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7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生的,但是我们现在就说诸天,诸天的这个化生是怎么样呢?他什么都不凭借,就忽然间由无而有,就是这样子,他这个生命体就出现了,有这样的情形。但是我们人不可以,人一定要有所凭借,不然这个生命体不能成就。我们人的凭借就是父母的液体,这个胎生的众生的阿赖耶识,由他的业力,还要凭借父母的液体,这个生命才能开始;如果没有父母的液体,人就不能够得到生命,人就是不可以,就是表示非要有凭借不可。

  

  这诸天就不需要,他那个业力非常得强,他就不凭借什么,忽然间就有一个物质组成的一个生命体。那么从这里我们就得到一个消息,就是这个胎、卵、湿这三类众生,都需要有凭借,没有凭借不可以。现在说这个蚯蚓,我的解释就是你变成两段以后,有一段就是原来这个蚯蚓,剩下那一段就是另外有一个众生,他的业力也是应该做蚯蚓,就凭借这一段就变成蚯蚓了,我认为就是这样意思,不是一个众生变成两个众生,不能。这个《解深密经》上说出一件事,就是佛有无量的神通变化,能变很多很多的事情,但是这个心不可以变化的,心是不能变化。譬如佛若变化出来一个人,他也会走路、也会说话、也会做事,但是是无心的,这个心是不可以变化的,是有这样的事。所以一个蚯蚓这件事,它若是变成两段以后,只有一段是原来的那个生命,另一段就是没有生命了,没有生命为什么能够又变成一个蚯蚓了呢?那就是另外一个众生,他的业力,他的阿赖耶识就寄存在那里,所以就变成一个蚯蚓,继续地可以活下去,可以这样解释。

  

  问:人死后,据云:神识经过八至十二小时,就已离开身体。

  

  答:你根据什么说这个话呢?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的书上说一件事,就是在印度的比丘,他若是命过了,立刻就送到一个地方去火化了,就是这样火化了,没有经过八个小时或十二个小时这种事情。但是就有人提出来问题,就是人死了,但是他这个身体会生虫子,就是里面还有生物,如果火化了,是不是有杀生的这种过失呢?佛说在人体内的虫子,人若死了,它也就死了,所以没有这个杀生的过失。所以只有我们汉传佛教有这件事,人死了以后,这个出家人死了以后,不要立刻火化,要再延迟一段时间,延迟一段时间。这个事情是那样,就是我们中国这个地方有寒带,就是特别冷的地方,这个身体他不容易立刻就坏,所以他可能还没有死,这个事情是这样,就是人死亡了的时候,怎么叫做死?就是识离开了身体了,就叫做死。这个识离开了身体的时候,他一离开,那个地方也就坏了,那么我们倒过来说呢,身体坏了,也就是识离开了。这个识若是在的时候,那个地方有温度的,就是有温度的;识若离开了,那个温度就没有了。所以从没有温度,也就知道这个识是离开了。但是没有温度这句话,话是这么说的,你若用手去摸,这个事还是很难说的,很难知道有没有温度,就是一个人生存的时候,你有的时候用手摸,感觉凉、有时候还感觉热,那么你若感觉凉的时候,你说这个人是死人吗?不能那么说。所以这个地方,原则上是这样说。

  

  问:留下来的只是一具没有生命的臭皮囊而已。

  

  答:是的。没有生命,就是无情物了。

  

  问:既然如此,世人死后还要举办种种的诸如:超度、放焰口、建墓地、埋葬等诸隆重的礼仪,耗费浩繁,是否只是一种习俗,表演给世人看的。

  

  答:这里边可是有问题,这个人死了以后,还要举办种种的超度、放焰口这些事情,这个不是死尸的问题。是这个人,因为佛教徒相信人死了以后还有生命的存在,有可能是到地狱去了、有可能到鬼的世界、有可能到畜生的世界去受苦了,那么就是他有罪业的关系。我们若能够诵经、或者是念佛,或者是怎么的,放焰口也就是念咒,这一切事情,能灭他的罪,那么他有可能会超度。超度也者,就是解脱了苦,得到了安乐的意思,是这样意思。这件事在经论里面的确是有,可是其中说到一件事,就是说用他自己的财物,用这个死者的财物去做种种功德,来回向他,他是能得到好处的,那就是名之为超度。建墓地、埋葬等诸隆重的礼仪,这又是一回事,这就是死尸的问题。死尸的问题,这个也不能够去责备这件事,说我的父亲、我的母亲、我恭敬尊重的人,我这样做我心里面才得到安慰,所以我要把我的父亲的尸体、我尊敬的人的尸体,找一个好的地方埋葬起来,这你能说他不对吗?我看也是合道理,隆重的礼仪也是好。耗费浩繁这件事,这件事他愿意这样做嘛,那当然也是可以,他如果没有这个力量,想做也做不来了,所以这是他自己的事情。

  

  问:是否只是一种习俗,表演给世人看的?

