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4

  尔时,佛告释提桓因:憍尸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,我不说但有尔所功德。

  

  这是第二科「佛广明功德」,前面第一科是释提桓因明受持般若的功德。「佛广明功德」分二科,第一科「明非止五种更有余功德」。

  

  「尔时,佛告释提桓因」,就是那个时候,就是释提桓因赞叹受持般若功德,这些话说完了的时候。「佛告释提桓因」,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释提桓因,「憍尸迦!」这个「憍尸迦」是释提桓因前一生的名字,他前一生的名字叫做「憍尸迦」,翻到中国话翻个「茧儿」。

  

  「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」,世间上或者有善男子善女人,他能够有时间受持般若波罗蜜、读诵般若波罗蜜。「乃至正忆念」,就是我昨天讲过,就是如理作意和修止观。这个受持、读诵是学习的阶段,如理作意和正忆念是修行的阶段;这个如理作意是修行的开始。我昨天已经解释过,我们汉传佛教很久以来,不提倡修止观这件事,就是有人提倡,多数也修不来,止也修不来、观也修不来。这个修不来的原因,有两个原因: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如理作意,这个「如理作意」就是你学习了这个摩诃般若这个法门,学习了以后,你纵然是不静坐,但是在内心里面如理作意,就是随顺般若法门的道理,心里面去思惟,专精思惟。专精思惟的时候,当然要有经过一段时间的,也可以在树下,就是要在寂静处专精思惟。

  

  思惟有什么好处呢?第一个好处,就是对于般若法门的道理能够深入,不是表面上的事情;你能深入的理解这个胜义谛,由世俗谛到胜义谛,由于你内心的思惟,你能熟悉、能够理解得更深刻,这是一个好处。第二个好处呢,多少的能调伏烦恼,多少能调伏。我们唱炉香赞、唱大愿王,或者是放焰口也好、打水陆也好,你做这些事也有功德,但是不能调伏烦恼。若是不如意的时候,当然也有的人智慧很高,他知道这个烦恼不庄严,就可以忍耐一点,也可能这样;但是心里面还是不容易忍耐的,但是经过深入思惟的时候,就能调伏。就是这烦恼的境界;烦恼有两种,我们通常说烦恼,就是瞋烦恼,我心里面愤怒,这是烦恼;但是心里面不是愤怒,有爱,也是烦恼。烦恼来了的时候,不能调伏,就算是知道这件事不合道理,但是不能调伏。现在你如理作意了呢,就用这个道理,思惟这件事是空无所有的,这样子,你心里面就转变了,转变了原来随顺烦恼的那个思惟,你一转变呢,这个烦恼就不动了,所以这就是把烦恼调伏了,没有断烦恼,但是调伏它不生起了,有这件事。

  

  这件事,若是你有这个经验,我不用再说,也就懂了,就是转变了所缘境。我们原来在爱这个地方生烦恼,也就是在那个地方分别思惟,所以烦恼就动起来;我们在瞋心那个地方思惟:你这个人真是坏蛋!怎么可以这样毁辱我!你思惟这些事情,当然就愤怒了。现在思惟这件事是……这个愤怒是由因缘有的,因缘有的就是自性空的,你这样思惟呢,这个瞋心就没有,瞋心就不起来了。

  

  所以这个「如理作意」,不但能深入地理解胜义谛,同时也能调伏烦恼,但是不能断,随时还会生烦恼的。所以学习了般若法门之后,你这个时候能够如理作意,得到这两种好处。得这两种好处以后,你可以盘腿静坐,盘腿静坐的时候,你照样还是可以如理作意;这和以前你没有如理作意的时候,你不能静坐;现在不同,可以坐在那里,可以如理作意。

  

  这个奢摩他,我昨天说过,我们出家人,少数人还是重视戒律的,重视戒律呢,他的妄想会少一点,这个妄想少,心也容易清净。你若修奢摩他呢,他的妄想少,就能够安住其心,使令心里面就能够寂静住;所以持戒清净能帮助我们修奢摩他的寂静住;我们能如理作意,能帮助我们修毗钵舍那。所以静坐的时候,一止一观,得到了这个殊胜的助力呢,我们就能静坐了。

  

  能静坐的时候,当然是我们常常的修奢摩他,当然修奢摩他,也可能有人很短的时间就能得定,也可能有的人要长的时间,时间要长一点;每一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,长一点也不要紧,终究是成功了!我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,心情快乐。就算是没得到未到地定,你能成就欲界定的九心住,心情也快乐,坐那里就是明静而住,但是这个时候没有轻安乐;得到了未到地定,还是明静而住,但是有轻安乐了。为什么他有轻安乐呢?就是你心里面那个定的力量加强了。加强了,怎么会有轻安乐呢?也有个原因的,你达到那个程度的时候;我们现在身体里面的地水火风是欲界的,是欲界的地水火风,没有色界的地水火风,没有。但是这个时候,你的定力超过欲界定的时候,就有相似的色界的地水火风来到你的身体里面,来到你的身边。这个色界天的……相似的色界天的地水火风来到你的身体里面,和你的身体里面原来的地水火风相接触的时候,就有轻安乐了,就是这么回事。

