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必讲经?我们可能有这个问题。其实,佛说的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就是告诉我们坐禅用的,你坐禅闭上眼睛干什么?你闭上眼睛心里在干什么?不是个简单的事情。我昨天说过,按道理说,打禅七的人,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打禅七?不是说我腿子好,就打禅七,腿子好也是一个条件,也是可以;但是你要知道怎么叫做止、怎么叫做观,你才能够打禅七的,打禅七的时候,就是止和观,就是这两个字。当然我们,我刚才的话是重复了,原来不是嘛,我只要一个参话头就可以了,我不需要经论,那么就可以打禅七了,加上腿子好,坐在那里,「念佛是谁?」就可以了嘛,这就可以打禅七了。其实不是的,其实不是那么回事!当然我说这个话,我初出家的时候,你叫我说这个话,我说不上来,我初出家的时候还不如你们。我为什么要出家?我都不知道,佛法怎么回事也不知道,我什么都不知道,就是迷迷糊糊的,人家叫我出家,我就出家了。等我逐渐地学习,逐渐地学习,学到了现在,我会说这句话,当然你们可能不同意,你胡说八道!你可能不同意。但是我认为你说我这句话也可以,但是你要真实地深入经藏之后,你再来批评我,你现在如果你经论学习得不多,你还是闭口好,你闭口。真的啊!你对于那件事不是太明白,你还不能发言的。
现在我把这一段文讲一下,这一科是「能离怖畏」。「复次,世尊!我若受持、读诵般若波罗蜜,深心入法中,我是时不见怖畏相。」这是第二科「能离怖畏」,我刚才把这个次第已经说过了。前面的一个意思说完了,这又有不同的意思,所以叫「复次」。「世尊」,说话之前先招呼佛,称佛为世尊。「我若受持、读诵般若波罗蜜」,假设我来受持、读诵这般若波罗蜜的时候。这个「读诵」,我们不是说咬文嚼字,不是这个意思,我们读这个经的文句、又能诵,就是不照本子能够念下来,那叫做诵。而我们佛教徒有的时候,你是照本读经,但是自己向人说是诵经,这是说谎话了,这不对的,要改变这句话,我读经就说是读经,诵经是诵经,是不一样的。这个「受持」是什么意思呢?是时时地读诵,不失掉。这下边有个「深心入法中」,是义;所以前面「受持、读诵」,就是文。我能读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又能诵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而且还时时地受持的。受持,在其他的地方有个温习的意思,不断地温习。我今天早晨能够读诵、我晚上还是读诵。就是我今天读诵、明天也读诵,一直的这样,那叫做受持、读诵。
这个「受」,是接受,接受了。接受了这个「受」,照理说有两个意思:就是文和义。这里面有文句,文句是能诠显的,义是文句所诠显的、所表示的。我受持于心,领受在心里面,我能持,不失掉,我受了以后就能不失掉,那这个事不简单,就是你要时时地读诵,你才能达到这个境界。如果说是我把《法华经》背下来了,你不天天背,你忘记了,你隔几个月不背,就完全忘了,你再背,背不下来了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能够不失掉,这个「持」是不失掉的意思,那你要时时地、常时地读诵才可以。
「深心入法中」,我若受持、读诵般若波罗蜜经的文,里边的义,我也能够思惟、观察,就是深心入法中。这个「深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我的这个了别的、思惟、分别的心,不是停留在文句上面,在文句上叫做浅,能入于义就叫做深。「深心入法中」。
这个「深心入法中」,有两个阶段:一个思、一个修。「受持、读诵」是在闻上,听闻的「闻」,属于闻所成慧,闻的境界。「深心入法中」,有思惟和修的这两个境界,这个思和修还是不同的。现在,这里释提桓因的意思,就是他又能够思惟这个义,思惟般若波罗蜜经的义,他心里面思惟这个义,这个心就与义相应。我们思惟昨天吃面条,我心里面想:昨天那个面条一条一条的,吃下去什么味道。你心里这样想,心就和那件事相应了。现在他不是想这个尘劳的事,是想这般若波罗蜜经里面的义,他思惟这个义是什么义?我们读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就知道,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;眼不可得、耳鼻舌身意不可得;色不可得、声香味触法不可得,乃至无明不可得,行缘识、识缘名色,乃至生老病死不可得;苦不可得、集灭道不可得;四念住不可得、四正勤不可得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;世间的尘劳不可得、出世的圣道不可得,心里面于一切法不受,不受一切法。就是你这么样思惟的时候,心就入法中,与法相应了。与法相应的时候,叫做「我若受持、读诵般若波罗蜜,深心入法中,我是时不见怖畏相」,就没有恐怖相,是怎么回事呢?
