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7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的,但是我們現在就說諸天,諸天的這個化生是怎麼樣呢?他什麼都不憑借,就忽然間由無而有,就是這樣子,他這個生命體就出現了,有這樣的情形。但是我們人不可以,人一定要有所憑借,不然這個生命體不能成就。我們人的憑借就是父母的液體,這個胎生的衆生的阿賴耶識,由他的業力,還要憑借父母的液體,這個生命才能開始;如果沒有父母的液體,人就不能夠得到生命,人就是不可以,就是表示非要有憑借不可。

  

  這諸天就不需要,他那個業力非常得強,他就不憑借什麼,忽然間就有一個物質組成的一個生命體。那麼從這裏我們就得到一個消息,就是這個胎、卵、濕這叁類衆生,都需要有憑借,沒有憑借不可以。現在說這個蚯蚓,我的解釋就是你變成兩段以後,有一段就是原來這個蚯蚓,剩下那一段就是另外有一個衆生,他的業力也是應該做蚯蚓,就憑借這一段就變成蚯蚓了,我認爲就是這樣意思,不是一個衆生變成兩個衆生,不能。這個《解深密經》上說出一件事,就是佛有無量的神通變化,能變很多很多的事情,但是這個心不可以變化的,心是不能變化。譬如佛若變化出來一個人,他也會走路、也會說話、也會做事,但是是無心的,這個心是不可以變化的,是有這樣的事。所以一個蚯蚓這件事,它若是變成兩段以後,只有一段是原來的那個生命,另一段就是沒有生命了,沒有生命爲什麼能夠又變成一個蚯蚓了呢?那就是另外一個衆生,他的業力,他的阿賴耶識就寄存在那裏,所以就變成一個蚯蚓,繼續地可以活下去,可以這樣解釋。

  

  問:人死後,據雲:神識經過八至十二小時,就已離開身體。

  

  答:你根據什麼說這個話呢?在我們出家人的戒律的書上說一件事,就是在印度的比丘,他若是命過了,立刻就送到一個地方去火化了,就是這樣火化了,沒有經過八個小時或十二個小時這種事情。但是就有人提出來問題,就是人死了,但是他這個身體會生蟲子,就是裏面還有生物,如果火化了,是不是有殺生的這種過失呢?佛說在人體內的蟲子,人若死了,它也就死了,所以沒有這個殺生的過失。所以只有我們漢傳佛教有這件事,人死了以後,這個出家人死了以後,不要立刻火化,要再延遲一段時間,延遲一段時間。這個事情是那樣,就是我們中國這個地方有寒帶,就是特別冷的地方,這個身體他不容易立刻就壞,所以他可能還沒有死,這個事情是這樣,就是人死亡了的時候,怎麼叫做死?就是識離開了身體了,就叫做死。這個識離開了身體的時候,他一離開,那個地方也就壞了,那麼我們倒過來說呢,身體壞了,也就是識離開了。這個識若是在的時候,那個地方有溫度的,就是有溫度的;識若離開了,那個溫度就沒有了。所以從沒有溫度,也就知道這個識是離開了。但是沒有溫度這句話,話是這麼說的,你若用手去摸,這個事還是很難說的,很難知道有沒有溫度,就是一個人生存的時候,你有的時候用手摸,感覺涼、有時候還感覺熱,那麼你若感覺涼的時候,你說這個人是死人嗎?不能那麼說。所以這個地方,原則上是這樣說。

  

  問:留下來的只是一具沒有生命的臭皮囊而已。

  

  答:是的。沒有生命,就是無情物了。

  

  問:既然如此,世人死後還要舉辦種種的諸如:超度、放焰口、建墓地、埋葬等諸隆重的禮儀,耗費浩繁,是否只是一種習俗,表演給世人看的。

  

  答:這裏邊可是有問題,這個人死了以後,還要舉辦種種的超度、放焰口這些事情,這個不是死屍的問題。是這個人,因爲佛教徒相信人死了以後還有生命的存在,有可能是到地獄去了、有可能到鬼的世界、有可能到畜生的世界去受苦了,那麼就是他有罪業的關系。我們若能夠誦經、或者是念佛,或者是怎麼的,放焰口也就是念咒,這一切事情,能滅他的罪,那麼他有可能會超度。超度也者,就是解脫了苦,得到了安樂的意思,是這樣意思。這件事在經論裏面的確是有,可是其中說到一件事,就是說用他自己的財物,用這個死者的財物去做種種功德,來回向他,他是能得到好處的,那就是名之爲超度。建墓地、埋葬等諸隆重的禮儀,這又是一回事,這就是死屍的問題。死屍的問題,這個也不能夠去責備這件事,說我的父親、我的母親、我恭敬尊重的人,我這樣做我心裏面才得到安慰,所以我要把我的父親的屍體、我尊敬的人的屍體,找一個好的地方埋葬起來,這你能說他不對嗎?我看也是合道理,隆重的禮儀也是好。耗費浩繁這件事,這件事他願意這樣做嘛,那當然也是可以,他如果沒有這個力量,想做也做不來了,所以這是他自己的事情。

  

  問:是否只是一種習俗,表演給世人看的?

