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4

  尔时,舍利弗问释提桓因:憍尸迦!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,无色、无形、无对,一相,所谓无相,汝云何欲取?何以故?是般若波罗蜜,不为取故出,不为舍故出,不为增减、聚散、损益、垢净故出。是般若波罗蜜,不与诸佛法,不舍凡人法;不与辟支佛法、阿罗汉法、学法,不舍凡人法;不与无为性,不舍有为性,不与内空、乃至无法有法空,不与四念处、乃至一切种智,不舍凡人法。

  

  「舍利弗问释提桓因:憍尸迦!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,无色、无形、无对,一相,所谓无相,汝云何欲取?」这一段文,昨天是讲过了,但是我的心情还想要重讲一遍。舍利弗尊者又问释提桓因说,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不可以取着的。不可以取着这句话,不可以执着,什么叫做执着呢?我们不要说不信佛的人,不信佛的人我们不说,我们说是相信了佛法,也肯学习佛法,但是我们在见闻觉知的境界里边,还是有取着这件事,不过我们自己不知道,我们不感觉到什么叫做取着?我们没有这个感觉。但是在佛菩萨这一切的圣人,在佛法里面有成就的圣者,他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,这个见闻觉知认为我们是有执着的,我们可能不承认这件事,但是我们是有执着的,是有这件事。

  

  怎么知道我们有执着呢?我说个譬喻,看看能不能够表示出来执着这句话的意义。譬如说是做梦,做梦的时候有人请我们吃饭,或者是吃面条,或者吃合子,吃的非常可口,欢喜吃,吃的饱饱的,吃得很欢喜,等到醒了梦的时候呢,我的肚子还是空空的,不饱,并不饱。那么从这件事,我们若加以反省的话,这个执着的意思就显现出来了,我们的肚子是空空的嘛,没有吃什么东西,但是在做梦的时候吃东西以后,吃的饱饱,这个饱饱是真的吗?完全是没有这回事,但是在梦中真实不虚,我没有说谎话,是饱饱的,这个饱饱的只是我们内心的感觉,没有真实义,这就叫做执着。我们现在见闻觉知的事情完全都是这样子,我们感觉看见这个人很美,这就是内心的执着;我看见这人非常的丑陋,也是执着,实在不是那么回事,所以叫做执着。

  

  我们昨天曾经引这个《楞伽经》,是达摩禅师教授慧可禅师学习《楞伽经》就是禅,我曾经说这句话,《楞伽经》上有一句话,就是「前圣所知,转相传授,妄想无性」,我对于这个「妄想无性」这句话很有欢喜心,这个「前圣所知,转相传授」,就是过去在佛法里边有成就的圣者,或者是佛,或者是大菩萨,他们都觉悟了这个「妄想无性」这个道理,一切都是妄想,没有那件事,你看见的境界不像你看见的那样子。你看见那个境界不是像你看见那样子,只是你的妄想,它本身是没有体性的─「妄想无性」。这件事以前的圣人都知道,然后传授给我们,开示给我们,叫我们也要这样的学习,也要这样的觉悟。这《楞伽经》上有这句话「妄想无性」,你可以常常的念这句话,思惟这句话的意思。说这个人现在在骂我,「妄想无性」!说这个人现在赞叹我─你讲经讲得很好,「妄想无性」!这道理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但是我们学习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,我好像常常提《瑜伽师地论》,《瑜伽师地论》的翻译者不是说「妄想无性」,不是用这四个字,他说叫「唯识无义」。我的理解呢「唯识无义」和「妄想无性」是一句话,就是只是你内心的分别,他是没有那件事的,那个「义」当做境界讲,是没有那个境界的,「唯识无义」。

  

  「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」,我看见有一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在那里,实在是没有,没有那件事──是「妄想无性」、是「唯识无义」。「汝云何欲取」,你怎么可以去把它拿过来呢?就是这个意思。但是这中间还有几句话,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」,前面是不可取,是把这个道理立出来。下面解释解释这个「不可取」,什么叫做「不可取」?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,一相,所谓无相」,所以不可取,这是说出个理由来。

  

  我昨天讲过,这个「色」,就是青黄赤白,这是「色」;「形」,就是长短方圆,就是「形」。长短方圆当然也有青黄赤白实在是一回事,那就是我们眼睛所对的,所面对的就是色;我们眼睛不能面对声音,我们耳可以去对这个声音,下面说这个「对」字是有意思的。我昨天讲的我说是质碍的意思、有障碍的意思;「无对」是无障碍的意思,我现在的意思不要那么讲,这个「对」有一个特别的意思,眼所对的是色不是声音,眼睛不能和声音相对,我们的耳根和声音是能相对的,不能和色相对,「对」还有这么个意思。色声香味触法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相对;但是实际上,一定还要有一个识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才能相对,这样讲这个「对」就是认识的意思,那就是「有对」。就是六根、六境、六识他们是相对的,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和一切法相对,有能对有所对。

  