  

  答:也可能有这种情形,但是我看不完全是这样,有一部分的人就是对于自己的亲人的恭敬心、尊重心,自然的有这样的表现。

  

  问:又诸如过去党国的元老吴稚晖,大陆的周恩来死后,再将骨灰抛弃高山,洒向海洋,既经济又卫生,他们的做法是否适当?

  

  答:这也好,这就是他自己的遗嘱要这样做,那就这样做也是好。

  

  问:以上两种对死者尸骨的处理方式,对死者来生各有什么影响?

  

  答:这是那样,如果死者自己有遗嘱,你按照他的遗嘱去做就好了。若是他没有遗嘱把这个骨灰洒在海洋去,洒在高山上去,你若这样做,那也随你,死者可能也没有办法来反对这件事。但是有一样事,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一点,除了佛教徒修学圣道的人除外,一般人多数爱着自己的身体,你对于他的尸体轻视、轻贱,还是有问题的。当然这是思想上有问题,你不相信死亡还有生命,这是你思想上的问题,你相信不相信又一回事,你对于他的尸体如果不尊重,轻贱、毁辱,假设那个人不是佛教徒,他若瞋心有力量的时候,可能给你一点颜色,是有可能的。你对他有尊重,他也会很感谢,历史上是有这件事的。

  

  问:请问,《法云杂志》上写到:修四念住时静止时,把心安住在小腹,观它的胀缩;数息时,是否也如此观?

  

  答:也可以,数息的时候也是可以,把心安住在腹部,安住在腹部,你也要特别地注意,注意这个腹部,注意这个腹部的时候就会发现腹部有胀缩,发现这个胀缩你就可以数数,第一次胀数一,再胀数二,就和数息一样,也可以这样做。

  

  问:人往生后火化,有舍利就表示往生净土吗?有非佛教徒一生品德不错,骨灰也有舍利,这与修行人的舍利有何差别?

  

  答:人往生后火化,有舍利就表示往生净土,这不能这么说;不能说有舍利,就表示他能往生阿弥陀佛国,不能这么说。他往生、不往生,决定于他的信愿行,他有没有信愿行,他有净土的信愿行,他就能往生;他若没有,他就不能往生,有没有舍利是另一回事。

  

  问:有非佛教徒一生品德不错,骨灰也有舍利,这和修行人的舍利有何差别?

  

  答:还是有差别,非佛教徒他的行为是什么?说这品德不错,品德不错是什么?就是一般的善法,对于社会上有好心,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,是为广大的社会群众有供献,那么这个人假设死掉了也有舍利,那就表示这个人是不错,其实也还是不一定有舍利的,有可能有舍利,也可能没有舍利,这是不决定的。我们连佛教徒也在内,对于这个舍利,就是要有圆粒的就叫做舍利,但是这个经论上说舍利不只是这样,就是整块的骨头也可以名为舍利,烧的骨灰不是圆粒,也可以名为舍利,是那样意思。而对于他的尊敬、不尊敬,就在乎他的品德,他有戒定慧、有三十七道品、有六波罗蜜、有无上菩提心、有出离心,这样的熏修,这个人就是有圣德的人,他就是没有舍利,我们也对他恭敬的,也尊重的;如果他的品行没有什么可说的,那只是有一个舍利,也不见能得到人家的恭敬。若是我们这样的执着,我不管他的品德好不好,谁有舍利我就恭敬他,那是你的自由,也随你。说有何差别这件事,佛教徒我们修学出世的圣道,社会上有道德的人是世间善法,他们还是有差别。

  

  问:做个修行人常思惟这个肉身是虚假的,只是用来修道,又交代晚辈,往生后火化的骨灰洒在大海布施河沙众。平常修止观常思惟这些事,将来若有成就,此身即遍满虚空界,如是思惟正确否?

  

  答:这个地方有点问题,你平常用功修行,思惟这个身体是假的,用来修道,那么将来修行有成就,此身即遍满虚空界。此身是那个身?就这个臭皮囊?臭皮囊遍满虚空界?那太不恭敬了,臭皮囊遍满虚空界都是臭的,有什么好呢!如果是修学圣道,你得了法性身,法性身遍满虚空界去度化众生,这样还是有意义的,这个有漏的臭皮囊实在是不值得重视的。

  

  问:在家人发出离心的时候,又禁不住想对家人关心,该如何处理?远离吗?

