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3

  問:弟子請問一下,就是靜坐的時候,我們的意念是往下,好像放松、放下,但是這個頭上這裏好像有一股力量往上沖,那整個人好像有那種引力,地心引力,達到像太空人一樣,那個無重力狀態,所看到的呢,就是好像很清淨、很光明,佛菩薩都出現,那這樣是什麼樣的一個情形?

  

  第二個呢,就是我們小孩子的時候,這個頂門這裏,我們發現它會動,但是我們在靜坐的時候,也感覺這個地方會動,好像有一股什麼東西在這個地方盤旋。那我看阿彌陀佛上面這裏,就是好像有紅色的……肉髻,這個東西,不曉得是代表什麼意義?另外,佛像的前面,這個地方好像都有一點,那一點代表什麼意義?請師父慈悲開示,阿彌陀佛!

  

  答:阿彌陀佛!看我能回答這個問題吧。我們平常啊,醫生也會告訴我們,心髒在什麼地方,生理上這個心髒,好像是在偏左,在這個地方。事實上呢,我們自己在用腦時候、用心在思惟什麼事情的時候,這個中心點在那裏?好像在頭部,不是在這裏,這個中心思想的地方是在頭。在頭部,所以我們若想靜坐的時候,的確要注意這個事情。不要說靜坐;就是我們不靜坐,我們常讀誦經論,爲人講解這些事,他也會有問題,這個頭部會有問題。你一定稍微地要平衡一點,不然的話頭部就有問題。

  

  而靜坐的人,最初要注意這個事情,就是你的這個思惟的力量。靜坐有兩個行相:一個止、一個觀。這個止的時候,譬如說是你在止的時候,心裏就是無分別住,心裏面明靜而住;心裏面明了,而不是惛沈,寂靜而不散亂;不散亂而寂靜,明了而不惛沈,是明靜而住。但是呢,佛菩薩告訴我們,修止的時候要有個所緣境,如果我們這個所緣境放在頂上,你就是坐在那裏,或者站在那裏也是一樣,你心裏面注意頭頂的話呢,你這樣做的話呢,它這個氣就會向上沖,這個血就集中到頭部,這個止的時間越多,越有問題,這個氣血就向上沖,你止這樣做,是不可以。你暫時地、短時間這樣可以,時間多了不可以。如果我注意這個眉間,或者是上面一點,或者注意鼻端,都有這個問題,你這樣子這個血就集中在頭部,就容易上火,就會有剛才他說這個現相,嚴重了的時候,就會吐血、喉嚨疼、眼睛疼、頭疼,就是不能靜坐了,就會有這個事情。

  

  說是見到佛、見到菩薩、見到光明,這都是妄想境界,不是真的!不是真實見到佛、見到光明,都是妄想。但是你若到了未到地定,情形不同,到了初禅的時候,那個時候超越這個境界,那個時候你一入定的時候,你要見佛就能見佛,你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現身,就可以和阿彌陀佛對話。你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,念彌勒菩薩、念文殊菩薩、念普賢菩薩、你念藥王菩薩、藥上菩薩,《法華經》說那些菩薩,或是念地藏菩薩,都是這個菩薩就會現前。現前了,你可以和他談話,可以請問一切的問題,那個時候,見的是佛菩薩,那見的是佛菩薩,也是佛菩薩的化身,也不是真身,但是可是有作用。你沒有到這種程度,所有的境界都是虛妄,看見放大光明都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。那麼這是看見佛的問題,這個問題就是這樣子。他還有什麼問題啊?這是第一個問題。

  

  阿彌陀佛頂上這個肉髻,其實這個呢,你超過了這個範圍了。關于修止觀這個問題,可以不談這個問題。這是佛的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莊嚴,我就回答你這個問題,那是他的莊嚴,他原來願意成就這樣的相好光明。這個菩薩呢,也就是這樣回向的問題,願意得什麼樣的莊嚴,就是修六波羅蜜加以回向,他就成就了,這是佛的一種功德,菩薩也可以成就這個功德的。

  

  眉間的白毫相,這也是他的…,他願意成就這個功德,他修六波羅蜜就可以出現,譬如《法華經》眉毫、白毫相放大光明,這是他的功德,他願意成就這個功德。

  

  問:那如果我們觀想觀世音菩薩的時候,好像在跟我講這個頭要正、下巴要下垂、身體要放松,就是覺得整個境界很安祥。整個好像是坐在蓮花臺上,好像身體沒有重力的感覺,但是自己的身體還在。

  

  答:是的!這個你心裏面想:觀世音菩薩來告訴我坐禅的方法,也有可能的真的,真實是觀世音菩薩來告訴你。

  

  問:這個是不是就是自己的阿賴耶識裏面有那一種,就是一種心裏自己的一種感覺?

