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 (2002年于加州南湾)

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.舍利品第三十七

  

 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

  

  我们现在念本师释加牟尼佛三称,然后念开经偈一遍,我们就开始讲经。

  

  我们有因缘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应该说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。我们经过长时期地学习佛法,人的问题就是智慧的问题。我们学习《大般若经》,使令我们开大智慧,所以应该赞叹是特别吉祥的事情的。我的开头语就简单说到这里。

  

  我先解释这个经的题目。「摩诃」,在玄奘法师的翻译,就是翻个「大」字。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,他翻个「大、多、胜」。这两个翻译综合起来,可以简单地说是无量功德庄严的无相法门,就叫做大般若。「波罗蜜」,翻个到彼岸,简单地解释呢,就是此一无相法门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地圆满,所以名之为波罗蜜。这个「经」这个字,简单地解释,就是佛陀的无量辩才所宣扬的、所赞叹的,就叫做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。题目,就简单地说到这里。

  

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共僧睿译

  

  「姚秦」,是一个时代,就是南北朝时代,其中一个国的名称。就好了,就讲到这里好了。「三藏法师」,这是尊称鸠摩罗什法师的一句话,他通达经、律、论三藏,所以称之为三藏法师。「法师」,就是以法为师,所以称之为法师。「鸠摩罗什」,翻到中国话,翻个童寿,就是童子的童,寿命的寿。他是龟兹国的人,若按现在的情况说呢,说他是中国人也可以了。「共僧睿译」,就是僧睿法师和他一同的,其实也并不单是一位僧睿法师,翻译这部经。在我们汉传佛教来说,他对中国佛教贡献是很大的,他翻译了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翻译了《大智度论》、《中论》,对于中国佛教徒的大智慧贡献非常大。但是到今天来说呢,我个人的感觉,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人很多吗?我感觉不多。学习《大智度论》的人、《中论》的人,少少的有一点吧!不是很多。但是在南北朝时代,唐初的时代是有很多人学习这个法门的。到近代的时候,由印顺老法师的大智慧的弘扬,又感觉到兴盛一点吧!也可以这么说。

  

  我附带着也说这个唯识的法门。唯识的法门在经上看,就是《楞伽经》,再就是《解深密经》,这些也都是唯识的法门。唯识的法门是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之后传到中国来。真谛三藏、菩提流支、求那跋陀罗这些人,从外国来的这些法师都是唯识学者。另外一件事,我也附带说一说,就是达摩禅师也是唯识学者。我怎么知道呢?他告诉僧可禅师、或者说慧可禅师,以《楞伽》印心,那就知道他是唯识学者了。从这个翻译经的记录上看,从外国来的翻译经的大德,唯识学者多过《中论》学者,还有这么一件事。但是现在在今天来看中国佛教史的记录,真谛三藏来到中国来的时候,唯识的法门弘扬的好像好一点,有多少人在学习《摄大乘论》。那么玄奘法师回到中国来,唯识法门是兴盛了,但是后来也逐渐地衰微了。在今天的汉传佛教,就是念阿弥陀佛的比较多,学习《中论》、学习唯识的人,都不算多。但是我在看如果《中论》的般若法门、和唯识的法门继续衰弱下去,中国佛教也就应该说是灭亡了,应该是这样子来说明的。如果我们佛教徒爱护佛教的话,这两个法门努力地弘扬,中国佛教可能会好一点。如果大家不努力的话,若继续念阿弥陀佛的话,也可能往生阿弥陀佛国,有可能,但是这里的佛教,我看是没有了。我就说到这里。

  

  舍利品第三十七

  

  这个「舍利品」,我也简单地解释。就是这一品里边,是佛陀的大智慧假藉舍利来赞叹般若法门的殊胜,这就叫做「舍利品」,就这样解释好了。这个「品」这个字,天台智者大师的解释:「义类同者,聚为一段,名之为品。」就是这一品,就是一致地这样子的说这件事,所以叫做「品」。

  

  「第三十七」,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一共是九十品,〈舍利品〉是排在第三十七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佛告释提桓因言:憍尸迦!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汝取何所?

  

  在全部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来说,这个〈舍利品〉这里是比对,用比对的方式赞叹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,《般若经》的殊胜,大意是这样子。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一开始,是说明什么叫做般若,说明它的体相、它的作用这些事情。但是这以下就是赞叹它的功德殊胜,是这样意思。一共是分七大科,赞叹《般若经》的功德殊胜分七大科,第一科是「举舍利格量经卷谓以自行格自行」,这是这一大段的,就是这几句话,还是解释解释好。

  

