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8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继续用功、继续用功,栽培你的道力,今天也栽培、明天也栽培,慢慢地、慢慢地你的道力有多少增长了,增长到一个程度的时候,这个时候你住茅蓬可以,你长时期地精进,你的思想上也能适应,你的生理也能适应,你自己住茅蓬可以。但是你最初发心出家的时候,你认为我在大众里住就是打我闲岔,你就会这样想,这样想,结果你弄巧成拙了,住茅蓬住了几天,我不住了,可能就会堕落,都有可能的。所以要选择怎么样的道场环境,你不具足择法眼的时候,这个事也是很难说了。

  

  问:出家后在百人的僧团生活,大家都有烦恼、有习气,难免意见不同,要如可克服频频干扰的问题?

  

  答:这个事情这就看领导人怎么决定,领导人假设是常是用圣道来教导这个学习、同住的人,大家能够收摄自己的放逸,修学圣道,虽然有习气,但是为圣道的影响,这个习气它不大动,这样的大众应该彼此间不太会障碍你修行,不会太影响你,而你若是常常地用功修行,有一点干扰你,你不妨假藉这个来锻练自己,练习自己的忍耐心,忍辱波罗蜜,也是不错的。当然初开始这个忍力不是那么强,不是那么强,但是它触恼你也不是太厉害,那么你应该藉这个机会修学圣道,如果情形严重了,你上面还有一个领导人,可以来平息这件事,所以可以这样说。

  

  如果一个僧团里面,我们现在也有出家人在这里,一个僧团里面,南无观世音菩萨!我现在请观世音菩萨加被我,给我智慧不要说错话。如果我们寺院里面完全在一个散乱的境界里面去生活,去做事情,我们还是往好的说,都是做各式各样的法会,引导很多人在这儿栽培善根,那还是好,并没有错,但是是个散乱的境界,散乱的境界,你初出家,你在这个散乱的境界里面生活,我认为可能还是有问题。散乱的境界,我们用圣道来摄心,都有的时候摄不住,完全不用圣道,天天老去做这些杂事,你原来的贪瞋痴动不动?这是个问题。所以你说是百人的僧团生活,这个百不必执着,就是大众在一起住的生活。我们看佛在世的僧团,当然有很多是阿罗汉,但是也有很多是凡夫僧,但是天天有佛说法,舍利弗尊者、目犍连尊者、摩诃迦叶、摩诃迦旃延,这些大阿罗汉也常常说法,常常有法的滋润,这个心就能向道,心能向于道,烦恼没有得到助力,我触恼你,你就容易生烦恼,我不触恼你,常常用佛法来滋润,就使令你容易发出来道心。佛在世的时候,这个情形就是这样子嘛,天天不是静坐,就是经行,不是经行,就是静坐,再不然就是听佛说法,就是用法来摄身、用法来摄心,还是这样子,慢慢地、慢慢地就得圣道了。

  

  我看今天的出家人也是一样,也是用法来摄心,也有可能会得圣道,如果不用法来摄心,天天是散散乱乱的境界,我认为不吉祥。什么叫做不吉祥?你一直的这样散乱,你几时才能得圣道,不可能得圣道的,因为你没修圣道。不修圣道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呢?我感觉由你自己用功修行,你就会感觉到一件事,什么事情呢?四大调合,身体健康没有大病,你修学圣道有可能会容易有成就。若是你有神精衰弱,心脏也不是健康、肝脏也不健康,你想修行,我看困难,一不健康的时候,修行不行。你坐这里就打瞌睡,再不然就是这里痛那里痛了,你心不安,心不安就不能修行。我们通常说年轻修行容易得圣道,年老了不容易圣道,这么说也是可以,但是在实际上说就是健康、不健康的问题,说我已经五百岁了,但是身体健康也可以修行,说我今天才二十岁,二十岁可是你身体不健康,修行困难,但是按道理说,年轻人容易健康一点,年纪老了多数不健康,所以还是这么回事。所以你在年轻出家的时候,你不好好用功,你去学英文去、去学心理学去,你把宝贵的精神用去学习世间法,你不去学习圣道,等到你到社会上学五年、学十年,社会上很多的污染,你同时也学来了,你没有办法躲避的啊,你不能不睁开眼睛,那就摆在你眼前。那么你这个时候,说是我的英文学好了,我的英文学得很好,我很多的社会知识都很好,我做大学教授都可以了,但是你的圣道还没学好,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还能发出离心,还有问题,还有问题的。

  

  所以我这个落后的想法,暂时不要做菩萨,暂时就是做个自了汉也很好,就是你发了无上菩提心,但是你现在自己赶快学习圣道,趁着你身体没有老,你身体还健康能修学圣道,今天修、明天修,你得了无生法忍的时候,你再广学一切法,这个时候不要紧,因为你有圣道来保护你的眼耳鼻舌身意,世间上的尘劳的污染不能动摇你,我认为这件事还是要想一想的。

  