  

  答:這是第六識,第六識出現這個境界,當然和阿賴耶識有點關系,出現這個境界呢,有可能觀世音菩薩真實來幫助你,也有可能。但是這不是你的定力,這個定沒有達到這個程度。你不到未到地定,這個定還沒有這個力量,但是你和觀世音菩薩有特別因緣,觀世音菩薩會來幫助你,這事是有可能的,這是有可能的。

  

  問:和尚慈悲,學尼自從學佛以來,師長一直教導弟子要老實念佛,那弟子就一直念佛,雖然有時候念得很煩惱,念得好像調伏不了自己的煩惱,可是就想說,就是老實念佛,因爲有佛力的加持,所以弟子雖然念得煩惱,還是繼續念。自從參加了和尚的禅修一個月以後,和尚教導弟子要修止觀,來調伏自己的煩惱,弟子雖然對四念處都不清楚,可是弟子還在學,那感覺好像找到一個煩惱的出處解決的辨法。

  

  可是就是說;祖師都是交代就是要「老實念佛、莫換題目」。那現在我要換題目了,那弟子很惶恐是說,我換題目了,可是我修止觀,然後我把佛放下,然後修止、修觀,然後我要怎麼精進,我才可以保證說我修止觀比念佛好,一定可以成就,不然我換題目,不就是錯掉了嗎?謝謝和尚開示!

  

  答:我回答你這個問題,告訴你「老實念佛、莫換題目」這個人是誰?當然我在書本上看見這句話。當然這些人,在明清以後的人,在中國曆史,明清以後的高僧大德說的話。他說的話呢,你願意聽信他的話,你聽不聽都隨你。我說換題目,不是我的意思,最近我們學習過〈九品往生〉,《十六觀經》的〈九品往生〉上看。我現在說話,我有點過失,但是我還要說出來。從〈九品往生〉上看,上品叁生、中品叁生,都沒有提到念阿彌名號這件事,在下品裏面才提到念阿彌陀佛名號的,才有這件事,這話說出來好聽不好聽?但是這話不是我說的,事實如此。〈九品往生〉裏面,在下品叁生提到這件事,念阿彌陀佛名號;在上品裏就沒有提這件事。上品裏面提到的,實在是修止觀的事情,都是修止觀,而不是念阿彌陀佛名號這件事。我這是回答,從〈九品往生〉上回答這個問題。

  

  我們再重新根據其他的經論,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。我們讀這個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,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,它那上也說念佛,也說念佛叁昧的事情,也說行六波羅蜜的事情,和小本的《阿彌陀經》不同。小本的《阿彌陀經》,鸠摩羅什法師翻的,他說得非常的明白,就是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地執持名號。這個「執持名號」這句話,很明白地就是念阿彌阿佛的名號,這句話說得非常明白。但是我們若讀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,也說念佛,那和「執持名號」一樣嗎?不一樣。但是我們後來的祖師,多數,那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叫做「念佛」。可是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〈九品往生章〉裏面,那個下品下生的時候,很明顯地說出來「執持名號」和「念佛」不同,不一樣。就是那個下品下生那個人的罪過很多,讓他念佛念不來!「不遑念佛」,念不來了,那怎麼辨呢?就叫他稱念阿彌陀佛名號,這也可以知道「念佛」和「執持名號」是不一樣的。但是我們的祖師就把它講成一回事了。講成一回事,那個地方怎麼講呢?那個地方就是很明顯地就講不通了,就是這樣子,這是一件事。

  

  其次呢,我們讀《華嚴經》也好、讀《法華經》也好、讀《大般若經》也好、讀《維摩诘所說經》也好,我們現在讀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是鸠摩羅什法師翻的,那個《大般若經》是玄奘法師翻的。我們讀這些經論的時候,這都是佛說的,都是佛說的,不是祖師說的。那麼這些佛菩薩,古代的高僧;像天臺宗的大師、華嚴宗的大師、叁論宗、法相宗這些大師,古代的時候和現在都不同,他們所提倡的就是有深、有淺,不是說「莫換題目」,不是這句話;就是要適合你的根性。其中有一樣事情呢,其實後代的,淨土宗的這些大德,也提倡、也主張修不淨觀,如果你的欲心重,也可以修不淨觀,沒有說你一定要念阿彌陀佛,不是。用不淨觀來對治我的欲心,那麼這個欲心對治了,然後念阿彌陀佛。這可見呢,你有這樣的病,要用這個藥;你有這樣的病,用這樣的藥,不是說「不換題目」,不是,是要換的。我的瞋心很重,念阿彌陀佛不能調伏瞋心,那麼修慈悲觀嘛,怎麼能說不換題目呢?這一味藥不能治一切病嘛,怎麼能說不換題目呢?當然,你沒有其他的問題,你只是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,那樣子你就不要換題目,也是可以。如果有特別的原因,是可以換題目的,當然,這句話是我說的。阿彌陀佛!

  

  我剛才這句話重複提一下。我們中國佛教、漢傳佛教,我說不出來決定的時間,但是可以說很久以來不提倡修止觀的、不提倡聖道的,就是念阿彌陀佛。這件事,這位祖師應該也是慈悲,不能說他一定不對。但是這件事,我們事實上,很多人念佛的時候,念阿彌陀佛,有的人是得利益,那當然就是你合適,你就念阿彌陀佛,也是可以,能往生阿彌陀佛國,也能得聖道,不是不能得。但是有的人,念阿彌陀佛不合適,那就應該另外選一個法門,如果你修止觀能合適,爲什麼不修止觀呢?修止觀這件事,當然是比念阿彌陀佛複雜了一點,念阿彌陀佛,讀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比較容易;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也不是很深的經,我們讀起來,也容易背下來,然後就一心念阿彌陀佛,這個事是容易!但是若是修止觀的話;這個修止,有的人也不容易,心裏面要一心不亂,叫它明靜而住,可以嗎?也不是容易的事,但是有的人不難。修觀,你若是修無我觀,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