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2

  变成枝末。但是,你们手里边的这个〈舍利品〉,是有《大智度论》的注解的,龙树菩萨解释,出家人欢喜智慧,智慧就是般若,是解脱的因缘。你若想解脱,一定要有闻、思、修,对于般若的法门有闻、思、修的学习,你可以解脱贪、瞋、痴的系缚,就可以得圣道了。而在家居士呢,在家居士对于这件事也可能有人欢喜,但是多数是欢喜福德,欢喜福德。福德有什么好处呢?是乐因缘,安乐的因缘。你福德大了,一切都是自在的,心情快乐,所以欢喜福德。欢喜福德怎么办呢?供养佛的舍利。龙树菩萨这样解释。

  

  但是我今天来看呢,出家人亦复如是,也愿意供佛舍利,将来得大福德,我到天上去享福,就是在人间也享福,也是这样。对于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现在的出家人欢喜这件事吗?我看不是。很少,很少有人欢喜,就是今天的出家人很少有人欢喜学习般若波罗蜜。我看,我不高兴,我就告假了,我就走了。所以,我在想今天的佛教,应该把这件事把它公开地说出来,佛法要灭亡了。让在家居士警觉一点,你发心出家,弘扬佛法。你说是:我们不说这句话,这些丑陋的事情不要说出来。我们出家人也一样,就是修修福,做这个事情,修修法会,唱念,这样子做事情,而不愿意学习禅,不愿意修学般若波罗蜜、转凡成圣,不愿意做这件事。不愿意做这件事,会怎么样呢?我看在家居士也同样有这样责任,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四众弟子有住持佛教的责任,但是我感觉出家人的责任重一点。但是,今天的出家人,我说这话出家人是不高兴了,不知道这件事,佛法会灭亡吗?灭亡就灭亡嘛!与我有什么关系?我认为出家人有这个不在乎,灭亡就灭亡,就是那样。

  

  这上面说「般若波罗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」,原来舍利得到的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是因为般若波罗蜜的力量。但是我们欢喜福德的人,欢喜求福的人、欢喜供养舍利的人,知道这件事吗?现在这上面释提桓因说出来了,释提桓因说出这个理由。

  

  尔时,舍利弗问释提桓因:憍尸迦!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,无色、无形、无对,一相,所谓无相,汝云何欲取?何以故?是般若波罗蜜,不为取故出,不为舍故出,不为增减、聚散、损益、垢净故出。是般若波罗蜜,不与诸佛法,不舍凡人法;不与辟支佛法、阿罗汉法、学法,不舍凡人法;不与无为性,不舍有为性,不与内空、乃至无法有法空,不与四念处、乃至一切种智,不舍凡人法。

  

  「尔时舍利弗问释提桓因:憍尸迦!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,无色、无形、无对,一相,所谓无相,汝云何欲取」,这下面是第二科「身子问于取舍」。前面第一科是释提桓因「正答本末不同故有取舍」,若是没有本末的差别,应该两者我都取,我也请佛舍利,也请般若波罗蜜的经卷,那么这也是很好。那么,现在这是因为有本末不同,故有取舍。那么这是第一科讲完了。下面第二科「身子问于取舍」。这个「身子」,这上面就是「尔时舍利弗问释提桓因」:这「舍利弗」翻到中国话,就翻个身子。翻个身子是什么原因呢?是因为他母亲的身相庄严,是这个女人生的儿,所以叫做身子,是这样意思。当然,舍利弗尊者是大智慧人。

  

  这个舍利弗尊者,我们讲几句。佛在世的时候,佛在大众里面赞叹他智慧第一,就在这么多的阿罗汉里面,他智慧第一。其中有一个特别令人,特别对人有一点刺激性的消息,什么事情呢?就是佛带领五百阿罗汉到龙宫去应供,龙王请佛到龙宫里面应供,但是舍利弗尊者不在。这个龙王也很尊重舍利弗尊者,就对佛说:舍利弗尊者怎么没来呢?那么,佛就随顺龙王的意思,就告诉目犍连尊者说:你回到人间,请舍利弗尊者来。当然目犍连尊者屈伸臂顷,就到了,好像是灵鹫山,在灵鹫山,就把佛的意思、把龙王的意思告诉了舍利弗尊者。舍利弗尊者这个时候在补衣服,这衣服破了要补一补,拿那个针线在缝衣服。舍利弗尊者说:你先回去,我就来。这时候,目犍连尊者用这手这么一摸,这个衣服就补好了,说是:这就来好了,就是同时回去好了。但是,舍利弗尊者就把那个针拿过来插在地上,说是:你把这个针把它拔出来。那么这时候目犍连尊者就拔这个针,拔这个针的时候,大地震动,这个针都拔不出来。拔不出来,那么目犍连尊者就明白这个意思,他就自己先回到龙宫去。等回到龙宫,看舍利弗尊者在那里坐着。那就是舍利弗尊者是后动身,先到,原来是这样。这可见目犍连尊者一看见就明白这个意思,就对佛说:佛原来对大众宣布,我神通第一。今天看这个情形,舍利弗尊者第一嘛!舍利弗尊者不但是智慧第一、神通也是第一的。这时候,目犍连尊者这样问佛,佛回答这个问题,这又是也使令很多人都是意外的,怎么回答呢?说是:舍利弗尊者入的三昧,你不知道名字。说出这句话来。这时候,目犍连尊者不出声了,这个问题就是说到此为止。

