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 (2002年于加州南灣)

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.舍利品第叁十七

  

  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

  

  我們現在念本師釋加牟尼佛叁稱,然後念開經偈一遍,我們就開始講經。

  

  我們有因緣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應該說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。我們經過長時期地學習佛法,人的問題就是智慧的問題。我們學習《大般若經》,使令我們開大智慧,所以應該贊歎是特別吉祥的事情的。我的開頭語就簡單說到這裏。

  

  我先解釋這個經的題目。「摩诃」,在玄奘法師的翻譯,就是翻個「大」字。鸠摩羅什法師的翻譯,他翻個「大、多、勝」。這兩個翻譯綜合起來,可以簡單地說是無量功德莊嚴的無相法門,就叫做大般若。「波羅蜜」,翻個到彼岸,簡單地解釋呢,就是此一無相法門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地圓滿,所以名之爲波羅蜜。這個「經」這個字,簡單地解釋,就是佛陀的無量辯才所宣揚的、所贊歎的,就叫做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題目,就簡單地說到這裏。

  

 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共僧睿譯

  

  「姚秦」,是一個時代,就是南北朝時代,其中一個國的名稱。就好了,就講到這裏好了。「叁藏法師」,這是尊稱鸠摩羅什法師的一句話,他通達經、律、論叁藏,所以稱之爲叁藏法師。「法師」,就是以法爲師,所以稱之爲法師。「鸠摩羅什」,翻到中國話,翻個童壽,就是童子的童,壽命的壽。他是龜茲國的人,若按現在的情況說呢,說他是中國人也可以了。「共僧睿譯」,就是僧睿法師和他一同的,其實也並不單是一位僧睿法師,翻譯這部經。在我們漢傳佛教來說,他對中國佛教貢獻是很大的,他翻譯了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翻譯了《大智度論》、《中論》,對于中國佛教徒的大智慧貢獻非常大。但是到今天來說呢,我個人的感覺,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人很多嗎?我感覺不多。學習《大智度論》的人、《中論》的人,少少的有一點吧!不是很多。但是在南北朝時代,唐初的時代是有很多人學習這個法門的。到近代的時候,由印順老法師的大智慧的弘揚,又感覺到興盛一點吧!也可以這麼說。

  

  我附帶著也說這個唯識的法門。唯識的法門在經上看,就是《楞伽經》,再就是《解深密經》,這些也都是唯識的法門。唯識的法門是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之後傳到中國來。真谛叁藏、菩提流支、求那跋陀羅這些人,從外國來的這些法師都是唯識學者。另外一件事,我也附帶說一說,就是達摩禅師也是唯識學者。我怎麼知道呢?他告訴僧可禅師、或者說慧可禅師,以《楞伽》印心,那就知道他是唯識學者了。從這個翻譯經的記錄上看,從外國來的翻譯經的大德,唯識學者多過《中論》學者,還有這麼一件事。但是現在在今天來看中國佛教史的記錄,真谛叁藏來到中國來的時候,唯識的法門弘揚的好像好一點,有多少人在學習《攝大乘論》。那麼玄奘法師回到中國來,唯識法門是興盛了,但是後來也逐漸地衰微了。在今天的漢傳佛教,就是念阿彌陀佛的比較多,學習《中論》、學習唯識的人,都不算多。但是我在看如果《中論》的般若法門、和唯識的法門繼續衰弱下去,中國佛教也就應該說是滅亡了,應該是這樣子來說明的。如果我們佛教徒愛護佛教的話,這兩個法門努力地弘揚,中國佛教可能會好一點。如果大家不努力的話,若繼續念阿彌陀佛的話,也可能往生阿彌陀佛國,有可能,但是這裏的佛教,我看是沒有了。我就說到這裏。

  

  舍利品第叁十七

  

  這個「舍利品」,我也簡單地解釋。就是這一品裏邊,是佛陀的大智慧假藉舍利來贊歎般若法門的殊勝,這就叫做「舍利品」,就這樣解釋好了。這個「品」這個字,天臺智者大師的解釋:「義類同者,聚爲一段,名之爲品。」就是這一品,就是一致地這樣子的說這件事,所以叫做「品」。

  

  「第叁十七」,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一共是九十品,〈舍利品〉是排在第叁十七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佛告釋提桓因言:憍屍迦!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複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汝取何所?

  

  在全部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來說,這個〈舍利品〉這裏是比對,用比對的方式贊歎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,《般若經》的殊勝,大意是這樣子。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一開始,是說明什麼叫做般若,說明它的體相、它的作用這些事情。但是這以下就是贊歎它的功德殊勝,是這樣意思。一共是分七大科,贊歎《般若經》的功德殊勝分七大科,第一科是「舉舍利格量經卷謂以自行格自行」,這是這一大段的,就是這幾句話,還是解釋解釋好。

  

