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8

  問:又當如何地精進,方達中道義?

  

  答:這是有現成的法門,你能達到中道義。這個中道義,畢竟空就是中道義;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,就達到中道義,就是這樣子。如何地精進呢?就是聞思修這樣的精進,就可以到勝義谛那裏去,就是這樣的意思。我們讀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有可能會感覺到有意味,但是自己還不知道怎麼修行,有可能是這樣子;可是你若看了參考書,就可能更多的理解修行的方法。但是你若去讀《大智度論》,就是具體地都知道了,具體都知道了,那就是你的聞慧圓滿了一點,由聽聞佛法所得到的智慧圓滿了一點;可是你若加上這個思慧,就是更圓滿一點;若加上了修慧,又進一步地圓滿了,就可以得到無生法忍,得到中道義了。但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,有一部分人聞慧不圓滿,就是學習佛法學習的少少一部分就停下來了,怎麼樣修行,不知道。說是我的聞慧很圓滿,但是你沒能夠專精思惟,你還是不知道怎麼樣修行,你想要修行還有困難,還是有困難的。所以我們聽聞了佛法以後,你還要閑居靜處,專精思惟!你若是具足了這個條件,你修行的時候,就順暢得多,就容易一點,就不感覺到難。說我心裏面有了貪心、有了瞋心,但是你那個正念一提起來的時候,貪心、瞋心就沒有了,所以你不會感覺到難,若是只是有聞所成慧,沒有思所成慧,是不行的,你就會退下來,哎呀!我雖然學習了這麼多的佛法,但是還不能調伏自己的煩惱,只好退下來了,可是你若能夠遵循佛的教導,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就沒有這個問題,這個問題就容易解決了。所以你說怎麼樣精進方達中道義,就是聞思修,你這樣的精進就可以得成聖道。

  

  問:在〈經耳聞持品〉中說到:諸菩薩行菩薩道時,以四事攝無量百千衆生,自行四禅亦教他令行,是菩薩得般若波羅蜜,以方便力教衆生令得須陀洹果,自于內不證;教衆生令得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,自于內不證。這其中的「方便力」爲何?什麼叫做「方便力」?

  

  答:這個方便力是這樣,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,他要有「般若將入畢竟空,絕諸戲論」的條件,要有這個條件。有了這樣的條件的時候,你成就了畢竟空的智慧,絕諸戲論的時候,是沒有名言相的,沒有的。你若想要教導衆生去得聖道,你需要有方便,就是要假立名言,就是說出來種種的法門,用種種的文句宣揚種種的法門,這就叫做方便,這個方便也是一種智慧。我前天也說到,譬如說你沒有讀過書,你出家了,你師父是阿羅漢,叫你修四念處也可以得阿羅漢;但是因爲你原來沒有讀過書,你現在得阿羅漢,你的方便力就不足,方便力不夠。他一定有見真理的智慧才可以得聖道,但是方便智不具足。我那天講舍利弗尊者和周利盤陀迦的故事,就是正顯示這個意思。所以,以方便力教衆生令得須陀果,那裏面有很多很多的事情。你就說他是一個美國人,我是個漢人,我只會說中國話,會說漢語,我不會說英文,這就是沒有方便力,你也還要懂得英文。所以佛菩薩他通達一切衆生的語言,這也是一種方便,這也就是假藉種種的名言去宣揚佛法、教化衆生,這就叫做方便力。而這個方便力,我們在凡夫的時候,小小的可以具足,我也可以懂得英文、也可以懂得日文,也可以懂很多文字,但是還是小小。說是我能知道天眼通,我能得到天耳通,這件事不是那麼簡單,你若不懂得英文,他說英文,你天耳通知道他說什麼?所以這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。所以什麼叫做方便力?這是很多很多的問題的。你也應該有神通的,這也是種方便力。

  

  問:又爲何教令衆生得須陀洹果,而自于內不證?

  

  答:這是大悲心的關系。衆生他現在不能發無上菩提心,他只能發出離心,所以他可以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,乃至阿羅漢果。你是發無上菩提心的,你不可以去得阿羅漢果,得阿羅漢果就表示我不度化衆生,也不弘揚佛法,我入無余涅槃了,這樣子那就不是大菩薩境界了,所以你若是發了無上菩提心,你忽然間又把無上菩提心舍掉了,不度衆生了,那就是犯戒了,犯了妄語戒了,所以不可以。「自于內不證」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問:《大智度論》〈釋初品毗梨耶波羅蜜義〉中,「聞諸妙道法,不能以益身,如是之過失,皆爲懈怠心」的真義。

  

  答:這個是那樣,就是你聽聞了很多的微妙的佛法,你不能用佛法來利益你自己,你就是不能夠修行。這個過失在那裏?就是懈怠。就是提不起勁兒來,這也表示你的出離心不強,你不感覺到人生是苦,我在這裏住也不錯嘛,爲什麼一定要去得涅槃呢!就是這個意思,所以就精進不來。如果你感覺到這個地方很苦,那你就能精進了。譬如說這個地區很多的土匪,你在這裏生存不安全,你一定要離開這裏,我到一個安全、沒有土匪的地方去,就是這樣子,意思是相同的。爲什麼會懈怠呢?就是不知道那個土匪令你苦惱,你不知道這個事情。

  

  問:在修習聖道中,若成就畢竟空時,但此生的色身猶存時,是否其相仍在?

