实还不能说那个佛像和佛是像,其实我看会差很多的,但是它比舍利具体了一点。所以在我们初开始信佛的人,只是简简单单地这样拜佛的人,是有点差别。当然,可能这佛像是人造的,这个舍利是佛的真身的一部份,那么你的恭敬心如果强的话,你的功德也是很大。如果你生的恭敬心不强,那功德也受影响。所以,他们的差别是在乎恭敬者本身的诚心,和恭敬心的程度的问题,差别是在这里。
问:我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说有一次我们讨论到我父母过世,就把他们火葬,变成骨灰,就把骨灰供在骨灰塔里,很多道场都有供养骨灰塔。还有呢,有的是,没有骨灰,灰扔掉、撒掉,供一个牌位,师父认为骨灰和牌位有没有区别?譬如说,我们看《地藏经》超度父母是有功德,我们应该超度父母,父母已经走了也不能孝顺,唯一能做的就是可以超度,给他立这个牌位,还是说把他的骨灰供着,两者有没有区别?请师父解释。
答:为什么父母的骨灰还留在那里,也就是儿女爱父母这一念心,总是舍不得,所以还把这骨灰留在这里。供牌位的原因应该也是这么回事,就是想念父母,愿意常常的有一个地方,我常常能够来礼拜父母,目的就是这样子。在这一方面说,应该是无差别。但是若是你在佛法里边的学习进步了,那思想又不同了。应该是长时期地,自己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,来祝愿父母,就是回向给父母,那好过只是有个牌位、有个骨灰在那里,意义强得多,实际上对父母会有好处,应该这么做。我的解释是这样。
问:如果说我们把这个牌位撤退,因为牵涉到自己的父母,可能很多人都有同样问题。譬如说,我们供养在一个道场里面,这个道场早晚都有出家人诵经超度他们,是不是要好一点?
答:是的。
问:虽然我们自己不能,当然我们自己做是最好,自己做不到,有出家人早晚超度比没有人超度比较好。
答:那不同。是好一点。超度这个问题,若是父母相信佛法,又好一点;如果父母不相信佛法,把这个骨灰或者在寺庙上有个牌位,就显得重要,就显示这件事重要了。因为他在人世间的时候,他不相信佛法,不相信佛法的人,他故世以后会到那儿去?又不是修禅定的话,你决定不会是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去的,那就是不同了。若是能够做些功德呢,这做功德还是有点问题。我们做功德,你的动机是怎么样,就这地方有问题。如果有人要做功德,同你化缘,说这个地方有地震了,有灾难了,请你拿一点钱去赈灾的话,你也随喜了,但是很勉强,心里有多少勉强,那么这个人将来得的果报,是得什么果报?这个人的果报,可能会再来人间,你会再来人间享受你的果报,享受你的福报。为什么也是同样做这种功德,会生到天上去,就是心里面欢喜,我欢喜做这功德,不勉强,那么得的果报是到天上去,就有差别。我想能够很自然地、很欢喜地救苦救难的话,这个人是有,是有的。那么他若是有这个力量的话,其他的罪业力量没有这个力量大的话,那这个人就是生到天上去了;如果若是勉强的话,他也是有力量,那么就生到人间来。我们人间的人享福的人,和天上不同。为什么不同?就是与造业的因有关系。我们在人间就是得福报,你多少地要用一点心力和体力,你才能拿到这个福报,不能自然地来福报。天上的人,福报是自然来的,这不同。
若是在这寺庙里边供一个牌位,他会知道的,他如果生到天上,他知道这件事。如果这个寺庙上,若能够学习般若波罗蜜,能讲解般若波罗蜜,是最殊胜了,他可能会来听般若波罗蜜。说只是念经这样祝愿他,也是好,好过没有这件事;若是有语言文字表达出来,他可以学而时习之,可以听闻,可以学习的话,这是最殊胜。
而这件事啊,怎么会有这件事,不一定要到佛学院,你得要学习佛法才能办到这件事,不然你不能讲。不是说我在这儿讲般若波罗蜜,我才说这件事,不是这个意思。所以在寺院里面供牌位,是有好处,有很多的好处。
世间上的人谁没有过失啊?谁能说我的身口意是清净的,我从来没有造过罪,谁敢说这句话?多数有点过失,有过失就有可能到三恶道去。所以在寺庙上供牌位更重要,因为出家人在那儿念念经来回向一下,会好一点,会好一点。不过,若是寺院他不念经回向,那就没有这件事。我看没有问题,我们就休息。
问:请问师父,通常人往生了,在庙里面做的都是念诵地藏王菩萨的本愿经。请问师父,众生往生之后,一定是要诵地藏王菩萨的本愿经吗?能不能诵《金刚经》?