  

  另外一个原因呢,地面上我们这些人,果报就是这样子,健康的时候还好一点,随时会有病痛,就是很多的问题了。色界天上,不是色界天,欲界天上的人,不是人间的人,他们身体也是地水火风,加上受想行识;因为以前做了善业,所以他得的果报就是快乐,身体舒服,没有病痛。欲界天,我昨天也说过,欲界天上的人都没有病,身体永久是健康的。我们人与人见面:祝福你永远的健康,只是说空话!实在办不到,就是随时会有病痛;但是天上的人没有这回事,没有病痛。没有病痛,另外还有一个不老,也不老、也不病,这样的身体,我们应该很满意了,为什么会有这个果报?他就是在人间的时候做了善事。什么叫做善事?就是帮助人解决困难,使令别人心情快乐。你有这样的因,将来你就得这个果报,果报是快乐,心情快乐。但是是用有所得的执着心做的功德,所以这功德有时间性。

  

  而色界天上的人,他那个地水火风,那更是快乐、更殊胜,也是,也不老、也不病,但是终究也是要死掉;但是比人间,比欲界天更高尚。他们的功德的殊胜,是超过了欲界的功德,他们是定善。欲界天上的人,小小有一点静坐的功夫,也做一些利益人的事情。若是我们人间的人,我们只是做善事,我不学习佛法,学那干什么?有什么用?那你若这样子的话呢,你将来,我看顶多在地面上做一个富贵的人,地面上和那天上不能比的。天上不老、不病,人间,你说你很富贵,但是还是要老病的,还是不如天上。

  

  那么现在说,若是生到色界天去,那就是要有高深的禅定,那就是不同了,但是也还是要死掉的。现在若是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》,那是超过这个境界,那就是超越世间,得了圣道的时候,那他所得的身体,我们经论上说,叫做「法性身」,经论上说,那叫做「法性身」,那就是无漏的功德所成就的色受想行识,是不老、不病、也不死,永久的安乐住,那不是超过世间上的事情?所以我们出家人好好的学习佛法,好过在家人,会好过在家人。但是出家,问题就是这样子,你要学习佛法;什么是佛法?就是戒、定、慧。

  

  其中有一件事,等于报告各位一个好消息,修行这件事,初开始不能否认难,初开始用功修行的时候,是有点难,有一点难。但是你能努力地用功,到了未到地定以上,是快乐的,不辛苦,一点儿也不辛苦。在没得未到地定以前用功,腿也疼,有的时候又有病了,又有很多的烦恼事情来了,你心随境转,这时候辛苦,你要勉强地忍耐一点。等到未到地定的时候,成就未到地定的时候就没有这问题,当然要加上般若法门,要学习般若法门。你只是修定,不行!你只是修定,没有智慧的时候,有了烦恼来的时候,你没有智慧来调伏,只凭这个定的功德还不够,还不够的。

  

  你加上般若法门的学习,有了这样的般若的智慧,再加上你未到地定的定力,这两个定、慧,有什么烦恼都不介意。你智慧能看破这个境界,你的未到地定有轻安乐,一坐几个钟头,不算什么事情,这个时候是很自在的。你愿意读经,和以前的理解力也不同,你愿意为人说法,很容易;看这一段文,理解力强,那么也容易有辩才。这个定和慧是一切功德之本,有了戒、定、慧,很多很多的功德,逐渐逐渐地都成就了,那个时候用功修行很容易,很容易、很容易的。就是前一段,没得未到地定之前,这个时候辛苦一点;但是也有的人并不是很难。我们从经论上,看佛在世的那些修行人,有人很快的就得未到地定,有的人会慢一点。所以我们今天的佛教徒,尤其是出家人,你不要怕修行很辛苦,不要怕这件事,不要怕这件事,只是暂时这么一段的辛苦,过了这一段就不辛苦了。尤其是年轻人出家,不要到老年时候才出家,不行!差一点,也不是决定不行,但是差一点。年轻人出家,我昨天说过了,在社会上的污染少,你的污染少,你的体力四大调合的程度,好过老年人,这样子你若学习佛法、修学戒、定、慧,都比老年人会快,会容易有成就的。

  

  「佛告释提桓因:憍尸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」,就是受持、读诵,是学习般若法门的阶段。这个「正忆念」是修行的一个开始;先要正忆念,等到你修止观的时候,又修奢摩他、也修毗钵舍那这个时候,因为你有持戒清净的基础,又有如理作意的栽培,你这个时候止也能修、观也能修,这时候叫「正忆念」。

  

  我们现在读这个本子,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,翻个「正忆念」。你若读玄奘法师翻的《大般若经》,他叫「如理作意」。但是那个含意是相同的。这个「正忆念」,我再说一下。这个「忆」就是念、忆想;或者说,「忆」者想也,这个想和念是什么意思呢?那个「想」那个字,是一个相、一个心,就是把你所忆念的般若波罗蜜的相貌,你常想这个相貌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我想我的母亲,立刻地,你母亲的相貌就现出来。现在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