  

  答:这个在家人发出离心很难得,很难得,但是对于家人,也就对亲爱的人还是很关心,那么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?照理说也是很容易,你若发了出离心的话,你认为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?世间的荣华富贵重要呢?是出世间的戒定慧重要呢?如果你没有发出离心,你不愿意出离,那就是世间的荣华富贵是重要的,出世间的戒定慧是迷信,这个思想正好是相反的。如果你对你亲爱的人关心的话,那么你应该怎么关心?怎么样叫做关心?这也就是可以明白的一件事,如果你也劝他修学圣道,就是你用你认为最尊贵的事情开示你的亲爱的人,那就是你的关心;如果说是你发了出离心,你还用你不欢喜的事情来开示你亲爱的人,你心安不安呢?还有这个事情。譬如说我们供佛,供佛,我买花,我买我心里欢喜的花来供佛,我若买生果供佛,也是我看这个生果我欢喜,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的来供佛,就是我用我欢喜的供养佛,是这样子。那么我亲爱的人我若关心他的时候,也应该是我用我最欢喜的事情送给他,就是这样子。这件事也不是难做,应该是容易,但是能不能做得到,那又一回事。

  

  底下这是第二个问题,远离吗?前面表示说是我发了出离心,但是我还爱我亲爱的人,那就不能出离,那你这个出离心就有点矛盾了,说是我要远离我亲爱的人,你要远离,你自己能发出离心的。那怎么办呢?这就是你自己有点矛盾,要远离吧,我又舍不得。说是我若不远离,我的出离心也不能成就了,那怎么办呢?那这个事情可以这样做,你若发了出离心的话,你还是出离,还是远离好;但是你可以劝导自己亲爱的人,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」他不能自净其意,让他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也是好,还是远离。那么你将来修学圣道成功了,你再来度化他,那么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亲人,应该是这样说。如果我发了出离心,我还舍不得,那只好放弃出离心,没有别的办法,只有这样子。

  

  问:初学静坐的时候,无法入定,是不得要领?还是根器不够?

  

  答:如果你对于这个修学定的方法,没有能掌握到,那当然是不能入定,就是方法完全都学习通了,但是不能用,就是有障碍,也是不能入定。譬如说是你头痛、肚子痛,你就不能静坐,那当然也不能入定,那就得要把头痛、肚子痛这个病治好了,你就可以按照定的方法去学习,去用,你就可以入定的。说是根器不够,这个话,如果你想要入定,你心里面欢喜入定,你又去学习这个入定的方法,那就表示你有这个根器的。如果说是我有障碍,就是刚才说的头痛、肚子痛,那是有点障碍,而不是根器不够。但是修定这件事,一定是要离欲才可以,一定要离欲你才能修定。禅定和欲是不能够同时存在的,你有欲的话,你若修学禅定,你同时还有欲的话,就能破坏你的定,如果你继续修定,定也能破坏欲,它们两个就是不能合在一起的,顾此就失彼。根器的问题,也就是根性的问题,根性的问题,明白一点说,就是你的心,你的心若愿意这样做,那就是有这个根性,你心里不欢喜,那就是没有。说我不愿意修定,为什么你不愿意,那就是另外有个原因,可是你今天不愿意、明天不愿意,我今年不愿意、明年不愿意,过了几年以后你可能又愿意了,它也会变的,所以你不必固定说我根器不好,我不愿意修定,是不决定的,人是不一定的。

  

  问:「般若将入毕竟空,绝诸戏论;般若将出毕竟空,严土熟生。」

  

  答:你可能写的差了两个字。「般若将入毕竟空,绝诸戏论」,就是你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的,心里就入于无分别境界了,这个时候,离一切名言相,就是绝诸戏论。底下你说:「般若将出毕竟空」,应该是「方便将出毕竟空,严土熟生」:这个方便将出毕竟空,就是后得智,也就是大悲心。严土熟生,去普度众生是发大悲心,由大悲心从毕竟空里面出来,到幻化的境界里面来度化众生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问:将如何地以愿导行?又当如何地精进,方达中道义?

  

  答:将如何地以愿导行?譬如说你有出离心,那你就能出家修学戒定慧,戒定慧就是行,出离心就是愿,由出离生死的愿,导引你修学戒定慧,这叫以愿导行;如果你没有出离生死的愿,那就不可能修学戒定慧的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7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