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4

  爾時,佛告釋提桓因: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我不說但有爾所功德。

  

  這是第二科「佛廣明功德」,前面第一科是釋提桓因明受持般若的功德。「佛廣明功德」分二科,第一科「明非止五種更有余功德」。

  

  「爾時,佛告釋提桓因」,就是那個時候,就是釋提桓因贊歎受持般若功德,這些話說完了的時候。「佛告釋提桓因」,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告訴釋提桓因,「憍屍迦!」這個「憍屍迦」是釋提桓因前一生的名字,他前一生的名字叫做「憍屍迦」,翻到中國話翻個「繭兒」。

  

  「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」,世間上或者有善男子善女人,他能夠有時間受持般若波羅蜜、讀誦般若波羅蜜。「乃至正憶念」,就是我昨天講過,就是如理作意和修止觀。這個受持、讀誦是學習的階段,如理作意和正憶念是修行的階段;這個如理作意是修行的開始。我昨天已經解釋過,我們漢傳佛教很久以來,不提倡修止觀這件事,就是有人提倡,多數也修不來,止也修不來、觀也修不來。這個修不來的原因,有兩個原因:第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如理作意,這個「如理作意」就是你學習了這個摩诃般若這個法門,學習了以後,你縱然是不靜坐,但是在內心裏面如理作意,就是隨順般若法門的道理,心裏面去思惟,專精思惟。專精思惟的時候,當然要有經過一段時間的,也可以在樹下,就是要在寂靜處專精思惟。

  

  思惟有什麼好處呢?第一個好處,就是對于般若法門的道理能夠深入,不是表面上的事情;你能深入的理解這個勝義谛,由世俗谛到勝義谛,由于你內心的思惟,你能熟悉、能夠理解得更深刻,這是一個好處。第二個好處呢,多少的能調伏煩惱,多少能調伏。我們唱爐香贊、唱大願王,或者是放焰口也好、打水陸也好,你做這些事也有功德,但是不能調伏煩惱。若是不如意的時候,當然也有的人智慧很高,他知道這個煩惱不莊嚴,就可以忍耐一點,也可能這樣;但是心裏面還是不容易忍耐的,但是經過深入思惟的時候,就能調伏。就是這煩惱的境界;煩惱有兩種,我們通常說煩惱,就是瞋煩惱,我心裏面憤怒,這是煩惱;但是心裏面不是憤怒,有愛,也是煩惱。煩惱來了的時候,不能調伏,就算是知道這件事不合道理,但是不能調伏。現在你如理作意了呢,就用這個道理,思惟這件事是空無所有的,這樣子,你心裏面就轉變了,轉變了原來隨順煩惱的那個思惟,你一轉變呢,這個煩惱就不動了,所以這就是把煩惱調伏了,沒有斷煩惱,但是調伏它不生起了,有這件事。

  

  這件事,若是你有這個經驗,我不用再說,也就懂了,就是轉變了所緣境。我們原來在愛這個地方生煩惱,也就是在那個地方分別思惟,所以煩惱就動起來;我們在瞋心那個地方思惟:你這個人真是壞蛋!怎麼可以這樣毀辱我!你思惟這些事情,當然就憤怒了。現在思惟這件事是……這個憤怒是由因緣有的,因緣有的就是自性空的,你這樣思惟呢,這個瞋心就沒有,瞋心就不起來了。

  

  所以這個「如理作意」,不但能深入地理解勝義谛,同時也能調伏煩惱,但是不能斷,隨時還會生煩惱的。所以學習了般若法門之後,你這個時候能夠如理作意,得到這兩種好處。得這兩種好處以後,你可以盤腿靜坐,盤腿靜坐的時候,你照樣還是可以如理作意;這和以前你沒有如理作意的時候,你不能靜坐;現在不同,可以坐在那裏,可以如理作意。

  

  這個奢摩他,我昨天說過,我們出家人,少數人還是重視戒律的,重視戒律呢,他的妄想會少一點,這個妄想少,心也容易清淨。你若修奢摩他呢,他的妄想少,就能夠安住其心,使令心裏面就能夠寂靜住;所以持戒清淨能幫助我們修奢摩他的寂靜住;我們能如理作意,能幫助我們修毗缽舍那。所以靜坐的時候,一止一觀,得到了這個殊勝的助力呢,我們就能靜坐了。

  

  能靜坐的時候,當然是我們常常的修奢摩他,當然修奢摩他,也可能有人很短的時間就能得定,也可能有的人要長的時間,時間要長一點;每一個人的因緣都不一樣,長一點也不要緊,終究是成功了!我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,心情快樂。就算是沒得到未到地定,你能成就欲界定的九心住,心情也快樂,坐那裏就是明靜而住,但是這個時候沒有輕安樂;得到了未到地定,還是明靜而住,但是有輕安樂了。爲什麼他有輕安樂呢?就是你心裏面那個定的力量加強了。加強了,怎麼會有輕安樂呢?也有個原因的,你達到那個程度的時候;我們現在身體裏面的地水火風是欲界的,是欲界的地水火風,沒有色界的地水火風,沒有。但是這個時候,你的定力超過欲界定的時候,就有相似的色界的地水火風來到你的身體裏面,來到你的身邊。這個色界天的……相似的色界天的地水火風來到你的身體裏面,和你的身體裏面原來的地水火風相接觸的時候,就有輕安樂了,就是這麼回事。

