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以;依他起是有体的,是虚妄,但是有体性。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我们不是做梦,吃饱了要经过一个时期,才能够消化了,不然的话你知道饱、不知道饱,肚子里都是有饭的,它是有体性的,和这遍计所执不同,所以无著菩萨说不可以说依他起是自相空,这句话有道理,有道理的;不是《中观论》说的那个自相空,它们有点差别的。
我们把《金刚经》这句话说完,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你说是有名言相的、无名言相的通通都是空无所有的,不管是有体无体,都是虚妄的。现在这里说也是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,一相,所谓无相」,不管你是有名言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执着;无名言的时候你内心不能活动,你心里没有名言的时候不会活动的,要有名言的时候心才能活动。很明白的一件事,我认识这个人但是忘记他的名字了,这是我的经验,忘记就说不上来,你想说说不上来,因为是没有那个名字,不能说话。若是所有的名字,你心里头没有的时候,你不会说话,你不能说话。我们第六识里面有很多的名字,所以它会说话;前五识没有名字就不会说话,不会说话的。不管你是会说话、是不会说话,你有名言、是无名言都是虚妄的,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都是不真实的。我肚子感觉很饱嘛,虚妄的不真实,这叫做虚妄。用这个做梦这个意思表示虚妄,那么我们从这里看出来,我们现在大概的这么说:不学习佛法的人,完全是在虚妄里面生活,是这样的境界。现在若是学习佛法的时候,就是要解决这个虚妄的问题,解决这个虚妄的问题,经论上告诉我们了,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」,只是你知道这件事而已,事实上我们还是执着的,还是执着的,还感觉肚子是饱的,还是执着的,这个执着还是不能去的。要怎么样才能去掉呢?要修止观才可以,要长时的修止观,才能破除这个执着,破除这个执着就是圣人了,才能解决这个问题。我们说你若不修止观,你的佛法就是白学了,没有用!这句话也不对的,也是不对。你若不学习佛法你不会修止观的,所以你想要修止观还是得要学习,还要告诉你,如梦这件事,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还是要学习这句话,还要加上止观的「修」,然后,「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」就是圣人了,是这样的意思。我这句话就算是说完了。
「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,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」,就是我刚才解释过,我们这一念心去分别一切法,叫做「对」。现在「无对」,就是远离这个所对、能对这些一切的虚妄分别。这个时候「一相」的无相现前了,就是第一义谛现前了,这是圣者的境界。「汝云何欲取」,你怎么要说这里有一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要把它请过来,你怎么可以这样讲呢?这是舍利弗尊者这样子,开示释提桓因,也就是难问他,难问他这句话。下边又再解释,又再解释这个「所谓无相」这个道理。
「何以故?是般若波罗蜜,不为取故出,不为舍故出,不为增减、聚散、损益、垢净故出」,这个我昨天解释了,我现在这个不再重解释。「是般若波罗蜜,不与诸佛法,不舍凡人法;不与辟支佛法、阿罗汉法、学法,不舍凡人法;不与无为性,不舍有为性」,这我昨天都解释了,现在不重解释了。「不与内空、乃至无法有法空」,这是十八空,在《大智度论》的前边是二十一卷?是那里?有解释,我想我现在也不解释了。
「不与四念处、乃至一切种智,不舍凡人法」,四念处就是三十七道品,三十七道品应该说这是声闻乘的圣道,学习这个法门可以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阿罗汉;学六波罗蜜是菩萨道,六波罗蜜里边我们若能够学习了般若波罗蜜,通达六波罗蜜也一样可以得圣道、也可以得无生法忍,这是菩萨道。我们以往就是这么说,四念处、三十七道品,我们若发无上菩提心,也学习三十七道品那就是菩萨道;我们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我们发出离心的时候学六波罗蜜,六波罗蜜也就是声闻道,所以呀以内心的动机来决定这个是小乘佛法、这是大乘佛法的。
一切种智是佛的境界,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修四念处、三十七道品、修六波罗蜜最后得无上菩提,无上菩提就是一切种智,就是佛的智慧。「不舍凡人法」这昨天都讲过了,就讲到这里。「不舍凡人法」昨天是讲到这里。
释提桓因语舍利弗:如是如是,舍利弗!若有人知是般若波罗蜜,不与诸佛法,不舍凡人法;乃至不与一切种智,不舍凡人法,是菩萨摩诃萨能行般若波罗蜜,能修般若波罗蜜。何以故?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相故。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罗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罗蜜、乃至檀波罗蜜。
「释提桓因语舍利弗:如是如是」,前面是舍利弗尊者难问释提桓因,舍利弗尊者是人间的人,是大阿罗汉。释提桓因是天上的人,在其他的经上说他是得须陀洹果了,若是按大乘佛法来说,就是得无生法忍了,也是个圣人,是这么一个人。那么舍利弗尊者难问他,这件事也很不简单,昨天我们也说过,他是为了希望,释提桓因进一步能发明深义,所以提出这个问题。现在这下边是释提桓因回答这个问题。「释提桓因语舍利弗:如是如是」,你说的对,是「般若波罗蜜是不可取」的,是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,一相,所谓无相」,是不应该取着的,是的!这在第一义谛来说,在「无相」的法门来说,是对的,是不可取的。
