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次,憍尸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四部众中说般若波罗蜜时,心无怯弱,若有论难,亦无畏想。何以故?是善男子善女人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。般若波罗蜜中亦分别一切法,若世间、若出世间,若有漏、若无漏,若善、若不善,若有为、若无为,若声闻法、若辟支佛法,若菩萨法、若佛法。善男子善女人住内空乃至住无法有法空故,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,亦不见受难者,亦不见般若波罗蜜。如是善男子善女人,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,无有能难坏者。复次,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时,不没、不畏、不怖。何以故?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见是法没者、恐怖者。憍尸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,华香供养乃至旛盖,亦得是今世功德。
「复次,憍尸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四部众中说般若波罗蜜时」,这是第二科「得无畏果(具二慧故)」。「心无怯弱,若有论难,亦无畏想」,这个若是善男子善女人「于四部众」,就是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这四部众中,宣扬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「心无怯弱」,他心里面没有恐怖。「若有论难,亦无畏想」,若是有听众里面想要和他「论」,想要和他辩论,想要提出来难题来问难他的时候,「亦无畏想」,这个人没有恐怖想,不怕这件事。那么这是「得无畏果」。
「何以故?」什么理由呢?不怕人家问难呢?「是善男子善女人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」,这个般若法门也能护持这个人,得到般若的护持,他心里就不恐怖。怎么叫做「护持」呢?「般若波罗蜜中亦分别一切法」,这般若波罗蜜里面,这个法门里面的经论、经书,它也会解释一切法,一切法是什么呢?什么叫做一切法呢?「若世间、若出世间」,若世间法,就是我们人世间的事情,人世间和出世间有什么差别?人世间就是爱和见,就是这两件事,有爱和有见,有我、我所的这些执着,这是世间。「若出世间」,就是没有爱,不执着有我、我所,就超越了世间的。
「若有漏、若无漏」,这个「漏」就是烦恼;烦恼为什么名之为「漏」呢?这在《俱舍论》上解释,就是譬如说我们身体长疮了,这个疮流脓、流血;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疮,眼也是个疮、耳鼻舌身意都是疮,从这里流出来烦恼,所以叫做「漏」,有漏。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,是我们的果报,我们的果报不是那么理想,所以就是用疮来做譬喻,我们得的果报实在就是生疮了,我们生出烦恼,就像疮向外流脓、流血,所以叫做有漏。「若无漏」,那就是圣人了,他也有眼耳鼻舌身意,但是心里没有贪瞋痴的烦恼。
「若善、若不善」,世间上的有漏法,世间上的人,也不全是恶人,也有善人,什么叫做「善」?就是有好心肠,愿意帮助人解决困难,愿意帮助人的,叫做善人;「若不善」,就是要损害他人的,这叫做「不善」。
「若有为、若无为」法;这是解释这个「分别」,什么叫做法?就是这么多;有世间法、有出世间法、有有漏法、有无漏法、有善法、有不善法、有有为法、有无为法。就是有生有灭的,那叫做有为法;无生无灭的,就是无为法。
「若声闻法、若辟支佛法」,前面是约法说;这下面约人说。「若声闻法」,就是刚才那个声闻,我们解释了,就是这个初果圣人,佛为这个声闻根性的人说四谛,苦集灭道四谛。苦谛、集谛是世间的因果,世间的果报就是个苦,佛菩萨告诉我们,世间上就是苦,我们自己认为要求乐,实在都是苦,没有乐。灭、道是出世间圣道的因果,你能够修学戒定慧的圣道,就灭除了生死的苦恼,得到涅槃的安乐,那叫做出世间的因果。「若辟支佛法」,就是前面我们说出无佛世能得圣道的人,那个法就是十二缘起了。
「若菩萨法」,「菩萨法」就是六波罗蜜,有大悲心广度众生的,这是菩萨法。「若佛法」,就是若第一义谛,佛的心也是有大悲心,但是在第一义谛那个地方,有大悲心广度众生,是超过了菩萨的境界的。
「善男子善女人住内空乃至住无法有法空故,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」,前面这一段文,般若波罗蜜这个经卷里面,也详细地解释这么多的法,世间法、出世间法乃至辟支佛法、菩萨法、佛法,也解释这个,所以你要难问这个,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也会解释这件事。「善男子善女人住内空乃至住无法有法空故」,就是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,叫做「善男子善女人」;他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他心不安住在这个虚妄分别的这个境界里面,他安住在「内空」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毕竟空寂的,他住在空这个地方,他不住在世俗谛这个地方。