  所以你提出这个问题,说出家后在百人的僧团生活,大家都有烦恼习气,难免意见不同,要如何克服频频干扰的问题?我的意见是这样子,就是要赶快的修学圣道,虽然都是凡夫,但是大家都修学圣道,我也不干扰你、你也不干扰我,我也不触恼你、你也不触我。如果我无意地触恼你,我赶快向你道歉忏悔,我不强辩,啊!我没有,我没有;我不对了,我马上忏悔。你若触恼我,我不介意,不是没有事了,就可以和合地共住修学圣道,赶快地做这件事。做这件事,如果一个寺院这样子,两个寺院这样子,所有寺院都这样,我认为佛教会兴隆。如果我们不修学圣道,光是心里面这样子散散乱乱的,也是,做这个事情也是好,为很多的居士栽培善根了,但是我们出家人还是生死凡夫,我认为不庄严,并不庄严。

  

  那一天我说过,在家居士用功静坐的时候,在家居士也是佛教徒,他可能有善根,一下子他得了禅定了,得了禅定以后自然地有高慢心,他自然地他的眼睛就和一般人的眼睛不同了,他一看你,你倒是我的恩人,做了种种的法会栽培我,但是我看看你,你还不如我,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呢?我现在又开始有口过,有一年在《菩提树》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,说今天汉文佛教的佛教徒里面,没有一个人能领导人修禅的。我看见这个话,我那时候还在美国,我看见这个话,真是惭愧啊,真是太惭愧了!为什么在家居士写这个文章,这等于就是呵斥我们出家人嘛!我们出家人不要想一想,我们不要说他不应该这样说,我认为他这样说也是对的,我们自己要反省,生惭愧心,也好吧,不要老说别人不对,想想自己对不对啊!

  

  问:师父说法,我们听法的这一念心清楚明白。

  

  答:真的吗?其实我讲经有的时候就像催眠术似的,人在那里本来是清楚明白,忽然间打瞌睡了,所以我讲经等于是在催眠,讲一讲睡觉了,你现在说清楚明白,那么就是我没有催眠。

  

  问:山河大地,随缘触境乃至一切见闻觉知,都是心的显现。

  

  答:你这句话说得很高深,的确是这样子,但是你这句话,是你无师自悟说出这句话,还是你学过经论说这句话,你自己应该知道。如果你自己没有学习经论,我没有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也没有特别用功,对于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上唯识的这种第一义谛,你也没有学过,你会说这句话吗?说是你也会说这句话,你明白这句话的深义吗?你明白没有明白?这个地方你要重新反省一下的。

  

  问:而我们能知的觉性,始终不曾离。

  

  答:你这句话我还不大明白,怎么叫做不曾离?是说我这一念心和山河大地不曾离,我常常见闻觉知,是这样意思,这叫做不曾离?

  

  问:亦不曾来。

  

  答:这个不曾来怎么讲呢?怎么叫做不曾来?我不明白你这个意思。而我们能知的觉性,始终不曾离。我姑且说,这一念心和一切法不曾离,那你就是这个心老是向外攀缘,向外缘,但是知道一切法是心的显现。但是我在想,这个修学圣道,我看最初开始的时候,一定是睁开眼睛,最低限度你要读经论要睁开眼睛,但是你在专精思惟在静坐的时候,你也要睁开眼睛啊?你若睁开眼睛,就是与一切法不曾离;若闭上眼睛,这个眼识和一切法就是离了。所以你说始终不曾离,就表示你没有闭上眼睛静坐,是这个意思吗?亦不曾来,这句话我也不懂。

  

  问:不是有、不是无。

  

  答:这句话,你说什么不是有、不是无?说一切法也不是有、也不是无,是这样意思?

  

  问:总能在随缘处境时,如实地在心中有种种的了知。

  

  答:心里面虽然处境,什么都明白,你是贪、你是瞋,你是好、你是坏,你是寒、你是热,你都知道,都能了知。

  

  问:而各种了知又是因缘生,因缘灭。

  

  答:一切法都是无常的。

  

  问:但又生时不有、灭时不无。

  

  答:生时不有,那怎么叫做生呢?怎么叫做生时不有?什么叫做生?由无而有叫做生,你说生时不有,那倒是生、是没生?这是一个事。

  

  问:灭时不无。

  

  答:灭是由有而无叫做灭,你说灭时还是有,这指什么说的呢?指你这一念心?一切法灭的时候,你心还是有,一切法生的时候,你心里又没有,是这个意思?

  

  问:请问师父,这样了知正确否?