「舍利弗!若有人知是般若波罗蜜,不与诸佛法,不舍凡人法;乃至不与一切种智,不舍凡人法,是菩萨摩诃萨能行般若波罗蜜,能修般若波罗蜜」,这下面释提桓因是得无生法忍的人,就是圣人,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对舍利弗尊者说的道理是同意的,所以「如是如是」,你说的对,是这么回事情。然后释提桓因又招呼舍利弗,「若有人知是般若波罗蜜,不与诸佛法」,若是这位佛教徒他经过长时期在佛法里面学习的话,他通达了,这个「知」是通达,通达这个般若波罗蜜的道理,诸法是无相的,是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,一相,所谓无相」的,是不与诸佛法,也不舍凡人法,就是我们佛教徒修学圣道得了圣道以后,就会觉悟这个「不与诸佛法,不舍凡人法」这个道理,在你心里面是与这个法是相应的。
「乃至不与一切种智,不舍凡人法」,是这样子的!这里边有一点什么事情呢?若是我们用功修行的时候,我们没能通达般若波罗蜜的道理,他修止、修观,修奢摩他的止的时候,他能够由欲界定到了未到地定,就了不起了,在欲界定的时候已经感觉有一点了不起,但是欲界定随时你有一点境界随时就会失掉的,那么他的高慢心起来了又灭了;但是若成就未到地定的时候不是那么容易失掉,他若不懈怠的话,他只要一摄心,这个未到地定就现前,一现前的时候,心里面就能寂静住,明静而住有轻安乐的现前。因此,他会有高慢心,会有高慢心的。有高慢心的时候,就是因为不明白般若波罗蜜的道理。如果明白般若波罗蜜的道理,就知道「不与诸佛法,不舍凡人法;乃至不与一切种智,不舍凡人法」,通达这个道理,我和一切人都是平等的,没有说「我了不起了」,没有这个分别,有了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不会有高慢心这件事。现在这里是说,这个人若有很大的修行的时候,他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没有高慢心,所以这上说「不与一切种智,不舍凡人法」,他没有高慢心,这件事我们也应该注意,我们应该注意这件事。
学习了般若波罗蜜也就是等于是学无我观了,人与人之间容易和,容易和;同学之间也容易和;师长、师生之间也容易和;朋友之间也容易和。就是有什么利害上若有一点冲突也不计较,就是因为有般若波罗蜜的关系。若没有般若波罗蜜,虽然这个人是信佛的学习佛法,照样和一般的凡夫差不太多,还有这个问题。所以这一个团体,里面的情况怎么样,完全的在这上面表示出来,完全的会表示出来的。
「是菩萨摩诃萨能行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人通达般若波罗蜜的话,通达了「不与诸佛法,不舍凡人法」,他是能修行般若法门的,他能修行。这句话我们可以做两个解释,就是怎么叫做「能行般若波罗蜜」呢?就是他自己用功的时候,他能与般若法门相应,这是「能行般若波罗蜜」。第二个,他不入定的时候,没有修止观的时候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,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的时候,遇见这些冷暖的境界的时候,「能行般若波罗蜜」,这叫做「能行般若波罗蜜」。当然这也表示这个功夫的问题,他自己在这禅堂里静坐的时候,「能行般若波罗蜜」,等到离开禅堂就不能行般若波罗蜜了,所以那不叫做「能行般若波罗蜜」。就是有人赞叹你的时候、有人骂你时候「能行般若波罗蜜」,说是遇见这个境界的时候,这贪心来了、瞋心来了,不能行般若波罗蜜,这里有这个意思。
「能修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「能行般若波罗蜜」和「能修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「行」和「修」也可以做这个解释,就是不在禅堂不是修止观的时候,他也「能行般若波罗蜜」,在禅堂修止观他也「能修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「修」和「行」可以这样分别。「何以故?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相故。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罗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罗蜜、乃至檀波罗蜜」:「何以故」,什么理由说这个人能行、能修般若波罗蜜呢?这下面加以解释,「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相」,他不行在差别的境界上,有你、有我那就是有差别。譬如说是刚才我们看那个无对,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」,这个「对」,就是有二,有个能对、有个所对,就是有差别,现在说「不二法相」,是「无对」的,于面见一切境界的时候,不感觉到有能所的差别,那叫做「不二法相」。「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相故。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罗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罗蜜」。你坐禅的时候,禅里面有般若波罗蜜,所以也是「不二法相」;若是我们禅里面没有般若波罗蜜,那就是「二法相」,就是由这一念心在这个明静的境界上住,有一个所缘境,有一个能缘所缘境的心,那就是有「二法相」,这个人呢,我现在得了未到地定了,我现在成就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了,就是有所得,那叫做「二法相」。若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「不二法相是禅波罗蜜,乃至檀波罗蜜也是不二法相」,观察这一切境界都是无所得的,都是无所得的境界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4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