  「舍利」,就是指佛陀的舍利。菩萨也有舍利,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也都有舍利,但是这些人的舍利,我们对它的尊重心似乎是少一点,所以这里唯独是说佛的舍利。佛的舍利,我们对它能够尊重、礼拜、赞叹,我们得到的功德、得到的福德是非常地广大,乃至到我们佛教徒逐渐地用功修行,到得涅槃的时候,你由于赞叹、恭敬、礼拜舍利的功德,还用之不尽,这个得到的功德非常大。但是现在用它的功德,来比对般若经的经卷的功德,显示出来舍利的功德还不算多,还不如学习般若经卷的功德大,这样意思。这样意思里边,有自己用功修行和化导他人,有这两种不同。两种不同,但是这第一段呢,刚才说是分七大科,这第一科是赞叹、说明自己用功修行,同自己用功修行对比我自己礼拜、赞叹舍利,我自己学习般若法门,这样来对比,这一大段文是这样子赞叹般若功德。

  

  这一科里边又分成三科,第一科是「举满阎浮提舍利对般若经卷称其优劣」,这个「舍利」是指佛陀的碎身舍利,不是全身舍利。就是把这全身的舍利,碎成一粒一粒的舍利,那么舍利是很小嘛!虽然是很小,可是满阎浮提也是很多了,这样的舍利来比对般若的经卷。这个「般若经卷」这句话再解释一下,就是佛或者是菩萨、或者是阿罗汉,他学习佛法的时候所成就的大智慧,都可以称之为般若。但是现在说呢,现在所要说的是说用语言文字的经卷,表达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佛的智慧,是说经卷说文字的般若,不是说这些圣人的般若,那还有差别。现在说这个经卷的文字的般若,同佛舍利的功德来对比,是这样意思。那么这是第一科。一共是分三科,这是第一科。第一科里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问」。

  

  「佛告释提桓因言」,对他说。这个「释提桓因」,他是欲界六天,由下边的四天王天向上面数这个数目,他是第二层天,叫做能为主,就是在这一层天,他是天王,他是主。他是主,而在嘉祥大师的《大品般若经义疏》上,称之为天主,称他为天主。「释提桓因」,称之为天主。「佛告」,就是对他说。「憍尸迦!若满阎浮提佛舍利」,这个「憍尸迦」翻到中国话,翻个茧儿,作茧自缚的那个茧。茧儿是谁呢?是释提桓因前一生在人间的名字,他生到天上去,称之为天主,他前生在人间的时候的名字,不叫天主,叫做茧儿。现在佛称呼他,称呼他以前的名字,所以叫「憍尸迦」。

  

  「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」,佛告诉他什么话呢?假设充满了阎浮提这么广大的这么大的世界,就是我们通常说须弥山的周围有四大部洲,这个阎浮提是在须弥山的南部,叫做南阎浮提。在这个世界上,充满了佛的舍利。「作一分」,这么多的舍利算是一分。「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」,又有一个人他书写《般若波罗蜜经》的经卷。就是这古代的时候是没有印刷这件事,所以大家都是用书写的方式流通佛法。书般若波罗蜜的这个经卷也作一分,这可见书《般若波罗蜜经》在体积上看只是一部,只是一部经就是了,这是一分。「二分之中,汝取何所」,这两分:充满阎浮提佛舍利这是一分,那么经卷这一部经作一分。这两分之中,「汝取何所」,你欢喜那一部分呢?是这个意思。那么这是佛这样问。

  

  释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我宁取般若波罗蜜经卷。何以故?世尊!我于佛舍利非不恭敬,非不尊重。世尊!以舍利从般若波罗蜜中生,般若波罗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。

  

  「释提桓因白佛言」,下面第二科就是「天主答」,他回答。回答里边分五科,第一科「正答本末不同故有取舍」。这个科,这个科不是我分的,就是嘉祥大师他分的,嘉祥吉藏大师,他有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义疏。我们通常知道《大智度论》是解释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,但是这个嘉祥大师他也有这部经的注解。我们在《高僧传》上看,南北朝的高僧,欢喜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人很多,著作也很多,可是我们今天在藏经上看,只有这一部经,只有这个嘉祥大师他有这部注解。另外一个韩国人,一个出家人,他也有一点。但是我们现在要读嘉祥吉藏大师的这部经义疏是不能读了,就是里面完全混乱了,也不全,残缺了,这文句完全乱了。我勉强地把它里面的科把它抄出来,抄在这里。抄出来呢,就是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第一品的科有一部份失掉了,抄不出来了,其余的我勉强地都抄出来了。

  

  这个科「正答本末不同故有取舍」,这一句话把这一段文的大意说出来了。这个释提桓因回答佛的话,他主要是说什么呢?就是有本末的不同。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,这般若法门是本,是根本,舍利是末。因为佛能够……,佛原来也是凡夫,也是平常人,因为学习般若法门,逐渐逐渐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所以般若波罗蜜是本。那么他的身体,他的身体因为学习了摩诃般若的法门,熏习了他这个身体。我们身体都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这样的身体长时期地由般若法门的熏习,那么这个身体就有这样的反应,成为舍利了,是这样意思。因为什么有舍利呢?因为佛陀的受、想、行、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 (2002年于加州南湾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