  

  但是,我还要再说一句话,我再说两句话。一个是《法华经》,《妙法莲华经》在〈譬喻品〉的前边,佛说〈方便品〉之后,为舍利弗尊者授记做佛,就是他将来要成佛的。这就是在小乘的佛教里面,是非常的不合道理,小乘佛教来说,这些阿罗汉一定是要入无余涅槃了,他不会行菩萨道,广度众生的,怎么能够成无上菩提呢?但是在《法华经》里有这件事。那么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,阿罗汉回小向大是合道理的嘛,我们再不去想别的事。我们大乘佛教的学者对这件事没有什么异议,那么小乘佛教徒很难相信这件事,那一定是你们随便说嘛,就是那么说嘛,事实是没有这回事。但是,我看这个印顺老法师的著作里面提出一件事,他说这个说一切有部,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里边说出来,说舍利弗尊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,这件事就和《法华经》的思想相合了,那佛为他授记,是对的了,是这样子。这里提到舍利弗尊者,我顺便提这件事。我提这件事的话的意思呢,我们对于南传佛教的学习,我赞成这件事,因为它是佛法,南传佛教是佛法,是能得圣道。所以我们北传佛教的大乘佛教学者,愿意学习南传佛教,我赞成。但是,对于大乘也应该相信,不要随顺南传佛教的人,乱说!

  

  我有一个同学,一共是两个同学,我们不要说名字。他到南传佛教去学习南传佛教的时候,当然要有一个辅导老师,这个老师教他学什么学什么,当然也学习巴利文,或者要学习缅甸话的这些事情。过了多少天以后,这个老师来了,对我这位同学说:你的邪知邪见有没有灭除去?可见,这南传佛教对我们北传佛教的印象坏到什么程度,坏到什么程度,我们应该知道。我这两句话说完了,但是我现在又增加一句话。增加一句话,什么话呢?我们若学习这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这部经的话、学习《大智度论》的时候,我们会感觉到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在理论上无差别,是无差别的,没有障碍,是无障碍的。只有一点差别,南传佛教学者发小乘的菩提心,声闻人的菩提心,或者说发出离心,他们不发无上菩提心。我们北传佛教呢,是发无上菩提心,这个和小乘有点不同。在理论上、在诸法实相上没有差别。所以相信南传佛教也好、相信北传佛教也好,不要说:你们是邪知邪见,不要这么说,不应该这么说。这么说有过失,是有过失的。

  

  「尔时,舍利弗问释提桓因」,这个舍利弗尊者智慧大,在这个地方又有智慧出来。「问释提桓因:憍尸迦」,佛称他为憍尸迦,舍利弗尊者也称他为憍尸迦。「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,无色、无形、无对,一相,所谓无相,汝云何欲取」,舍利弗尊者来难问他。《大智度论》龙树菩萨在这个地方有解释,就是那个时候舍利弗尊者提出一个问题,「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」,这般若波罗蜜是不可以用手拿的,你不可以这样子的,你也不可以用心去执着的,也可以这么讲。这个「取」,我们用手拿叫做取。当然这个地方这样讲太肤浅了,应该说是我们心里面去执着,叫做取。你不应该这么执着它,可以取的。什么理由呢?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」,色、形、对。色,青黄赤白的色;形,长短方圆的形。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在般若波罗蜜这个大智慧的观察中,色即非色,色即是空,形即是空。我们读《心经》:「色即是空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」,所以色和形都是不可得的,都是无所有的。这个「无对」:这个「对」当个什么讲呢?就是没有阻碍,没有质碍,叫无对。这个「对」就是有质碍的。现在这个般若波罗蜜是大智慧境界,不是色、也不是形、也不是对,色、形、对都是毕竟空寂的。在般若波罗蜜的大智慧上看,色、形、对是毕竟空寂的,毕竟空寂,没有差别相,所以叫「一相」,都是无差别相。若是有色、有形、有对,就有差别;这个是高、这是低,有种种的差别。现在是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」,就是无差别相,所以叫做「一相」。若是有差别,就叫做二相。现在是「一相」,无差别相,无差别相,就叫做无相,没有一切的差别相可得的。

  

  「汝云何欲取」,你怎么想要取般若波罗蜜呢?为什么要这样子呢?当然,舍利弗尊者这是按照第一义谛来解释,来说明这件事,是这样的。但是佛问,佛提出这个问题呢,舍利是一分、般若波罗蜜经卷是一分,不是按照第一义谛来说的,是按照世俗谛来讲的。因缘所生法,这世俗谛当然这里有一部经卷的般若波罗蜜,那当然是可以请的嘛。那么这样说呢,就是舍利弗尊者用另一个立场来难问释提桓因,是这样意思。这个意思,那个《大智度论》的作者龙树菩萨他说出来,舍利弗尊者也知道,也知道佛提出这个问题,释提桓因回答这个问题,都是按照世俗谛说的,不是按第一义谛说的。所以现在这样难问他呢,目的何在呢?就是希望假借这个,有这样,他提出这个问题以后,再能够释提桓因和佛能够议论更深的意思,更深的意义,所以舍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