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8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繼續用功、繼續用功,栽培你的道力,今天也栽培、明天也栽培,慢慢地、慢慢地你的道力有多少增長了,增長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這個時候你住茅蓬可以,你長時期地精進,你的思想上也能適應,你的生理也能適應,你自己住茅蓬可以。但是你最初發心出家的時候,你認爲我在大衆裏住就是打我閑岔,你就會這樣想,這樣想,結果你弄巧成拙了,住茅蓬住了幾天,我不住了,可能就會墮落,都有可能的。所以要選擇怎麼樣的道場環境,你不具足擇法眼的時候,這個事也是很難說了。

  

  問:出家後在百人的僧團生活,大家都有煩惱、有習氣,難免意見不同,要如可克服頻頻幹擾的問題?

  

  答:這個事情這就看領導人怎麼決定,領導人假設是常是用聖道來教導這個學習、同住的人,大家能夠收攝自己的放逸,修學聖道,雖然有習氣,但是爲聖道的影響,這個習氣它不大動,這樣的大衆應該彼此間不太會障礙你修行,不會太影響你,而你若是常常地用功修行,有一點幹擾你,你不妨假藉這個來鍛練自己,練習自己的忍耐心,忍辱波羅蜜,也是不錯的。當然初開始這個忍力不是那麼強,不是那麼強,但是它觸惱你也不是太厲害,那麼你應該藉這個機會修學聖道,如果情形嚴重了,你上面還有一個領導人,可以來平息這件事,所以可以這樣說。

  

  如果一個僧團裏面,我們現在也有出家人在這裏,一個僧團裏面,南無觀世音菩薩!我現在請觀世音菩薩加被我,給我智慧不要說錯話。如果我們寺院裏面完全在一個散亂的境界裏面去生活,去做事情,我們還是往好的說,都是做各式各樣的法會,引導很多人在這兒栽培善根,那還是好,並沒有錯,但是是個散亂的境界,散亂的境界,你初出家,你在這個散亂的境界裏面生活,我認爲可能還是有問題。散亂的境界,我們用聖道來攝心,都有的時候攝不住,完全不用聖道,天天老去做這些雜事,你原來的貪瞋癡動不動?這是個問題。所以你說是百人的僧團生活,這個百不必執著,就是大衆在一起住的生活。我們看佛在世的僧團,當然有很多是阿羅漢,但是也有很多是凡夫僧,但是天天有佛說法,舍利弗尊者、目犍連尊者、摩诃迦葉、摩诃迦旃延,這些大阿羅漢也常常說法,常常有法的滋潤,這個心就能向道,心能向于道,煩惱沒有得到助力,我觸惱你,你就容易生煩惱,我不觸惱你,常常用佛法來滋潤,就使令你容易發出來道心。佛在世的時候,這個情形就是這樣子嘛,天天不是靜坐,就是經行,不是經行,就是靜坐,再不然就是聽佛說法,就是用法來攝身、用法來攝心,還是這樣子,慢慢地、慢慢地就得聖道了。

  

  我看今天的出家人也是一樣,也是用法來攝心,也有可能會得聖道,如果不用法來攝心,天天是散散亂亂的境界,我認爲不吉祥。什麼叫做不吉祥?你一直的這樣散亂,你幾時才能得聖道,不可能得聖道的,因爲你沒修聖道。不修聖道還有一個什麼問題呢?我感覺由你自己用功修行,你就會感覺到一件事,什麼事情呢?四大調合,身體健康沒有大病,你修學聖道有可能會容易有成就。若是你有神精衰弱,心髒也不是健康、肝髒也不健康,你想修行,我看困難,一不健康的時候,修行不行。你坐這裏就打瞌睡,再不然就是這裏痛那裏痛了,你心不安,心不安就不能修行。我們通常說年輕修行容易得聖道,年老了不容易聖道,這麼說也是可以,但是在實際上說就是健康、不健康的問題,說我已經五百歲了,但是身體健康也可以修行,說我今天才二十歲,二十歲可是你身體不健康,修行困難,但是按道理說,年輕人容易健康一點,年紀老了多數不健康,所以還是這麼回事。所以你在年輕出家的時候,你不好好用功,你去學英文去、去學心理學去,你把寶貴的精神用去學習世間法,你不去學習聖道,等到你到社會上學五年、學十年,社會上很多的汙染,你同時也學來了,你沒有辦法躲避的啊,你不能不睜開眼睛,那就擺在你眼前。那麼你這個時候,說是我的英文學好了,我的英文學得很好,我很多的社會知識都很好,我做大學教授都可以了,但是你的聖道還沒學好,這個時候你是不是還能發出離心,還有問題,還有問題的。