  现在说是「般若波罗蜜不可取」,就是一切法都不与心相对,就是一切法都是无所有的。我们刚才说那个譬喻,说是这个梦的譬喻,吃饭肚子吃的很饱,实在是自己的分别心这样分别而已,实在没有那回事,所以就是没有一切法相对的。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」。我这么讲呢,当然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也有这种义。我们读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「如梦幻泡影」,这个如梦也有这个义。但是若是读《大智度论》里面,除了如梦幻泡影之外,还有一个义,就是下边有这个十八空的这个空的意思,一切法因缘生是无自性,所以叫做「无对」。那样讲呢,那是中观的义。我刚才讲说如梦实在是唯识义,一切法都是内心的分别,所分别都是无所有的,这样讲就是用这两个理由来解释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」,就是我们若是「有对」的时候呢,就是种种差别的境界,很多很多的事情,现在说「无对」就是没有这么多的差别就是「一相」;差别是众多的相,现在没有那么多只是一个相,一个相是什么相?就是「无相」,就是一切相本身是无所有的,所谓「无相」。

  

  我今天早晨,心里面分别,我们读这个《金刚经》: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与这几句话是一个意思,但是还是有点差别,还是有点差别的,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。我刚才说,我们在佛法里边学习,但是我们还没有成就的时候,我们心里面还是做梦,不是说睡觉的时候做梦,睁开眼睛也是梦,也是和做梦一样,看见什么都是真的,那就叫做梦。我们看见什么都是真的和做梦时候一样,所以都是梦。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可是有一点差别,有点什么差别呢?就是有两种情形:一种情形是有名言相的;一种情形是没有名言相的。当然我说这话,又是唯识义了。这个怎么叫做有名言相呢?就是我们心里面有分别,有分别的时候,就出现各式各样的境界,那么就是「凡所有相」,可以这么说。但是有的时候无名言相,无名言相就是心里没有分别,所以「凡所有相」,我们就可以简单的说就是两种相:一个有名言相、一个无名言相。

  

  通常的意思,我们前五识,我们的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触对这一切法的时候是没有名言相的。前五识是不会说话的,但是它若是受这个第六识的影响的时候,好像是会说话,我们看见那个人的眼神他笑了,那也有说话的意思。但是那是第六识的影响,不是它本身会说话,不是那个意思。我们前五识如果不受第六识的影响,它没有名言相。它见一切法的时候它不会说话,不会说话这是一种相,这是一种相。一个是受第六识影响的时候那就是会说话了,那叫做有名言相。有名言相的时候也是虚妄;无名言相也是虚妄,可是有点差别的。但是这个《金刚经》这句话就是「凡所有相」,不管你是有名言、无名言,这一切都是虚妄的,都是不真实的。

  

  我希望七天能讲完,我若是说多了就可能是讲不完,但是我现在这话已经到嘴边了,就要讲。唯识的经论上说出一句话来,就是「依他起不可以说是自相空」!这件事,这「依他起」这是一个专有的名词,这是要解释一下。当然中观学者的话来说,依他起就是因缘所生法,怎么不可以说自相空呢?所以受到唯识学者的讥嫌,讥嫌这件事!《瑜伽师地论》是弥勒菩萨说的,《摄大乘论》是无著菩萨说的,无著菩萨他写的。弥勒菩萨,我的想法不是人间的学者,是天上的圣人、圣者,是天上的弥勒菩萨,不是人间的;无著菩萨是人间的学者,但是是已经得圣道的人,不是凡夫,他一定是读了《中观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,他也一定知道中观学者会讥嫌这句话,不可以说自相空,这个中观学者完全是不同意的,不同意这句话。但是他还要这么说,那是有何道理呢?就是有道理啊,有什么道理呢?

  

  刚才说遍计所执,三自性:遍计所执自性、依他起自性、圆成实自性,他就是把这一切法分成三类。这个诸法的遍计所执性,是自相空,他有这个字,和《中观论》和《大智度论》用同一个字,同一个名字是「自相空」。现在说到依他起的因缘所生法呢,不可以说自相空,是有道理的。他这个用法不是像《中观论》和《智度论》那个用法。他是对遍计所执说的,遍计所执自相空,那就是这个依他起就不是自相空了,这句话的缘起是这样意思。那么这地方有什么问题呢?有什么差别呢?是有差别!这遍计所执这个空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,一相,所谓无相」这地方有差别,这个遍计所执的一切法是空的,没有体性,是没有体性的。我们刚才这个做梦,我做梦的时候吃饭吃的肚子很饱,醒了梦的时候没有这回事,肚子空空的呀。那这地方表示什么意思啊?我做梦的时候我不知道是梦,我吃的很饱,那只是内心的妄想,它本身完全没有体性,那个饱是没有体性的,是没有体性的,这叫遍计所执,是空无所有的,这是没有体性的。

  

  但是依他起因缘所生法是有体性的,所以若说遍计所执是自相空,就不能再说依他起是自相空,不可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