  

  答:也可能有這種情形,但是我看不完全是這樣,有一部分的人就是對于自己的親人的恭敬心、尊重心,自然的有這樣的表現。

  

  問:又諸如過去黨國的元老吳稚晖,大陸的周恩來死後,再將骨灰抛棄高山,灑向海洋,既經濟又衛生,他們的做法是否適當?

  

  答:這也好,這就是他自己的遺囑要這樣做,那就這樣做也是好。

  

  問:以上兩種對死者屍骨的處理方式,對死者來生各有什麼影響?

  

  答:這是那樣,如果死者自己有遺囑,你按照他的遺囑去做就好了。若是他沒有遺囑把這個骨灰灑在海洋去,灑在高山上去,你若這樣做,那也隨你,死者可能也沒有辦法來反對這件事。但是有一樣事,我們還是應該注意一點,除了佛教徒修學聖道的人除外,一般人多數愛著自己的身體,你對于他的屍體輕視、輕賤,還是有問題的。當然這是思想上有問題,你不相信死亡還有生命,這是你思想上的問題,你相信不相信又一回事,你對于他的屍體如果不尊重,輕賤、毀辱,假設那個人不是佛教徒,他若瞋心有力量的時候,可能給你一點顔色,是有可能的。你對他有尊重,他也會很感謝,曆史上是有這件事的。

  

  問:請問,《法雲雜志》上寫到:修四念住時靜止時,把心安住在小腹,觀它的脹縮;數息時,是否也如此觀?

  

  答:也可以,數息的時候也是可以,把心安住在腹部,安住在腹部,你也要特別地注意,注意這個腹部,注意這個腹部的時候就會發現腹部有脹縮,發現這個脹縮你就可以數數,第一次脹數一,再脹數二,就和數息一樣,也可以這樣做。

  

  問:人往生後火化,有舍利就表示往生淨土嗎?有非佛教徒一生品德不錯,骨灰也有舍利,這與修行人的舍利有何差別?

  

  答:人往生後火化,有舍利就表示往生淨土,這不能這麼說;不能說有舍利,就表示他能往生阿彌陀佛國,不能這麼說。他往生、不往生,決定于他的信願行,他有沒有信願行,他有淨土的信願行,他就能往生;他若沒有,他就不能往生,有沒有舍利是另一回事。

  

  問:有非佛教徒一生品德不錯,骨灰也有舍利,這和修行人的舍利有何差別?

  

  答:還是有差別,非佛教徒他的行爲是什麼?說這品德不錯,品德不錯是什麼?就是一般的善法,對于社會上有好心,不是爲了個人的名利,是爲廣大的社會群衆有供獻,那麼這個人假設死掉了也有舍利,那就表示這個人是不錯,其實也還是不一定有舍利的,有可能有舍利,也可能沒有舍利,這是不決定的。我們連佛教徒也在內,對于這個舍利,就是要有圓粒的就叫做舍利,但是這個經論上說舍利不只是這樣,就是整塊的骨頭也可以名爲舍利,燒的骨灰不是圓粒,也可以名爲舍利,是那樣意思。而對于他的尊敬、不尊敬,就在乎他的品德,他有戒定慧、有叁十七道品、有六波羅蜜、有無上菩提心、有出離心,這樣的熏修,這個人就是有聖德的人,他就是沒有舍利,我們也對他恭敬的,也尊重的;如果他的品行沒有什麼可說的,那只是有一個舍利,也不見能得到人家的恭敬。若是我們這樣的執著,我不管他的品德好不好,誰有舍利我就恭敬他,那是你的自由,也隨你。說有何差別這件事,佛教徒我們修學出世的聖道,社會上有道德的人是世間善法,他們還是有差別。

  

  問:做個修行人常思惟這個肉身是虛假的,只是用來修道,又交代晚輩,往生後火化的骨灰灑在大海布施河沙衆。平常修止觀常思惟這些事,將來若有成就,此身即遍滿虛空界,如是思惟正確否?

  

  答:這個地方有點問題,你平常用功修行,思惟這個身體是假的,用來修道,那麼將來修行有成就,此身即遍滿虛空界。此身是那個身?就這個臭皮囊?臭皮囊遍滿虛空界?那太不恭敬了,臭皮囊遍滿虛空界都是臭的,有什麼好呢!如果是修學聖道,你得了法性身,法性身遍滿虛空界去度化衆生,這樣還是有意義的,這個有漏的臭皮囊實在是不值得重視的。

  

  問:在家人發出離心的時候,又禁不住想對家人關心,該如何處理?遠離嗎?

