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弟子请问一下,就是静坐的时候,我们的意念是往下,好像放松、放下,但是这个头上这里好像有一股力量往上冲,那整个人好像有那种引力,地心引力,达到像太空人一样,那个无重力状态,所看到的呢,就是好像很清净、很光明,佛菩萨都出现,那这样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形?
第二个呢,就是我们小孩子的时候,这个顶门这里,我们发现它会动,但是我们在静坐的时候,也感觉这个地方会动,好像有一股什么东西在这个地方盘旋。那我看阿弥陀佛上面这里,就是好像有红色的……肉髻,这个东西,不晓得是代表什么意义?另外,佛像的前面,这个地方好像都有一点,那一点代表什么意义?请师父慈悲开示,阿弥陀佛!
答:阿弥陀佛!看我能回答这个问题吧。我们平常啊,医生也会告诉我们,心脏在什么地方,生理上这个心脏,好像是在偏左,在这个地方。事实上呢,我们自己在用脑时候、用心在思惟什么事情的时候,这个中心点在那里?好像在头部,不是在这里,这个中心思想的地方是在头。在头部,所以我们若想静坐的时候,的确要注意这个事情。不要说静坐;就是我们不静坐,我们常读诵经论,为人讲解这些事,他也会有问题,这个头部会有问题。你一定稍微地要平衡一点,不然的话头部就有问题。
而静坐的人,最初要注意这个事情,就是你的这个思惟的力量。静坐有两个行相:一个止、一个观。这个止的时候,譬如说是你在止的时候,心里就是无分别住,心里面明静而住;心里面明了,而不是惛沉,寂静而不散乱;不散乱而寂静,明了而不惛沉,是明静而住。但是呢,佛菩萨告诉我们,修止的时候要有个所缘境,如果我们这个所缘境放在顶上,你就是坐在那里,或者站在那里也是一样,你心里面注意头顶的话呢,你这样做的话呢,它这个气就会向上冲,这个血就集中到头部,这个止的时间越多,越有问题,这个气血就向上冲,你止这样做,是不可以。你暂时地、短时间这样可以,时间多了不可以。如果我注意这个眉间,或者是上面一点,或者注意鼻端,都有这个问题,你这样子这个血就集中在头部,就容易上火,就会有刚才他说这个现相,严重了的时候,就会吐血、喉咙疼、眼睛疼、头疼,就是不能静坐了,就会有这个事情。
说是见到佛、见到菩萨、见到光明,这都是妄想境界,不是真的!不是真实见到佛、见到光明,都是妄想。但是你若到了未到地定,情形不同,到了初禅的时候,那个时候超越这个境界,那个时候你一入定的时候,你要见佛就能见佛,你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现身,就可以和阿弥陀佛对话。你念观世音菩萨也可以,念弥勒菩萨、念文殊菩萨、念普贤菩萨、你念药王菩萨、药上菩萨,《法华经》说那些菩萨,或是念地藏菩萨,都是这个菩萨就会现前。现前了,你可以和他谈话,可以请问一切的问题,那个时候,见的是佛菩萨,那见的是佛菩萨,也是佛菩萨的化身,也不是真身,但是可是有作用。你没有到这种程度,所有的境界都是虚妄,看见放大光明都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。那么这是看见佛的问题,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子。他还有什么问题啊?这是第一个问题。
阿弥陀佛顶上这个肉髻,其实这个呢,你超过了这个范围了。关于修止观这个问题,可以不谈这个问题。这是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庄严,我就回答你这个问题,那是他的庄严,他原来愿意成就这样的相好光明。这个菩萨呢,也就是这样回向的问题,愿意得什么样的庄严,就是修六波罗蜜加以回向,他就成就了,这是佛的一种功德,菩萨也可以成就这个功德的。
眉间的白毫相,这也是他的…,他愿意成就这个功德,他修六波罗蜜就可以出现,譬如《法华经》眉毫、白毫相放大光明,这是他的功德,他愿意成就这个功德。
问:那如果我们观想观世音菩萨的时候,好像在跟我讲这个头要正、下巴要下垂、身体要放松,就是觉得整个境界很安祥。整个好像是坐在莲花台上,好像身体没有重力的感觉,但是自己的身体还在。
答:是的!这个你心里面想:观世音菩萨来告诉我坐禅的方法,也有可能的真的,真实是观世音菩萨来告诉你。
问:这个是不是就是自己的阿赖耶识里面有那一种,就是一种心里自己的一种感觉?