  

  答:是的。你得了聖道,你的身體還是存在的,你的壽命沒有盡,這個身體他還是存在的。但此生的色身猶存時,是否其相猶在?還是在。

  

  問:隨緣與隨波逐流的差異性爲何?

  

  答:「隨波逐流」,表示這個人他和那些汙染的事情是同流,就是自己心裏面也是汙染的,和同類的人大家都是汙染的,去放逸做種種惡事,叫隨波逐流。「隨緣」應該有一點不同,就是他雖然也和他相似,但是內心是清淨的,那就叫做隨緣。如果說你利用這句話我隨緣,實在你心裏面也是染汙的,那叫同流合汙,就不能用這個字了,另一回事了。

  

  問:無住和無記,自己如何簡別?

  

  答:這個「無記」,是我們沒有修行的時候,有的時候心裏面也不善、也不惡,名之爲無記。「無住」,是修行人,修行人是從聞思修的智慧,這是善法,你學習這個智慧的時候,觀一切法空,無有一切法可住,叫做無住;那當然是不同,當然是有差別的。就是這個無記,是一般的不修行的人內心的境界;無住是修行人的內心裏面有戒定慧,當然是不一樣。

  

  問:佛法修學成就與否,在于遇緣不同。

  

  答:也是的,遇緣不同,對你的修行成就與否有影響;但是如果你本身這個出離心特別強,那還不是原來決定的,還是由你自己的出離心來決定的,這還有點關系。

  

  問:發心出家的人,剛開始都滿腔熱血,都存好心,但到最後有成就的並不多。

  

  答:這個很遺憾!

  

  問:知此末法時期,真善知識難遇,對于有心要出家的人,應如何判斷所要依止的師父,是否真具善知識條件。

  

  答:這個事情是非常遺憾的事情,因爲你在這個時候,你沒有擇法眼,你自己沒有鑒別的能力,所以他具不具善知識條件你不知道,你不知道的。這就是按一般的情形,就是靠你的運氣了。你自己沒有擇法眼,沒有辦法能夠知道誰是善知識、誰是惡知識,你不知道的,沒有辦法知道。但是如果你願意要知道誰是善知識,你可以在佛菩薩那裏多禮拜,祈請佛菩薩慈悲加被我,希望我能遇見一個善知識,向佛菩薩求,也可能是有幫助的,也是可能的。這件事我認爲也是很重要,遇見善知識和遇見惡知識是不同。

  

  問:要選擇怎樣的道場環境?

  

  答:最初發心,也可能你能知道,也可能你還不知道,不知道那個環境是順于道,那個環境不順于道,但是我說一件事給你聽聽。有一位在家居士,其實我心裏面是有這麼一件事,這個人都不在了。有在家居士平常在談話議論中,那一個法師怎麼樣的用功修行,怎麼怎麼的好,那一個法師不是的。後來他出家了,他拜誰爲師?他就拜那個不是太用功修行的做師父,那我也明白這個道理,就是那個他不是特別用功修行,他就是隨便一點,他若拜他做師父,他也在那裏可以隨便一點。你若拜那個善知識,他很嚴格,他用功修行,你到那兒也是要這樣才可以,那我感覺不舒服,我不自由,我不要拜他做師父,這也還是一回事。所以你說誰是善知識,我要去拜個真善知識,他是善知識,你真願意拜他做師父嗎?這還是個問題啊。

  

  要選擇怎麼樣的道場環境?這也是很難說,因爲你這個時候,你不具足擇法眼的時候,你也不知道怎麼是順于修道的環境,怎麼樣情形不順于道,你未必知道。我說一件事你聽,譬如說發心出家了,這個道心很強,很精進用功,在大衆裏面他要出坡、要燒飯,還要做什麼,感覺都是打閑岔,我不能用功,我自己去住茅蓬,我自己用功,這個對不對?你感覺到自己用功,這是順于我自己用功,我很精進吧,其實不是的,其實不是那麼回事。因爲你初發心的時候,你內心還是原來樣,內裏面的貪瞋癡還是原來樣,但是你內心裏面,我們姑且向好的方面說,有出離的願,還有點慚愧心,有信、有慚愧、有勤,精進努力,但是你原來的貪瞋癡還都在那裏潛伏著;原來的貪瞋癡在那裏潛伏著,暫時好像不障礙你修行,但是你若一個人在那裏用功修行、修行呢,有兩件事:一個是你那個心裏不那麼習慣,修學聖道,你原來沒有出家的時候,你心裏面世俗的生活是這樣子,習慣了這些世俗的生活;你現在因爲慚愧心、和信心、和精進力,就順于聖道,但是原來那個忽然間轉變,你不能適應,短時間可以,時間久一點你受不了,你就要懈怠,這是思想上有問題。一個是生理上的問題,這個身體你原來習慣于五欲的境界,現在忽然間離開了五欲,精進地去用功,這個身體也是不習慣,這個生理上也叫你要懈怠,懈怠了以後就很難說了。你若在大衆裏用功修行,大衆裏就看那個領導人怎麼決定,他可能,假設我們姑妄言之,他立的功課表不太嚴、也不太寬。不太嚴就是你初發心修行的人,這個環境你能適合,因爲不太辛苦,你可以適應,能適應,所以你可以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8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