  

  所以我這個落後的想法,暫時不要做菩薩,暫時就是做個自了漢也很好,就是你發了無上菩提心,但是你現在自己趕快學習聖道,趁著你身體沒有老,你身體還健康能修學聖道,今天修、明天修,你得了無生法忍的時候,你再廣學一切法,這個時候不要緊,因爲你有聖道來保護你的眼耳鼻舌身意,世間上的塵勞的汙染不能動搖你,我認爲這件事還是要想一想的。

  

  所以你提出這個問題,說出家後在百人的僧團生活,大家都有煩惱習氣,難免意見不同,要如何克服頻頻幹擾的問題?我的意見是這樣子,就是要趕快的修學聖道,雖然都是凡夫,但是大家都修學聖道,我也不幹擾你、你也不幹擾我,我也不觸惱你、你也不觸我。如果我無意地觸惱你,我趕快向你道歉忏悔,我不強辯,啊!我沒有,我沒有;我不對了,我馬上忏悔。你若觸惱我,我不介意,不是沒有事了,就可以和合地共住修學聖道,趕快地做這件事。做這件事,如果一個寺院這樣子,兩個寺院這樣子,所有寺院都這樣,我認爲佛教會興隆。如果我們不修學聖道,光是心裏面這樣子散散亂亂的,也是,做這個事情也是好,爲很多的居士栽培善根了,但是我們出家人還是生死凡夫,我認爲不莊嚴,並不莊嚴。

  

  那一天我說過,在家居士用功靜坐的時候,在家居士也是佛教徒,他可能有善根,一下子他得了禅定了,得了禅定以後自然地有高慢心,他自然地他的眼睛就和一般人的眼睛不同了,他一看你,你倒是我的恩人,做了種種的法會栽培我,但是我看看你,你還不如我,這個時候是什麼樣子呢?我現在又開始有口過,有一年在《菩提樹》雜志上發表一篇文章,說今天漢文佛教的佛教徒裏面,沒有一個人能領導人修禅的。我看見這個話,我那時候還在美國,我看見這個話,真是慚愧啊,真是太慚愧了!爲什麼在家居士寫這個文章,這等于就是呵斥我們出家人嘛!我們出家人不要想一想,我們不要說他不應該這樣說,我認爲他這樣說也是對的,我們自己要反省,生慚愧心,也好吧,不要老說別人不對,想想自己對不對啊!

  

  問:師父說法,我們聽法的這一念心清楚明白。

  

  答:真的嗎?其實我講經有的時候就像催眠術似的,人在那裏本來是清楚明白,忽然間打瞌睡了,所以我講經等于是在催眠,講一講睡覺了,你現在說清楚明白,那麼就是我沒有催眠。

  

  問:山河大地,隨緣觸境乃至一切見聞覺知,都是心的顯現。

  

  答:你這句話說得很高深,的確是這樣子,但是你這句話,是你無師自悟說出這句話,還是你學過經論說這句話,你自己應該知道。如果你自己沒有學習經論,我沒有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也沒有特別用功,對于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上唯識的這種第一義谛,你也沒有學過,你會說這句話嗎?說是你也會說這句話,你明白這句話的深義嗎?你明白沒有明白?這個地方你要重新反省一下的。

  

  問:而我們能知的覺性,始終不曾離。

  

  答:你這句話我還不大明白,怎麼叫做不曾離?是說我這一念心和山河大地不曾離,我常常見聞覺知,是這樣意思,這叫做不曾離?