这释提桓因这个人,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,这爱好和平这句话也有问题,也是有问题的,有什么问题呢?原来这阿修罗是在须弥山顶上住的,在须弥山上面住;但是这个释提桓因和三十三天,原来是光音天上的人,就是二禅天上的人。二禅天的人死了,就是来到这个忉利天,就是到了须弥山这儿来,但是这些人的相貌庄严,威德广大。阿修罗福德很大,相貌不庄严,相貌丑陋。但是也是很怪,男的阿修罗丑陋,女的特别庄严,女的特别美,众生是各式各样的情形。这个诸天他来了以后,「此非我类,此非我类」,就指着这个阿修罗说:你们和我们不同类。他的威德大,而这阿修罗的瞋心大。瞋心的人,他容易疑,你不高兴我,我也不高兴,我走!阿修罗就撤退了,就跑到须弥山的边上,到大海里面去住。阿修罗走了,撤退了,这些诸天就在须弥山顶上占领了,占领以后,我们和平,和阿修罗说:我们不要战争,我们要和平。你把人家的地盘占领以后,从这以后不要再打仗,我们和平。这个事情我在想,这也是个矛盾的事情。但是这个事情呢,当然时间都是久远的了,倒不是今天的释提桓因,释提桓因可能是人间死了,功德大,福德大,生到三十三天,不是劫初的那个释提桓因了,不是那个。所以这个释提桓因爱好和平,这句话还是应该承认的,他不是最初那个释提桓因。爱好和平,但是和阿修罗就是从久远以来大家结怨了,常常有斗争,有打仗。我们人间的人有爱的问题,有纠纷,释提桓因和阿修罗他们也是一样。释提桓因是天上的人,我们说天女很美了,但是他还不知足,他要去抢阿修罗的女人,感觉她们还是更美,因此而有战争,有这种事情。战争的时候,阿修罗也是很恶的,也有很多有神通的人,这也是令人恐怖,但是释提桓因信佛,「我若受持、读诵般若波罗蜜,深心入法中,我是时不见怖畏相。」心里面没有恐怖,是这么回事。「不见怖畏相」是怎么回事呢?就是他不见有阿修罗可得,阿修罗也是色受想行识。阿修罗也有很多的武器,也有很多的问题。他能观这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,这个释提桓因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也是毕竟空寂的,所以不见怖畏相,这时候心里面不见怖畏的相貌,何况有怖畏的心呢,就是这么回事。
所以我们修止观的时候,我们现在静坐的时候,你也就这样用功。譬如说是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也就是觅心了不可得,也可以这样想。观我们的身体也是因缘所有的,是毕竟空的。身体是有形相的色法,它是因缘所生,是毕竟空的;受想行识也是因缘所有,也是毕竟空的,你就这么思惟。观察色声香味触法也是毕竟空的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也都是因缘有,是毕竟空的。毕竟空,你心里面与空相应的时候,心就不受一切法,心就能离一切相,然后在那里安住不动,安住不动,那就是天台大师说的体真止了,是体真止的境界。你这样子学习,你这样子止、这样观,这样观、这样止,成功了,你就是圣人了!就是这样子。
《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》,这是密宗很重要的书。我在美国柏克莱,我同陈健民,你们知道这个人?也是密宗的一位很有名的一位大德,我和他见面,他说:密宗的书,佛说的很少,只有《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》这是佛说的,还有一部是佛说的,其余都是人说的、是菩萨说的,或者是谁谁说的,佛说的经很少。而这个《大日经》里面有一句话:「于诸法本寂,常无自性中,安住如须弥,是名为见谛。」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,很多人欢喜密,其实密里面说的道理和显教一样,没有什么差别。当然密宗有一样是和显教不同,就是什么呢?你修行到了等觉菩萨,你还得要念咒才能成佛,你若不念咒,还不能成佛,密宗有这么一件事。有这么一件事,显教的人,如果你不看密宗的书,就没有这句话,你读《华严经》也好、读《法华经》也好、你读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也好,都没有这句话,显教的经论上没有这句话。显教的经论就是自利利他,修止修观,灭除一切烦恼,智慧圆满了,那就是佛。没有说若不念咒就不是佛,你不念咒就不是佛,没有这句话。但是一有这句话,你接受不接受?这又是个问题。我们说:都是佛法,大家都应该不要歧视任何的佛法,你说的对!但是它里面有问题,那怎么办?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?
现在不说这句话,现在就说这个《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》这句话,我再念一遍,「于诸法本寂,常无自性中,安住如须弥,是名为见谛。」经上就是这么说,这就是圣人。见谛者,见到真理了,见到诸法实相的真理了,是这个意思。那么这个人,我们通常说初果圣人叫做见谛,其实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乃至佛都是见谛,都是见到法性理了。那么怎么叫做「见谛」呢?就是「于诸法本寂,常无自性中」,就是对于一切因缘生法,本性都是空寂的,于诸法本寂,「常无自性中」,一切因缘生法都是没有自性的。你对于这样的道理,「安住如须弥」,安住那里,像须弥山似的,风不能鼓动它,不能动摇它。你的心安住在诸法本寂这里不动,这就叫做见谛,这就是圣人了。那么我们现在就这样修行,修行成功了,「安住如须弥,是名为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