我们没得圣道的人,我们心里面就是妄想,妄想,心是能妄想的,还有所妄想的境界,就是世俗谛。世俗谛是什么?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事情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事情,就是这些虚妄分别的境界。但是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,他心里面把这些事情,观察都是毕竟空的,安住在无所得这个地方,叫做「内空」,也安住「外空」,色声香味触法也是毕竟空;住在空那里,而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那里。
「乃至住无法有法空故」,就是「无法」也是空、「有法」也是空。这位学习般若波罗蜜,安住在一切法,「无法」也不取着,「有法空」也不执着,安住在这个地方。所以他安住这个地方有什么事情呢?「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」,譬如说有一个人要来难问他,他安住在第一义谛这个地方,就不感觉到有人能难问他,那个人都是毕竟空的。「亦不见受难者」,也不见有接受那个人来难问你,就是「受难者」也是毕竟空的,在毕竟空里面,能难者不可得,受难者也是不可得。「亦不见般若波罗蜜」,般若波罗蜜也是因缘有,也是毕竟空的,也不见有般若波罗蜜这件事。
「如是善男子善女人,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」,般若波罗蜜护持你,就是前面这一段文,就是观一切法空,心里面于空无所执着,无分别住,这就是得到了般若波罗蜜的护持。你若心在世俗谛去虚妄分别,般若波罗蜜不能护持你,你若到第一义谛去,这般若波罗蜜就护持你,护持你远离一切虚妄分别,就是安乐住了。「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,无有能难坏者」,这个人他在佛法中,学习般若波罗蜜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,没有人能破坏他的道理的,也没有人能难问他,他不能回答这个问题,没这个问题的。
「复次,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的时候,不没、不畏、不怖」,这个「不没」怎么讲呢?这个「没」就是他的智慧失掉了,说有人来难问的时候,他心里面,他没有智慧了,那叫做「没」。说这个人「不没」,他的智慧不失掉,他这个智慧能解答这个问题。「不畏」,就是不感觉到有一个人能难问他,所以叫做「不畏」。「不怖」,也不感觉有一个人受人家难问了,也不感觉这件事。也就是前面这一段文,观一切法空了,心无所得,所以有这种境界。
「何以故?」什么理由会这样子呢?「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见是法没者」,这个善男子善女人,他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所以「不见是法没者」,他不见我有般若波罗蜜,这般若波罗蜜能安住不动,他也不看见这件事,他也是这样不执着。「恐怖者」,「不见是法」是「恐怖者」,也不看见有人是恐怖的,有人不恐怖,也不感觉的。
「憍尸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,华香供养乃至旛盖,亦得是今世功德」,这个人学习般若波罗蜜,他有这个功德,就是这些境界在他心里面等于零似了,他不受它影响。
复次,憍尸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,书持经卷,华香供养乃至旛盖;是人为父母所爱,宗亲知识所念;诸沙门、婆罗门所敬;十方诸佛及菩萨摩诃萨、辟支佛、阿罗汉乃至须陀洹所爱敬;一切世间若天、若魔、若梵及阿修罗等,皆亦爱敬。
「复次,憍尸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」,这下面是得三种果,分三科,第一科是敬爱果。「书持经卷华香供养乃至旛盖」的时候,「是人为父母所爱」,这个人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学习般若波罗蜜能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,他的父母也对他欢喜,发欢喜心,也会这样子。这个人应该是专心学习圣道的这个人,他不会在世间上发财,不会做这个事,所以可能父母不同意,不同意你这样做;但是你不要担心这件事,父母会欢喜的,还会欢喜这个男孩子或者是女孩子,在佛法里这样用功,父母会欢喜的。
「宗亲知识所念」,不但是父母,同一宗族的相亲爱的这些人,或者是你相识的朋友,也都会欢喜你的。「诸沙门、婆罗门」,这是宗教里面的人,我们不要那么执着。「诸沙门」就是一切的出家人;「婆罗门」就是一切的读书人。这些一切出家的人、一切读书的人对于这个人都会恭敬的。
「十方诸佛及菩萨摩诃萨、辟支佛、阿罗汉乃至须陀洹所爱敬」,这是圣人。凡夫可能会没有慧眼,那还不一定。现在是说这些圣者,佛、菩萨、阿罗汉、辟支佛乃至须陀洹也是圣人,这圣人对于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这个人,也是「爱敬」,也生恭敬心,这个人能够不受一切法,心里面无分别住,这个人很了不起。
「一切世间若天、若魔」,前面佛、菩萨、阿罗汉、辟支佛,这都是出世间的圣人。若世间上的「天」,天上的人。这个「魔」,就是欲界顶天的这个人,欲界顶天这个魔是个魔王,他是得到未到地定了,这个人。但是他不高兴佛法,他欢喜统治一切人、归他管,他愿意这样做;现在世间上的人都来到佛法里面,他不欢喜。现在呢,这一位佛教徒,在佛法里面有这样的成就,这个魔王他也生欢喜心,他不去障碍他。那么我们在优波鞠多尊者传上看见一个消息,就是欲界顶天的魔,被优波鞠多尊者把他降伏了,降伏他成为佛教徒了,所以再不障碍佛教徒修学圣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