變成枝末。但是,你們手裏邊的這個〈舍利品〉,是有《大智度論》的注解的,龍樹菩薩解釋,出家人歡喜智慧,智慧就是般若,是解脫的因緣。你若想解脫,一定要有聞、思、修,對于般若的法門有聞、思、修的學習,你可以解脫貪、瞋、癡的系縛,就可以得聖道了。而在家居士呢,在家居士對于這件事也可能有人歡喜,但是多數是歡喜福德,歡喜福德。福德有什麼好處呢?是樂因緣,安樂的因緣。你福德大了,一切都是自在的,心情快樂,所以歡喜福德。歡喜福德怎麼辦呢?供養佛的舍利。龍樹菩薩這樣解釋。
但是我今天來看呢,出家人亦複如是,也願意供佛舍利,將來得大福德,我到天上去享福,就是在人間也享福,也是這樣。對于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現在的出家人歡喜這件事嗎?我看不是。很少,很少有人歡喜,就是今天的出家人很少有人歡喜學習般若波羅蜜。我看,我不高興,我就告假了,我就走了。所以,我在想今天的佛教,應該把這件事把它公開地說出來,佛法要滅亡了。讓在家居士警覺一點,你發心出家,弘揚佛法。你說是:我們不說這句話,這些醜陋的事情不要說出來。我們出家人也一樣,就是修修福,做這個事情,修修法會,唱念,這樣子做事情,而不願意學習禅,不願意修學般若波羅蜜、轉凡成聖,不願意做這件事。不願意做這件事,會怎麼樣呢?我看在家居士也同樣有這樣責任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四衆弟子有住持佛教的責任,但是我感覺出家人的責任重一點。但是,今天的出家人,我說這話出家人是不高興了,不知道這件事,佛法會滅亡嗎?滅亡就滅亡嘛!與我有什麼關系?我認爲出家人有這個不在乎,滅亡就滅亡,就是那樣。
這上面說「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」,原來舍利得到的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,是因爲般若波羅蜜的力量。但是我們歡喜福德的人,歡喜求福的人、歡喜供養舍利的人,知道這件事嗎?現在這上面釋提桓因說出來了,釋提桓因說出這個理由。
爾時,舍利弗問釋提桓因:憍屍迦!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取,無色、無形、無對,一相,所謂無相,汝雲何欲取?何以故?是般若波羅蜜,不爲取故出,不爲舍故出,不爲增減、聚散、損益、垢淨故出。是般若波羅蜜,不與諸佛法,不舍凡人法;不與辟支佛法、阿羅漢法、學法,不舍凡人法;不與無爲性,不舍有爲性,不與內空、乃至無法有法空,不與四念處、乃至一切種智,不舍凡人法。
「爾時舍利弗問釋提桓因:憍屍迦!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取,無色、無形、無對,一相,所謂無相,汝雲何欲取」,這下面是第二科「身子問于取舍」。前面第一科是釋提桓因「正答本末不同故有取舍」,若是沒有本末的差別,應該兩者我都取,我也請佛舍利,也請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那麼這也是很好。那麼,現在這是因爲有本末不同,故有取舍。那麼這是第一科講完了。下面第二科「身子問于取舍」。這個「身子」,這上面就是「爾時舍利弗問釋提桓因」:這「舍利弗」翻到中國話,就翻個身子。翻個身子是什麼原因呢?是因爲他母親的身相莊嚴,是這個女人生的兒,所以叫做身子,是這樣意思。當然,舍利弗尊者是大智慧人。
這個舍利弗尊者,我們講幾句。佛在世的時候,佛在大衆裏面贊歎他智慧第一,就在這麼多的阿羅漢裏面,他智慧第一。其中有一個特別令人,特別對人有一點刺激性的消息,什麼事情呢?就是佛帶領五百阿羅漢到龍宮去應供,龍王請佛到龍宮裏面應供,但是舍利弗尊者不在。這個龍王也很尊重舍利弗尊者,就對佛說:舍利弗尊者怎麼沒來呢?那麼,佛就隨順龍王的意思,就告訴目犍連尊者說:你回到人間,請舍利弗尊者來。當然目犍連尊者屈伸臂頃,就到了,好像是靈鹫山,在靈鹫山,就把佛的意思、把龍王的意思告訴了舍利弗尊者。舍利弗尊者這個時候在補衣服,這衣服破了要補一補,拿那個針線在縫衣服。舍利弗尊者說:你先回去,我就來。這時候,目犍連尊者用這手這麼一摸,這個衣服就補好了,說是:這就來好了,就是同時回去好了。但是,舍利弗尊者就把那個針拿過來插在地上,說是:你把這個針把它拔出來。那麼這時候目犍連尊者就拔這個針,拔這個針的時候,大地震動,這個針都拔不出來。拔不出來,那麼目犍連尊者就明白這個意思,他就自己先回到龍宮去。等回到龍宮,看舍利弗尊者在那裏坐著。那就是舍利弗尊者是後動身,先到,原來是這樣。這可見目犍連尊者一看見就明白這個意思,就對佛說:佛原來對大衆宣布,我神通第一。今天看這個情形,舍利弗尊者第一嘛!舍利弗尊者不但是智慧第一、神通也是第一的。這時候,目犍連尊者這樣問佛,佛回答這個問題,這又是也使令很多人都是意外的,怎麼回答呢?說是:舍利弗尊者入的叁昧,你不知道名字。說出這句話來。這時候,目犍連尊者不出聲了,這個問題就是說到此爲止。
但是,我還要再說一句話,我再說兩句話。一個是《法華經》,《妙法蓮華經》在〈譬喻品〉的前邊,佛說〈方便品〉之後,爲舍利弗尊者授記做佛,就是他將來要成佛的。這就是在小乘的佛教裏面,是非常的不合道理,小乘佛教來說,這些阿羅漢一定是要入無余涅槃了,他不會行菩薩道,廣度衆生的,怎麼能夠成無上菩提呢?但是在《法華經》裏有這件事。那麼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,阿羅漢回小向大是合道理的嘛,我們再不去想別的事。我們大乘佛教的學者對這件事沒有什麼異議,那麼小乘佛教徒很難相信這件事,那一定是你們隨便說嘛,就是那麼說嘛,事實是沒有這回事。但是,我看這個印順老法師的著作裏面提出一件事,他說這個說一切有部,小乘佛教的說一切有部裏邊說出來,說舍利弗尊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了,這件事就和《法華經》的思想相合了,那佛爲他授記,是對的了,是這樣子。這裏提到舍利弗尊者,我順便提這件事。我提這件事的話的意思呢,我們對于南傳佛教的學習,我贊成這件事,因爲它是佛法,南傳佛教是佛法,是能得聖道。所以我們北傳佛教的大乘佛教學者,願意學習南傳佛教,我贊成。但是,對于大乘也應該相信,不要隨順南傳佛教的人,亂說!