  

  另外一個原因呢,地面上我們這些人,果報就是這樣子,健康的時候還好一點,隨時會有病痛,就是很多的問題了。色界天上,不是色界天,欲界天上的人,不是人間的人,他們身體也是地水火風,加上受想行識;因爲以前做了善業,所以他得的果報就是快樂,身體舒服,沒有病痛。欲界天,我昨天也說過,欲界天上的人都沒有病,身體永久是健康的。我們人與人見面:祝福你永遠的健康,只是說空話!實在辦不到,就是隨時會有病痛;但是天上的人沒有這回事,沒有病痛。沒有病痛,另外還有一個不老,也不老、也不病,這樣的身體,我們應該很滿意了,爲什麼會有這個果報?他就是在人間的時候做了善事。什麼叫做善事?就是幫助人解決困難,使令別人心情快樂。你有這樣的因,將來你就得這個果報,果報是快樂,心情快樂。但是是用有所得的執著心做的功德,所以這功德有時間性。

  

  而色界天上的人,他那個地水火風,那更是快樂、更殊勝,也是,也不老、也不病,但是終究也是要死掉;但是比人間,比欲界天更高尚。他們的功德的殊勝,是超過了欲界的功德,他們是定善。欲界天上的人,小小有一點靜坐的功夫,也做一些利益人的事情。若是我們人間的人,我們只是做善事,我不學習佛法,學那幹什麼?有什麼用?那你若這樣子的話呢,你將來,我看頂多在地面上做一個富貴的人,地面上和那天上不能比的。天上不老、不病,人間,你說你很富貴,但是還是要老病的,還是不如天上。

  

  那麼現在說,若是生到色界天去,那就是要有高深的禅定,那就是不同了,但是也還是要死掉的。現在若是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》,那是超過這個境界,那就是超越世間,得了聖道的時候,那他所得的身體,我們經論上說,叫做「法性身」,經論上說,那叫做「法性身」,那就是無漏的功德所成就的色受想行識,是不老、不病、也不死,永久的安樂住,那不是超過世間上的事情?所以我們出家人好好的學習佛法,好過在家人,會好過在家人。但是出家,問題就是這樣子,你要學習佛法;什麼是佛法?就是戒、定、慧。

  

  其中有一件事,等于報告各位一個好消息,修行這件事,初開始不能否認難,初開始用功修行的時候,是有點難,有一點難。但是你能努力地用功,到了未到地定以上,是快樂的,不辛苦,一點兒也不辛苦。在沒得未到地定以前用功,腿也疼,有的時候又有病了,又有很多的煩惱事情來了,你心隨境轉,這時候辛苦,你要勉強地忍耐一點。等到未到地定的時候,成就未到地定的時候就沒有這問題,當然要加上般若法門,要學習般若法門。你只是修定,不行!你只是修定,沒有智慧的時候,有了煩惱來的時候,你沒有智慧來調伏,只憑這個定的功德還不夠,還不夠的。

  

  你加上般若法門的學習,有了這樣的般若的智慧,再加上你未到地定的定力,這兩個定、慧,有什麼煩惱都不介意。你智慧能看破這個境界,你的未到地定有輕安樂,一坐幾個鍾頭,不算什麼事情,這個時候是很自在的。你願意讀經,和以前的理解力也不同,你願意爲人說法,很容易;看這一段文,理解力強,那麼也容易有辯才。這個定和慧是一切功德之本,有了戒、定、慧,很多很多的功德,逐漸逐漸地都成就了,那個時候用功修行很容易,很容易、很容易的。就是前一段,沒得未到地定之前,這個時候辛苦一點;但是也有的人並不是很難。我們從經論上,看佛在世的那些修行人,有人很快的就得未到地定,有的人會慢一點。所以我們今天的佛教徒,尤其是出家人,你不要怕修行很辛苦,不要怕這件事,不要怕這件事,只是暫時這麼一段的辛苦,過了這一段就不辛苦了。尤其是年輕人出家,不要到老年時候才出家,不行!差一點,也不是決定不行,但是差一點。年輕人出家,我昨天說過了,在社會上的汙染少,你的汙染少,你的體力四大調合的程度,好過老年人,這樣子你若學習佛法、修學戒、定、慧,都比老年人會快,會容易有成就的。

  

  「佛告釋提桓因: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」,就是受持、讀誦,是學習般若法門的階段。這個「正憶念」是修行的一個開始;先要正憶念,等到你修止觀的時候,又修奢摩他、也修毗缽舍那這個時候,因爲你有持戒清淨的基礎,又有如理作意的栽培,你這個時候止也能修、觀也能修,這時候叫「正憶念」。

  

  我們現在讀這個本子,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,翻個「正憶念」。你若讀玄奘法師翻的《大般若經》,他叫「如理作意」。但是那個含意是相同的。這個「正憶念」,我再說一下。這個「憶」就是念、憶想;或者說,「憶」者想也,這個想和念是什麼意思呢?那個「想」那個字,是一個相、一個心,就是把你所憶念的般若波羅蜜的相貌,你常想這個相貌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我想我的母親,立刻地,你母親的相貌就現出來。現在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