  

  答:這個在家人發出離心很難得,很難得,但是對于家人,也就對親愛的人還是很關心,那麼應該怎麼處理這件事?照理說也是很容易,你若發了出離心的話,你認爲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?世間的榮華富貴重要呢?是出世間的戒定慧重要呢?如果你沒有發出離心,你不願意出離,那就是世間的榮華富貴是重要的,出世間的戒定慧是迷信,這個思想正好是相反的。如果你對你親愛的人關心的話,那麼你應該怎麼關心?怎麼樣叫做關心?這也就是可以明白的一件事,如果你也勸他修學聖道,就是你用你認爲最尊貴的事情開示你的親愛的人,那就是你的關心;如果說是你發了出離心,你還用你不歡喜的事情來開示你親愛的人,你心安不安呢?還有這個事情。譬如說我們供佛,供佛,我買花,我買我心裏歡喜的花來供佛,我若買生果供佛,也是我看這個生果我歡喜,把它洗得幹幹淨淨的來供佛,就是我用我歡喜的供養佛,是這樣子。那麼我親愛的人我若關心他的時候,也應該是我用我最歡喜的事情送給他,就是這樣子。這件事也不是難做,應該是容易,但是能不能做得到,那又一回事。

  

  底下這是第二個問題,遠離嗎?前面表示說是我發了出離心,但是我還愛我親愛的人,那就不能出離,那你這個出離心就有點矛盾了,說是我要遠離我親愛的人,你要遠離,你自己能發出離心的。那怎麼辦呢?這就是你自己有點矛盾,要遠離吧,我又舍不得。說是我若不遠離,我的出離心也不能成就了,那怎麼辦呢?那這個事情可以這樣做,你若發了出離心的話,你還是出離,還是遠離好;但是你可以勸導自己親愛的人,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」他不能自淨其意,讓他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也是好,還是遠離。那麼你將來修學聖道成功了,你再來度化他,那麼也算是對得起自己的親人,應該是這樣說。如果我發了出離心,我還舍不得,那只好放棄出離心,沒有別的辦法,只有這樣子。

  

  問:初學靜坐的時候,無法入定,是不得要領?還是根器不夠?

  

  答:如果你對于這個修學定的方法,沒有能掌握到,那當然是不能入定,就是方法完全都學習通了,但是不能用,就是有障礙,也是不能入定。譬如說是你頭痛、肚子痛,你就不能靜坐,那當然也不能入定,那就得要把頭痛、肚子痛這個病治好了,你就可以按照定的方法去學習,去用,你就可以入定的。說是根器不夠,這個話,如果你想要入定,你心裏面歡喜入定,你又去學習這個入定的方法,那就表示你有這個根器的。如果說是我有障礙,就是剛才說的頭痛、肚子痛,那是有點障礙,而不是根器不夠。但是修定這件事,一定是要離欲才可以,一定要離欲你才能修定。禅定和欲是不能夠同時存在的,你有欲的話,你若修學禅定,你同時還有欲的話,就能破壞你的定,如果你繼續修定,定也能破壞欲,它們兩個就是不能合在一起的,顧此就失彼。根器的問題,也就是根性的問題,根性的問題,明白一點說,就是你的心,你的心若願意這樣做,那就是有這個根性,你心裏不歡喜,那就是沒有。說我不願意修定,爲什麼你不願意,那就是另外有個原因,可是你今天不願意、明天不願意,我今年不願意、明年不願意,過了幾年以後你可能又願意了,它也會變的,所以你不必固定說我根器不好,我不願意修定,是不決定的,人是不一定的。

  

  問:「般若將入畢竟空,絕諸戲論;般若將出畢竟空,嚴土熟生。」

  

  答:你可能寫的差了兩個字。「般若將入畢竟空,絕諸戲論」,就是你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的,心裏就入于無分別境界了,這個時候,離一切名言相,就是絕諸戲論。底下你說:「般若將出畢竟空」,應該是「方便將出畢竟空,嚴土熟生」:這個方便將出畢竟空,就是後得智,也就是大悲心。嚴土熟生,去普度衆生是發大悲心,由大悲心從畢竟空裏面出來,到幻化的境界裏面來度化衆生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問:將如何地以願導行?又當如何地精進,方達中道義?

  

  答:將如何地以願導行?譬如說你有出離心,那你就能出家修學戒定慧,戒定慧就是行,出離心就是願,由出離生死的願,導引你修學戒定慧,這叫以願導行;如果你沒有出離生死的願,那就不可能修學戒定慧的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7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