答:这件事是随人意,随你的欢喜。你愿意读《地藏经》祝福他也可以、读《金刚经》也可以、读这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也可以、读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都可以,这是随自己的欢喜。
问:师父刚才提到南传佛教提倡大家发解脱心,不发菩提心,我是听南传的马哈西法师的大弟子U Silananda (乌西拉南达)他有说过,南传佛教这么做的原因,但是我想这是他个人的看法,不见得是他们教界的共识。他就是说能够成佛的人,这是属于少数,但是多数的人若能修习解脱道的话,是可以成阿罗汉果,所以他们提倡大家修行解脱道。《大智度论》上,龙树菩萨他也说过:「菩萨发大心,鱼子庵树华,三事因时多,成果时甚少」。师父对这个看法,发菩提心跟发解脱心的看法是如何?(请师父重复一下他的问题,我们没听到。)
答:他说的意思,就是发出离心的人多,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少,所以他们能够学习小乘佛教是对的,是合理的,是这个意思。但是我的看法呢,我和他的看法不同,我和这位南传佛教学者的看法不同。我的看法,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也不多,我的看法,也并不多。我们北传佛教,是弘扬大乘佛法的,但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很多吗?我感觉不多。我们读这个大本的《无量寿经》,它很明白地说,发无上菩提心,你要愿生阿弥陀佛国,你要发无上菩提心的,它有这个条件,很明白地说出来。我们读这个《十六观经》的时候,九品往生那地方,上品里边,上品上生、上品中生,也是明白地写出来,要通达第一义谛的,有这件事的。但是我们读小本的《阿弥陀经》,就没有明显地说出来,没有明显地说,你要发无上菩提心,求生阿弥陀佛国的,没有明显说出来。都是佛说的啊,为什么有这个差别?是众生的问题。若是在南北朝的时代,或者是唐朝的时候,我们汉传佛教发无上菩提心,有可能会多一点,比现在多一点。但是到宋,北宋、南宋以后,元、明、清,到今天,一天不如一天。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愈来愈少。不要说是一般的佛教徒,就是讲经说法的人,都不见得发无上菩提心。为什么这样?就是这样子。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这样子。都不见得啊!
说是这个南传佛教发出离心的人,要我看今天的南传佛教,发出离心的人也少了,也减少;北传佛教也是一样,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少,也不多。但是这件事,事在人为。我刚才说真谛三藏来到中国,就有人学习唯识,学习《摄大乘论》。有的出家人能把《摄大乘论》背下来,他欢喜这样子。今天谁?今天谁能把《摄大乘论》背下来?我感觉是不多,欢喜学的人都不多。
而这个事在人为喔。我刚才说了玄奘法师回到中国来,那个时候学习唯识的人多,就是有这么一个人提倡,才有人学习。发菩提心这件事亦复如是,要有人提倡,它就会多;没人提倡呢,大家不知道,不知道这件事,所以也是少,都是少,就是佛法衰了,发心的人少。
南传佛教的人的说法呢,因为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少,《大智度论》有这句话,您刚才说了,那么我们就是发出离心,得个阿罗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