複次,憍屍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四部衆中說般若波羅蜜時,心無怯弱,若有論難,亦無畏想。何以故?是善男子善女人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。般若波羅蜜中亦分別一切法,若世間、若出世間,若有漏、若無漏,若善、若不善,若有爲、若無爲,若聲聞法、若辟支佛法,若菩薩法、若佛法。善男子善女人住內空乃至住無法有法空故,不見有能難般若波羅蜜者,亦不見受難者,亦不見般若波羅蜜。如是善男子善女人,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,無有能難壞者。複次,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,不沒、不畏、不怖。何以故?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見是法沒者、恐怖者。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華香供養乃至旛蓋,亦得是今世功德。
「複次,憍屍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四部衆中說般若波羅蜜時」,這是第二科「得無畏果(具二慧故)」。「心無怯弱,若有論難,亦無畏想」,這個若是善男子善女人「于四部衆」,就是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這四部衆中,宣揚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「心無怯弱」,他心裏面沒有恐怖。「若有論難,亦無畏想」,若是有聽衆裏面想要和他「論」,想要和他辯論,想要提出來難題來問難他的時候,「亦無畏想」,這個人沒有恐怖想,不怕這件事。那麼這是「得無畏果」。
「何以故?」什麼理由呢?不怕人家問難呢?「是善男子善女人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」,這個般若法門也能護持這個人,得到般若的護持,他心裏就不恐怖。怎麼叫做「護持」呢?「般若波羅蜜中亦分別一切法」,這般若波羅蜜裏面,這個法門裏面的經論、經書,它也會解釋一切法,一切法是什麼呢?什麼叫做一切法呢?「若世間、若出世間」,若世間法,就是我們人世間的事情,人世間和出世間有什麼差別?人世間就是愛和見,就是這兩件事,有愛和有見,有我、我所的這些執著,這是世間。「若出世間」,就是沒有愛,不執著有我、我所,就超越了世間的。
「若有漏、若無漏」,這個「漏」就是煩惱;煩惱爲什麼名之爲「漏」呢?這在《俱舍論》上解釋,就是譬如說我們身體長瘡了,這個瘡流膿、流血;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瘡,眼也是個瘡、耳鼻舌身意都是瘡,從這裏流出來煩惱,所以叫做「漏」,有漏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是我們的果報,我們的果報不是那麼理想,所以就是用瘡來做譬喻,我們得的果報實在就是生瘡了,我們生出煩惱,就像瘡向外流膿、流血,所以叫做有漏。「若無漏」,那就是聖人了,他也有眼耳鼻舌身意,但是心裏沒有貪瞋癡的煩惱。
「若善、若不善」,世間上的有漏法,世間上的人,也不全是惡人,也有善人,什麼叫做「善」?就是有好心腸,願意幫助人解決困難,願意幫助人的,叫做善人;「若不善」,就是要損害他人的,這叫做「不善」。
「若有爲、若無爲」法;這是解釋這個「分別」,什麼叫做法?就是這麼多;有世間法、有出世間法、有有漏法、有無漏法、有善法、有不善法、有有爲法、有無爲法。就是有生有滅的,那叫做有爲法;無生無滅的,就是無爲法。
「若聲聞法、若辟支佛法」,前面是約法說;這下面約人說。「若聲聞法」,就是剛才那個聲聞,我們解釋了,就是這個初果聖人,佛爲這個聲聞根性的人說四谛,苦集滅道四谛。苦谛、集谛是世間的因果,世間的果報就是個苦,佛菩薩告訴我們,世間上就是苦,我們自己認爲要求樂,實在都是苦,沒有樂。滅、道是出世間聖道的因果,你能夠修學戒定慧的聖道,就滅除了生死的苦惱,得到涅槃的安樂,那叫做出世間的因果。「若辟支佛法」,就是前面我們說出無佛世能得聖道的人,那個法就是十二緣起了。
「若菩薩法」,「菩薩法」就是六波羅蜜,有大悲心廣度衆生的,這是菩薩法。「若佛法」,就是若第一義谛,佛的心也是有大悲心,但是在第一義谛那個地方,有大悲心廣度衆生,是超過了菩薩的境界的。
「善男子善女人住內空乃至住無法有法空故,不見有能難般若波羅蜜者」,前面這一段文,般若波羅蜜這個經卷裏面,也詳細地解釋這麼多的法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乃至辟支佛法、菩薩法、佛法,也解釋這個,所以你要難問這個,這個善男子善女人也會解釋這件事。「善男子善女人住內空乃至住無法有法空故」,就是這個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人,叫做「善男子善女人」;他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他心不安住在這個虛妄分別的這個境界裏面,他安住在「內空」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畢竟空寂的,他住在空這個地方,他不住在世俗谛這個地方。