  

  問:亦不曾來。

  

  答:這個不曾來怎麼講呢?怎麼叫做不曾來?我不明白你這個意思。而我們能知的覺性,始終不曾離。我姑且說,這一念心和一切法不曾離,那你就是這個心老是向外攀緣,向外緣,但是知道一切法是心的顯現。但是我在想,這個修學聖道,我看最初開始的時候,一定是睜開眼睛,最低限度你要讀經論要睜開眼睛,但是你在專精思惟在靜坐的時候,你也要睜開眼睛啊?你若睜開眼睛,就是與一切法不曾離;若閉上眼睛,這個眼識和一切法就是離了。所以你說始終不曾離,就表示你沒有閉上眼睛靜坐,是這個意思嗎?亦不曾來,這句話我也不懂。

  

  問:不是有、不是無。

  

  答:這句話,你說什麼不是有、不是無?說一切法也不是有、也不是無,是這樣意思?

  

  問:總能在隨緣處境時,如實地在心中有種種的了知。

  

  答:心裏面雖然處境,什麼都明白,你是貪、你是瞋,你是好、你是壞,你是寒、你是熱,你都知道,都能了知。

  

  問:而各種了知又是因緣生,因緣滅。

  

  答:一切法都是無常的。

  

  問:但又生時不有、滅時不無。

  

  答:生時不有,那怎麼叫做生呢?怎麼叫做生時不有?什麼叫做生?由無而有叫做生,你說生時不有,那倒是生、是沒生?這是一個事。

  

  問:滅時不無。

  

  答:滅是由有而無叫做滅,你說滅時還是有,這指什麼說的呢?指你這一念心?一切法滅的時候,你心還是有,一切法生的時候,你心裏又沒有,是這個意思?

  

  問:請問師父,這樣了知正確否?

  

  答:我認爲你若這樣問我,我就知道你前面這句話是說謊話,前面說:「山河大地,隨緣觸境,乃至一切見聞覺知都是心的顯現。」你這句話是說謊話了,你還要問我?你若知道這句話,你不會來問我的,我知道這件事。你這樣問我正確不正確?我認爲你前面說的,你對佛法的理解的程度還不夠,理解的程度也不夠,你的修行程度也不夠,就從你請問我,我就知道前面這個話,你對于佛法還沒有明白,聞所成慧你還不具足,但是看出來你這個人品德還是很高,雖然你佛法的聞所成慧未成就,但是你可是有點品德的。

  

  問:在日常生活中,始終不離這樣的明靜清楚,心中任何動念都能知了,而心中始終保持無意見。

  

  答:我猜到了,你的品德還是很高。你這個無意見,我現在提出個問題,譬如說我現在生了貪心,你沒有意見?我生了瞋心,你也沒有意見?就是隨他,生了貪心就生貪心、生瞋心就生瞋心,我沒有意見。但是修行的時候是有意見,我心裏面怎麼動,我要加以控製,這個心若是不對了,一定要調伏;我心裏面是如法的,一定叫它增長。凡夫是這樣子,凡夫就是有貪瞋癡,貪瞋癡有時候活動,有時候不活動;而修學聖道的時候,要調,要調伏這些事情。你現在說是沒有意見,沒有意見是什麼意思呢?

  

  問:所謂的動不礙靜、靜不礙動。

  

  答:你這個話,就是動的時候也是靜,靜的時候也可以不妨礙動。

  

  問:在動靜不二當中保持覺醒。請問這樣的行法正確否?