  「舍利」,就是指佛陀的舍利。菩薩也有舍利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也都有舍利,但是這些人的舍利,我們對它的尊重心似乎是少一點,所以這裏唯獨是說佛的舍利。佛的舍利,我們對它能夠尊重、禮拜、贊歎,我們得到的功德、得到的福德是非常地廣大,乃至到我們佛教徒逐漸地用功修行,到得涅槃的時候,你由于贊歎、恭敬、禮拜舍利的功德,還用之不盡,這個得到的功德非常大。但是現在用它的功德,來比對般若經的經卷的功德,顯示出來舍利的功德還不算多,還不如學習般若經卷的功德大,這樣意思。這樣意思裏邊,有自己用功修行和化導他人,有這兩種不同。兩種不同,但是這第一段呢,剛才說是分七大科,這第一科是贊歎、說明自己用功修行,同自己用功修行對比我自己禮拜、贊歎舍利,我自己學習般若法門,這樣來對比,這一大段文是這樣子贊歎般若功德。

  

  這一科裏邊又分成叁科,第一科是「舉滿閻浮提舍利對般若經卷稱其優劣」,這個「舍利」是指佛陀的碎身舍利,不是全身舍利。就是把這全身的舍利,碎成一粒一粒的舍利,那麼舍利是很小嘛!雖然是很小,可是滿閻浮提也是很多了,這樣的舍利來比對般若的經卷。這個「般若經卷」這句話再解釋一下,就是佛或者是菩薩、或者是阿羅漢,他學習佛法的時候所成就的大智慧,都可以稱之爲般若。但是現在說呢,現在所要說的是說用語言文字的經卷,表達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的智慧,是說經卷說文字的般若,不是說這些聖人的般若,那還有差別。現在說這個經卷的文字的般若,同佛舍利的功德來對比,是這樣意思。那麼這是第一科。一共是分叁科,這是第一科。第一科裏又分兩科,第一科是「問」。

  

  「佛告釋提桓因言」,對他說。這個「釋提桓因」,他是欲界六天,由下邊的四天王天向上面數這個數目,他是第二層天,叫做能爲主,就是在這一層天,他是天王,他是主。他是主,而在嘉祥大師的《大品般若經義疏》上,稱之爲天主,稱他爲天主。「釋提桓因」,稱之爲天主。「佛告」,就是對他說。「憍屍迦!若滿閻浮提佛舍利」,這個「憍屍迦」翻到中國話,翻個繭兒,作繭自縛的那個繭。繭兒是誰呢?是釋提桓因前一生在人間的名字,他生到天上去,稱之爲天主,他前生在人間的時候的名字,不叫天主,叫做繭兒。現在佛稱呼他,稱呼他以前的名字,所以叫「憍屍迦」。

  

  「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」,佛告訴他什麼話呢?假設充滿了閻浮提這麼廣大的這麼大的世界,就是我們通常說須彌山的周圍有四大部洲,這個閻浮提是在須彌山的南部,叫做南閻浮提。在這個世界上,充滿了佛的舍利。「作一分」,這麼多的舍利算是一分。「複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」,又有一個人他書寫《般若波羅蜜經》的經卷。就是這古代的時候是沒有印刷這件事,所以大家都是用書寫的方式流通佛法。書般若波羅蜜的這個經卷也作一分,這可見書《般若波羅蜜經》在體積上看只是一部,只是一部經就是了,這是一分。「二分之中,汝取何所」,這兩分:充滿閻浮提佛舍利這是一分,那麼經卷這一部經作一分。這兩分之中,「汝取何所」,你歡喜那一部分呢?是這個意思。那麼這是佛這樣問。

  

  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我甯取般若波羅蜜經卷。何以故?世尊!我于佛舍利非不恭敬,非不尊重。世尊!以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,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。

  

  「釋提桓因白佛言」,下面第二科就是「天主答」,他回答。回答裏邊分五科,第一科「正答本末不同故有取舍」。這個科,這個科不是我分的,就是嘉祥大師他分的,嘉祥吉藏大師,他有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義疏。我們通常知道《大智度論》是解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,但是這個嘉祥大師他也有這部經的注解。我們在《高僧傳》上看,南北朝的高僧,歡喜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人很多,著作也很多,可是我們今天在藏經上看,只有這一部經,只有這個嘉祥大師他有這部注解。另外一個韓國人,一個出家人,他也有一點。但是我們現在要讀嘉祥吉藏大師的這部經義疏是不能讀了,就是裏面完全混亂了,也不全,殘缺了,這文句完全亂了。我勉強地把它裏面的科把它抄出來,抄在這裏。抄出來呢,就是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第一品的科有一部份失掉了,抄不出來了,其余的我勉強地都抄出來了。

  

  這個科「正答本末不同故有取舍」,這一句話把這一段文的大意說出來了。這個釋提桓因回答佛的話,他主要是說什麼呢?就是有本末的不同。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,這般若法門是本,是根本,舍利是末。因爲佛能夠……,佛原來也是凡夫,也是平常人,因爲學習般若法門,逐漸逐漸地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所以般若波羅蜜是本。那麼他的身體,他的身體因爲學習了摩诃般若的法門,熏習了他這個身體。我們身體都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這樣的身體長時期地由般若法門的熏習,那麼這個身體就有這樣的反應,成爲舍利了,是這樣意思。因爲什麼有舍利呢?因爲佛陀的受、想、行、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 (2002年于加州南灣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