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3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見谛」,就是得聖道了。這是很明白的事情,就像那個匠人造一個桌子,這些零件都弄好了,一裝,就是個桌子。我們修行也就是這樣子,佛這麼說,你這麼樣學習,學習,從聞思修,得無生法忍,就成功了,就是明明白白的這樣做。

  

  所以釋提桓因說:「我是時不見怖畏相」,不感覺有什麼恐怖的事情。這是在他的境界上,因爲他有阿修羅怖,阿修羅同他戰,他心裏有一點不舒服。他們作戰的時候,有的時候諸天戰勝了,有的時候阿修羅戰勝了,互有勝負,但是諸天多數戰勝,阿修羅戰勝的時候也有,但是比較少。因爲互相戰爭,他有怖畏相。其實這裏面也包括貪愛也在內,你若這樣修行,也不見有貪愛心可得。我們在色聲香味觸上有貪愛,我們的貪愛畢竟空了,心裏還有什麼愛呢?你常常這樣觀,這樣止,這樣觀,今天也這樣子,明天也這樣子,慢慢的,心與畢竟空相應了,心裏面也就沒有怖畏相、也沒有欲、也沒有瞋,貪瞋癡慢疑通通都解決了,你就是得聖道了。

  

  我們在家一般的非佛教徒,他不講究這個事情,爲煩惱所動,製造了很多的苦惱,然後要自殺,要死,活不下去了,那也無可奈何!我們佛教徒聽聞了佛法,經論上這麼講,才知道,哎呀!我心裏有煩惱,心裏老是不安,貪煩惱來了心裏也不安,瞋煩惱來了也是不安,這個欲心動了也是不安,就是有問題。如果把它消滅了,心裏面就沒有事。但是你說空話沒有用,你就是要這樣子「深心入法中」才可以。怎麼能「深心入法中」?按我們來說,我們可能沒有釋提桓因那麼根性利,我們要比他鈍。我們若是長時期自己常常靜坐,或者有人打禅七,我們去參加,常常這樣修止觀,常常修止觀,慢慢你就成功了,你這件事就成功了。譬如在醫院裏他想要做醫生,就去學醫,今天也學、明天也學,把這件事都學好了,應該學的課程都做好了,然後考試及格了,還可以實習,到醫院裏實習多久,然後就可以挂牌做醫生,是這樣子。現在學習這件事也是一樣,就這樣你就得聖道了。

  

  經論裏面說的清清楚楚的,不是幾句話就夠了的,還有很多事要學習的,你就成功了。所以應該學習如來禅,你慢慢的,明明白白地走這一條路,你看你心裏面不是很坦然。前面我不知道怎麼回事,你去走這條路,你心安不安?前面如果有土匪,你不是糟糕了。佛告訴了這條路怎麼走怎麼走,這條路很平坦,很容易走,那這條路怎麼不走呢,怎麼偏要走那個不知道,念佛是誰?我不知道!你走這條路?我想還是如來禅好一點。

  

  「複次,世尊!我若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,深心入法中,我是時不見怖畏相。」我們昨天講這一段文,我的話還沒有說完,今天還講這一段文。「我若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」,是指文句的,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。「深心入法中」,是入于文所诠義,文句的般若所诠的真實義,所以我深心入法中。這個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的文句,然後深心入于文所诠的義中。這個文所诠的義,就是語言文字所表示的那個般若波羅蜜的道理,所以從文字上去悟入所诠義。悟入所诠義,我們還是在分別心,用分別心思惟這個所诠義,我們這樣子,我們這個心才能夠悟入。離開了文字,我們不明白那個道理。要用文字來表示那個道理,我們就依據文字去思惟,這是我們凡夫可能做得到的事情。若是聖人,已經得聖道的人,就不是這樣子。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文句,沒有語言文字的這種般若波羅蜜,我們沒有辦法悟入所诠義,我們沒有辦法。所以非要有文句,我們從文句這裏去思惟,才能悟入所诠義。但是在佛法上講,這裏邊還有事情,還有一點事情,什麼事情呢?這個所诠義,若沒有文句的時候,所诠義就沒有了。這個地方希望你們各位再注意思惟一下。要有能诠的文句來表示這個道理,我們從這裏才能明白那個所诠義,這是第一層,是我們能辦得到的事情。但是這件事這樣做,又不是究竟的,怎麼知道呢?若沒有文句的時候,所诠義也沒有了,這是第二層意思。沒有能诠的文句的時候,所诠的義理也沒有了。

  

  我們說一切法都是空的,我們這麼講,這個空是所诠義,依據能诠的文句的開示,我們才明白一切法皆空,但是若沒有能诠的文句的時候,這個空也是不可得的,還有這麼一件事。這麼一件事,這個深心入法中,是在第二層的意思,就是離一切文字,所诠義也不可得了,那叫做深心入法中,是這麼回事,這個事情要心裏想一下,才叫做深心入法中。如果你停留在由文句來表達的義,你這個心停在這個義上,那不是,那都不是,不是深心入法中,這裏有這麼一件事情。我這一段文這個意思就說到這裏,下文還有關涉到這裏,我再重說,這就說到這裏。

  

  「我是時不見怖畏相」,深心入法中,還是假藉文句來表達這句話的意思,就是入于第一義谛了,就是見到第一義谛了,明心見性,我們就可以名之爲見性。「我是時不見怖畏相」,這是斷惑,斷了煩惱了。我昨天說了,釋提桓因他的問題,他就是有恐怖,就是阿修羅要同他作戰的時候,他心裏面有恐怖,因爲這個作戰的時候,有的時候會打敗仗,受了很多苦惱,但是這是沒有把握的事情,心裏面擔心所以有怖畏。那麼他若深心入法中的時候,這個怖畏相不見了,這個恐怖的相貌,你怕那件事的相貌沒有了,那麼也就沒有怖畏的心了。沒有那件事,也就沒有那樣的心了,這個苦惱沒有了。這樣這個「深心入法中」,就是見到真理;「我是時不見怖畏相」,就是斷煩惱。要深心入法中才能斷煩惱,不然的話不能斷煩惱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3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