  

  答:動的時候也覺醒,靜的時候也覺醒。我認爲你這句話說得含蓄,說得不是太明白。你請問這樣的行法正確否?我認爲你的佛法的聞所成慧不具足。這個修行的事情還就是聞思修,入第一義谛,一定心裏面有止有觀,這樣子修行慢慢地可以得聖道。你這上面好像是任何動念都能了知,始終是動不礙靜、靜不礙動,我認爲…你生來就是這樣子呢?或是經過一番修行才這樣子?如果你生來就是這樣子,你可能是色界天上人來的,因爲色界天有禅定,沒有欲,所以這色界定停止了,來到我們欲界的時候,還有剩余的氣氛,所以心裏面沒有什麼欲,也就是什麼時候心裏面都是明明了了的,煩惱雖然有,很輕微,好像沒有似的,可能是這樣情形。

  

  若是經過修行才能夠得到這個境界,那我看你怎麼修行這樣子呢?我們出家人,就連佛教徒也在內,要修行聖道的時候,一定要依據經論來修行。經論上說先要受戒,然後修學佛法,有聞、有思,到修所成慧的時候,有止、有觀,由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知、八正道,得無生法忍,一定是這樣子。《大般若經》也是說: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十方叁世佛,都是由空、無願、無相,這樣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你現在說是都不需要,不用空、也不用無願、也不用無相,也不需要四念處,我就是動靜不二,保持覺醒,是那樣子?所以你再重新想一想。

  

  問:《瑜伽師地論》的九住心,如何與智者大師《釋禅波羅蜜》中的粗住、細住相對應來看?

  

  答:九住心就是欲界定,智者大師把欲界定就分成粗住、分成細住。怎麼樣分法呢?不妨前七住都是粗住,後兩住就是細住,可以這樣子分配。

  

  問:九住心中,第一得近住斷散亂,何故還需第五調伏?

  

  答:近住並沒有說斷散亂,並沒有說這句話。近住,我看前後文的意思,是你時時的內住、等住、安住,這麼樣攝心不亂。那麼怎麼叫做近住呢?就是你有一個願,在靜坐的時候,時時的希望自己心不散亂,能夠明靜而住,那就叫做近住,沒有說是斷散亂。所以需要第五的調伏、第六的寂靜,這樣子才能把散亂停下來,所以到第七就進步了,調伏、寂靜、最極寂靜、專注一趣、等持,九心住就成就了。

  

  問:《大智度論》楊旭一夜夢神告曰:子一旬當死,若能救億萬生命,可延壽命。楊旭告,七魄不濟耐何?神告曰:佛言余子不經延及叁年,尚可再活。是真實否?

  

  答:你發慈悲心能夠放生也是好,你這個地方問:是真實否?我認爲發慈悲心是對,但不如一旬當死,還有七天要死了,或者有十天要死,不妨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很好嘛,爲什麼一定非要這樣做法呢!這個死也沒有什麼不好,只要是有正念,就不會到叁惡道去,也是可以嘛。你說我一定要再活下來,活下來你幹什麼?爲什麼要多活幾天?爲什麼要多活幾年?這裏還是有問題的啊。我們衆生有的時候求佛菩薩,求我的病要好,我不要死掉,結果死掉了,結果死掉了是怎麼樣?說佛菩薩沒有感應?其實也不是,自己業力的輕重也有問題,佛菩薩的智慧的觀察,不是我們凡夫能想得到的,也可能你今生就是這樣子。你活下去也不見得對你有什麼好;如果死了,來生可能能栽培善根,那就好過現在。現在有種種的業障不能栽培善根,死掉了以後,你的父親、你的母親是信佛的,你就因爲他能栽培善根,那就好過現在。所以佛菩薩他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,所以你說那個真不真實,我看不必去執著那件事。

  

  在這裏我們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〈舍利品〉,但是沒能完全講完,可是我們這樣學習這麼多的〈舍利品〉,我們也非常感謝佛陀教育基金會的各位菩薩,非常地感謝。

  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8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