我們沒得聖道的人,我們心裏面就是妄想,妄想,心是能妄想的,還有所妄想的境界,就是世俗谛。世俗谛是什麼?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些事情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些事情,就是這些虛妄分別的境界。但是這個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人,他心裏面把這些事情,觀察都是畢竟空的,安住在無所得這個地方,叫做「內空」,也安住「外空」,色聲香味觸法也是畢竟空;住在空那裏,而不住在色聲香味觸法那裏。
「乃至住無法有法空故」,就是「無法」也是空、「有法」也是空。這位學習般若波羅蜜,安住在一切法,「無法」也不取著,「有法空」也不執著,安住在這個地方。所以他安住這個地方有什麼事情呢?「不見有能難般若波羅蜜者」,譬如說有一個人要來難問他,他安住在第一義谛這個地方,就不感覺到有人能難問他,那個人都是畢竟空的。「亦不見受難者」,也不見有接受那個人來難問你,就是「受難者」也是畢竟空的,在畢竟空裏面,能難者不可得,受難者也是不可得。「亦不見般若波羅蜜」,般若波羅蜜也是因緣有,也是畢竟空的,也不見有般若波羅蜜這件事。
「如是善男子善女人,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」,般若波羅蜜護持你,就是前面這一段文,就是觀一切法空,心裏面于空無所執著,無分別住,這就是得到了般若波羅蜜的護持。你若心在世俗谛去虛妄分別,般若波羅蜜不能護持你,你若到第一義谛去,這般若波羅蜜就護持你,護持你遠離一切虛妄分別,就是安樂住了。「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,無有能難壞者」,這個人他在佛法中,學習般若波羅蜜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沒有人能破壞他的道理的,也沒有人能難問他,他不能回答這個問題,沒這個問題的。
「複次,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的時候,不沒、不畏、不怖」,這個「不沒」怎麼講呢?這個「沒」就是他的智慧失掉了,說有人來難問的時候,他心裏面,他沒有智慧了,那叫做「沒」。說這個人「不沒」,他的智慧不失掉,他這個智慧能解答這個問題。「不畏」,就是不感覺到有一個人能難問他,所以叫做「不畏」。「不怖」,也不感覺有一個人受人家難問了,也不感覺這件事。也就是前面這一段文,觀一切法空了,心無所得,所以有這種境界。
「何以故?」什麼理由會這樣子呢?「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見是法沒者」,這個善男子善女人,他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所以「不見是法沒者」,他不見我有般若波羅蜜,這般若波羅蜜能安住不動,他也不看見這件事,他也是這樣不執著。「恐怖者」,「不見是法」是「恐怖者」,也不看見有人是恐怖的,有人不恐怖,也不感覺的。
「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華香供養乃至旛蓋,亦得是今世功德」,這個人學習般若波羅蜜,他有這個功德,就是這些境界在他心裏面等于零似了,他不受它影響。
複次,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書持經卷,華香供養乃至旛蓋;是人爲父母所愛,宗親知識所念;諸沙門、婆羅門所敬;十方諸佛及菩薩摩诃薩、辟支佛、阿羅漢乃至須陀洹所愛敬;一切世間若天、若魔、若梵及阿修羅等,皆亦愛敬。
「複次,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」,這下面是得叁種果,分叁科,第一科是敬愛果。「書持經卷華香供養乃至旛蓋」的時候,「是人爲父母所愛」,這個人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學習般若波羅蜜能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他的父母也對他歡喜,發歡喜心,也會這樣子。這個人應該是專心學習聖道的這個人,他不會在世間上發財,不會做這個事,所以可能父母不同意,不同意你這樣做;但是你不要擔心這件事,父母會歡喜的,還會歡喜這個男孩子或者是女孩子,在佛法裏這樣用功,父母會歡喜的。
「宗親知識所念」,不但是父母,同一宗族的相親愛的這些人,或者是你相識的朋友,也都會歡喜你的。「諸沙門、婆羅門」,這是宗教裏面的人,我們不要那麼執著。「諸沙門」就是一切的出家人;「婆羅門」就是一切的讀書人。這些一切出家的人、一切讀書的人對于這個人都會恭敬的。
「十方諸佛及菩薩摩诃薩、辟支佛、阿羅漢乃至須陀洹所愛敬」,這是聖人。凡夫可能會沒有慧眼,那還不一定。現在是說這些聖者,佛、菩薩、阿羅漢、辟支佛乃至須陀洹也是聖人,這聖人對于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這個人,也是「愛敬」,也生恭敬心,這個人能夠不受一切法,心裏面無分別住,這個人很了不起。
「一切世間若天、若魔」,前面佛、菩薩、阿羅漢、辟支佛,這都是出世間的聖人。若世間上的「天」,天上的人。這個「魔」,就是欲界頂天的這個人,欲界頂天這個魔是個魔王,他是得到未到地定了,這個人。但是他不高興佛法,他歡喜統治一切人、歸他管,他願意這樣做;現在世間上的人都來到佛法裏面,他不歡喜。現在呢,這一位佛教徒,在佛法裏面有這樣的成就,這個魔王他也生歡喜心,他不去障礙他。那麼我們在優波鞠多尊者傳上看見一個消息,就是欲界頂天的魔,被優波鞠多尊者把他降伏了,降伏他成爲佛教徒了,所以再不障礙佛教徒修學聖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