  

  答:我认为你若这样问我,我就知道你前面这句话是说谎话,前面说:「山河大地,随缘触境,乃至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心的显现。」你这句话是说谎话了,你还要问我?你若知道这句话,你不会来问我的,我知道这件事。你这样问我正确不正确?我认为你前面说的,你对佛法的理解的程度还不够,理解的程度也不够,你的修行程度也不够,就从你请问我,我就知道前面这个话,你对于佛法还没有明白,闻所成慧你还不具足,但是看出来你这个人品德还是很高,虽然你佛法的闻所成慧未成就,但是你可是有点品德的。

  

  问:在日常生活中,始终不离这样的明静清楚,心中任何动念都能知了,而心中始终保持无意见。

  

  答:我猜到了,你的品德还是很高。你这个无意见,我现在提出个问题,譬如说我现在生了贪心,你没有意见?我生了瞋心,你也没有意见?就是随他,生了贪心就生贪心、生瞋心就生瞋心,我没有意见。但是修行的时候是有意见,我心里面怎么动,我要加以控制,这个心若是不对了,一定要调伏;我心里面是如法的,一定叫它增长。凡夫是这样子,凡夫就是有贪瞋痴,贪瞋痴有时候活动,有时候不活动;而修学圣道的时候,要调,要调伏这些事情。你现在说是没有意见,没有意见是什么意思呢?

  

  问:所谓的动不碍静、静不碍动。

  

  答:你这个话,就是动的时候也是静,静的时候也可以不妨碍动。

  

  问:在动静不二当中保持觉醒。请问这样的行法正确否?

  

  答:动的时候也觉醒,静的时候也觉醒。我认为你这句话说得含蓄,说得不是太明白。你请问这样的行法正确否?我认为你的佛法的闻所成慧不具足。这个修行的事情还就是闻思修,入第一义谛,一定心里面有止有观,这样子修行慢慢地可以得圣道。你这上面好像是任何动念都能了知,始终是动不碍静、静不碍动,我认为…你生来就是这样子呢?或是经过一番修行才这样子?如果你生来就是这样子,你可能是色界天上人来的,因为色界天有禅定,没有欲,所以这色界定停止了,来到我们欲界的时候,还有剩余的气氛,所以心里面没有什么欲,也就是什么时候心里面都是明明了了的,烦恼虽然有,很轻微,好像没有似的,可能是这样情形。

  

  若是经过修行才能够得到这个境界,那我看你怎么修行这样子呢?我们出家人,就连佛教徒也在内,要修行圣道的时候,一定要依据经论来修行。经论上说先要受戒,然后修学佛法,有闻、有思,到修所成慧的时候,有止、有观,由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知、八正道,得无生法忍,一定是这样子。《大般若经》也是说: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十方三世佛,都是由空、无愿、无相,这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你现在说是都不需要,不用空、也不用无愿、也不用无相,也不需要四念处,我就是动静不二,保持觉醒,是那样子?所以你再重新想一想。

  

  问:《瑜伽师地论》的九住心,如何与智者大师《释禅波罗蜜》中的粗住、细住相对应来看?

  

  答:九住心就是欲界定,智者大师把欲界定就分成粗住、分成细住。怎么样分法呢?不妨前七住都是粗住,后两住就是细住,可以这样子分配。

  

  问:九住心中,第一得近住断散乱,何故还需第五调伏?

  

  答:近住并没有说断散乱,并没有说这句话。近住,我看前后文的意思,是你时时的内住、等住、安住,这么样摄心不乱。那么怎么叫做近住呢?就是你有一个愿,在静坐的时候,时时的希望自己心不散乱,能够明静而住,那就叫做近住,没有说是断散乱。所以需要第五的调伏、第六的寂静,这样子才能把散乱停下来,所以到第七就进步了,调伏、寂静、最极寂静、专注一趣、等持,九心住就成就了。

  

  问:《大智度论》杨旭一夜梦神告曰:子一旬当死,若能救亿万生命,可延寿命。杨旭告,七魄不济耐何?神告曰:佛言余子不经延及三年,尚可再活。是真实否?

  

  答:你发慈悲心能够放生也是好,你这个地方问:是真实否?我认为发慈悲心是对,但不如一旬当死,还有七天要死了,或者有十天要死,不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很好嘛,为什么一定非要这样做法呢!这个死也没有什么不好,只要是有正念,就不会到三恶道去,也是可以嘛。你说我一定要再活下来,活下来你干什么?为什么要多活几天?为什么要多活几年?这里还是有问题的啊。我们众生有的时候求佛菩萨,求我的病要好,我不要死掉,结果死掉了,结果死掉了是怎么样?说佛菩萨没有感应?其实也不是,自己业力的轻重也有问题,佛菩萨的智慧的观察,不是我们凡夫能想得到的,也可能你今生就是这样子。你活下去也不见得对你有什么好;如果死了,来生可能能栽培善根,那就好过现在。现在有种种的业障不能栽培善根,死掉了以后,你的父亲、你的母亲是信佛的,你就因为他能栽培善根,那就好过现在。所以佛菩萨他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,所以你说那个真不真实,我看不必去执着那件事。

  

  在这里我们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〈舍利品〉,但是没能完全讲完,可是我们这样学习这么多的〈舍利品〉,我们也非常感谢佛陀教育基金会的各位菩萨,非常地感谢。

  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8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