答:这是第六识,第六识出现这个境界,当然和阿赖耶识有点关系,出现这个境界呢,有可能观世音菩萨真实来帮助你,也有可能。但是这不是你的定力,这个定没有达到这个程度。你不到未到地定,这个定还没有这个力量,但是你和观世音菩萨有特别因缘,观世音菩萨会来帮助你,这事是有可能的,这是有可能的。
问:和尚慈悲,学尼自从学佛以来,师长一直教导弟子要老实念佛,那弟子就一直念佛,虽然有时候念得很烦恼,念得好像调伏不了自己的烦恼,可是就想说,就是老实念佛,因为有佛力的加持,所以弟子虽然念得烦恼,还是继续念。自从参加了和尚的禅修一个月以后,和尚教导弟子要修止观,来调伏自己的烦恼,弟子虽然对四念处都不清楚,可是弟子还在学,那感觉好像找到一个烦恼的出处解决的辨法。
可是就是说;祖师都是交代就是要「老实念佛、莫换题目」。那现在我要换题目了,那弟子很惶恐是说,我换题目了,可是我修止观,然后我把佛放下,然后修止、修观,然后我要怎么精进,我才可以保证说我修止观比念佛好,一定可以成就,不然我换题目,不就是错掉了吗?谢谢和尚开示!
答:我回答你这个问题,告诉你「老实念佛、莫换题目」这个人是谁?当然我在书本上看见这句话。当然这些人,在明清以后的人,在中国历史,明清以后的高僧大德说的话。他说的话呢,你愿意听信他的话,你听不听都随你。我说换题目,不是我的意思,最近我们学习过〈九品往生〉,《十六观经》的〈九品往生〉上看。我现在说话,我有点过失,但是我还要说出来。从〈九品往生〉上看,上品三生、中品三生,都没有提到念阿弥名号这件事,在下品里面才提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,才有这件事,这话说出来好听不好听?但是这话不是我说的,事实如此。〈九品往生〉里面,在下品三生提到这件事,念阿弥陀佛名号;在上品里就没有提这件事。上品里面提到的,实在是修止观的事情,都是修止观,而不是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件事。我这是回答,从〈九品往生〉上回答这个问题。
我们再重新根据其他的经论,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。我们读这个大本的《无量寿经》,大本的《无量寿经》,它那上也说念佛,也说念佛三昧的事情,也说行六波罗蜜的事情,和小本的《阿弥陀经》不同。小本的《阿弥陀经》,鸠摩罗什法师翻的,他说得非常的明白,就是执持名号,一心不乱地执持名号。这个「执持名号」这句话,很明白地就是念阿弥阿佛的名号,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。但是我们若读大本的《无量寿经》,也说念佛,那和「执持名号」一样吗?不一样。但是我们后来的祖师,多数,那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,叫做「念佛」。可是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〈九品往生章〉里面,那个下品下生的时候,很明显地说出来「执持名号」和「念佛」不同,不一样。就是那个下品下生那个人的罪过很多,让他念佛念不来!「不遑念佛」,念不来了,那怎么辨呢?就叫他称念阿弥陀佛名号,这也可以知道「念佛」和「执持名号」是不一样的。但是我们的祖师就把它讲成一回事了。讲成一回事,那个地方怎么讲呢?那个地方就是很明显地就讲不通了,就是这样子,这是一件事。
其次呢,我们读《华严经》也好、读《法华经》也好、读《大般若经》也好、读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也好,我们现在读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是鸠摩罗什法师翻的,那个《大般若经》是玄奘法师翻的。我们读这些经论的时候,这都是佛说的,都是佛说的,不是祖师说的。那么这些佛菩萨,古代的高僧;像天台宗的大师、华严宗的大师、三论宗、法相宗这些大师,古代的时候和现在都不同,他们所提倡的就是有深、有浅,不是说「莫换题目」,不是这句话;就是要适合你的根性。其中有一样事情呢,其实后代的,净土宗的这些大德,也提倡、也主张修不净观,如果你的欲心重,也可以修不净观,没有说你一定要念阿弥陀佛,不是。用不净观来对治我的欲心,那么这个欲心对治了,然后念阿弥陀佛。这可见呢,你有这样的病,要用这个药;你有这样的病,用这样的药,不是说「不换题目」,不是,是要换的。我的瞋心很重,念阿弥陀佛不能调伏瞋心,那么修慈悲观嘛,怎么能说不换题目呢?这一味药不能治一切病嘛,怎么能说不换题目呢?当然,你没有其他的问题,你只是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、心不颠倒,那样子你就不要换题目,也是可以。如果有特别的原因,是可以换题目的,当然,这句话是我说的。阿弥陀佛!
我刚才这句话重复提一下。我们中国佛教、汉传佛教,我说不出来决定的时间,但是可以说很久以来不提倡修止观的、不提倡圣道的,就是念阿弥陀佛。这件事,这位祖师应该也是慈悲,不能说他一定不对。但是这件事,我们事实上,很多人念佛的时候,念阿弥陀佛,有的人是得利益,那当然就是你合适,你就念阿弥陀佛,也是可以,能往生阿弥陀佛国,也能得圣道,不是不能得。但是有的人,念阿弥陀佛不合适,那就应该另外选一个法门,如果你修止观能合适,为什么不修止观呢?修止观这件事,当然是比念阿弥陀佛复杂了一点,念阿弥陀佛,读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比较容易;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也不是很深的经,我们读起来,也容易背下来,然后就一心念阿弥陀佛,这个事是容易!但是若是修止观的话;这个修止,有的人也不容易,心里面要一心不乱,叫它明静而住,可以吗?也不是容易的事,但是有的人不难。修观,你若是修无我观,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