我有一個同學,一共是兩個同學,我們不要說名字。他到南傳佛教去學習南傳佛教的時候,當然要有一個輔導老師,這個老師教他學什麼學什麼,當然也學習巴利文,或者要學習緬甸話的這些事情。過了多少天以後,這個老師來了,對我這位同學說:你的邪知邪見有沒有滅除去?可見,這南傳佛教對我們北傳佛教的印象壞到什麼程度,壞到什麼程度,我們應該知道。我這兩句話說完了,但是我現在又增加一句話。增加一句話,什麼話呢?我們若學習這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這部經的話、學習《大智度論》的時候,我們會感覺到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在理論上無差別,是無差別的,沒有障礙,是無障礙的。只有一點差別,南傳佛教學者發小乘的菩提心,聲聞人的菩提心,或者說發出離心,他們不發無上菩提心。我們北傳佛教呢,是發無上菩提心,這個和小乘有點不同。在理論上、在諸法實相上沒有差別。所以相信南傳佛教也好、相信北傳佛教也好,不要說:你們是邪知邪見,不要這麼說,不應該這麼說。這麼說有過失,是有過失的。
「爾時,舍利弗問釋提桓因」,這個舍利弗尊者智慧大,在這個地方又有智慧出來。「問釋提桓因:憍屍迦」,佛稱他爲憍屍迦,舍利弗尊者也稱他爲憍屍迦。「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取,無色、無形、無對,一相,所謂無相,汝雲何欲取」,舍利弗尊者來難問他。《大智度論》龍樹菩薩在這個地方有解釋,就是那個時候舍利弗尊者提出一個問題,「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取」,這般若波羅蜜是不可以用手拿的,你不可以這樣子的,你也不可以用心去執著的,也可以這麼講。這個「取」,我們用手拿叫做取。當然這個地方這樣講太膚淺了,應該說是我們心裏面去執著,叫做取。你不應該這麼執著它,可以取的。什麼理由呢?「無色、無形、無對」,色、形、對。色,青黃赤白的色;形,長短方圓的形。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在般若波羅蜜這個大智慧的觀察中,色即非色,色即是空,形即是空。我們讀《心經》:「色即是空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」,所以色和形都是不可得的,都是無所有的。這個「無對」:這個「對」當個什麼講呢?就是沒有阻礙,沒有質礙,叫無對。這個「對」就是有質礙的。現在這個般若波羅蜜是大智慧境界,不是色、也不是形、也不是對,色、形、對都是畢竟空寂的。在般若波羅蜜的大智慧上看,色、形、對是畢竟空寂的,畢竟空寂,沒有差別相,所以叫「一相」,都是無差別相。若是有色、有形、有對,就有差別;這個是高、這是低,有種種的差別。現在是「無色、無形、無對」,就是無差別相,所以叫做「一相」。若是有差別,就叫做二相。現在是「一相」,無差別相,無差別相,就叫做無相,沒有一切的差別相可得的。
「汝雲何欲取」,你怎麼想要取般若波羅蜜呢?爲什麼要這樣子呢?當然,舍利弗尊者這是按照第一義谛來解釋,來說明這件事,是這樣的。但是佛問,佛提出這個問題呢,舍利是一分、般若波羅蜜經卷是一分,不是按照第一義谛來說的,是按照世俗谛來講的。因緣所生法,這世俗谛當然這裏有一部經卷的般若波羅蜜,那當然是可以請的嘛。那麼這樣說呢,就是舍利弗尊者用另一個立場來難問釋提桓因,是這樣意思。這個意思,那個《大智度論》的作者龍樹菩薩他說出來,舍利弗尊者也知道,也知道佛提出這個問題,釋提桓因回答這個問題,都是按照世俗谛說的,不是按第一義谛說的。所以現在這樣難問他呢,目的何在呢?就是希望假借這個,有這樣,他提出這個問題以後,再能夠釋提桓因和佛能夠議論更深的意思,更深的意義,所以舍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