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什么叫做「无我」?你不学习经论,你能明白这件事吗?那要比念《阿弥陀经》难一点,比那个难一点。若是修天台宗的一心三观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你要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,你才能够修这个一心三观,不然你修不来,要明白、要通达第一义谛的,这就是要学习经论才能做到这件事,就是难一点,比念阿弥陀佛是难一点。虽然是难,但是你若能够这样做到,闻思修这样子,按照这个次第这么做的时候,有可能现在得无生法忍,就算是没得无生法忍,你能接近得无生法忍,那就是能调伏烦恼了。能调伏烦恼也很好啊,我们出家人会庄严一点,而不会丑陋的,不会的,就不同。说你不修止观,不能调伏烦恼;不能调伏烦恼,烦恼就要活动。烦恼若活动的时候,不是丑陋的吗?还需要人家登报纸啊?不需要啊!我们自己应该知道这件事。

  

  所以从各方面,从经论上的学习看,从念阿弥陀佛有相应、有不相应来看,从事实上来看,我们出家人的行为,事实上来看,修止观是对的,容易调伏烦恼,使令做住持的人容易一点,在佛学院的院长也容易一点,当老师的、当师父的,也容易一点,你若修止观,你师父头不疼。你不修止观,不修止观,烦恼来了,你不能调伏;不能调伏怎么办呢?只好发作,发作的时候,很好吗?就是这样子嘛,所以还是修止观是对的。你修止观的时候,你师父头不疼,你将来收了徒弟,你头也不疼,所这件事我认为是对的,应该是对的。

  

  问:师父提到女子男相,而且有转相……男性,而相的变现是业力所导?

  

  答:是的!也有的男人,不是来生,就是现在他就转成女人了,也有这个事实的,这是业力啊!要改变业力,就要学《摩诃般若波蜜经》,就是要修止观。

  

  问:这是指女子变现男相不好?

  

  答:不是的。女子变男相是好相;男人若变成女相,我看不是好相。

  

  问:还是女子要学大丈夫,从内心做起。

  

  答:是的。

  

  问:面相实在不足为道。

  

  答:是的,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其实男相、女相都是虚妄,都不是真实。主要你内心里面要通达第一义谛,能够明静而住,能做到这件事,来生决定是转女成男,而不会再做做女人。

  

  问:长老,阿弥陀佛!学生请问长老一个问题。就是刚刚长老有谈到说,我们修止观必需要有一些正知正见,而且对于教理必需要有些了解。那所以说,要修止观……,因为如果说,没有对这个阶位,还有止观的理论不清的话,可能反而越修越糟糕。那如果说这样的话,因为能够对教理深入,因为现在我们教义,对于这个文字,有些像语体文,有些比较不了解,所以说你如果说要深入经藏,有很多的人没有辨法去修学这个止观。如果说这样的话,那念佛应该算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式,你对这种说法觉得怎么样?阿弥陀佛,谢谢!

  

  答:是的。你的说法应该和我说的是一致的,就是修止观需要学习经论。学习经论呢,要通达这个凡圣的位次,要通达修止观的方法、凡圣的位次。这是要由学习中来,你要学习,才能够达到这个程度,不学习,止观是不能修的。念阿弥陀佛呢,也要学习,也是应该学习的;你最低限度要念《阿弥陀经》,要学习《阿弥陀经》,然后也要知道人生是苦,往生阿弥陀佛国,这件事是有意义的,也要有这样的知识,也要有这样的正见,然后才能念阿弥陀佛,念「阿弥陀佛」可能念得坚定一点;如果你没有这些知识,阿弥陀佛也是念不来的。总的来说,念阿弥陀佛的这个念佛法门是浅一点、容易一点;修止观这个法门是深一点、难一点,你说的对,我同意这个说法。

  

  但是修止观这件事,因为他得到的利益,就是现在这一生就可以有这么多的功德,也是值得努力学习的,也是值得的。

  

  问:修白骨观从何现起?

  

  答:从你的心现起的,从心里面现出来。心为什么能现起?就是你这样思惟了,它就会现起来。当然白骨观也要学一学才可以,不学也还不可以。这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也有、《瑜伽师地论》里也是有,在智者大师的《释禅波罗密》也有,可以从那里学习,然后你加以修行,就可以了。

  

  问:请问师父,学生张顺表有几个问题请教师父。第一个是说打坐的时候,心情浮动的时候该如何对治?而且在打坐的境所现的那个情境是否可得?第二个就是说,学佛的人对时间的观念,是应该怎样的正确的观念才对?第三个问题就是,我们学佛的人对生死的认知、态度,应该如何去认知?而且当自己在最后的那一段,要如何去自主,不会好像就迷乱了?

  

  答:你把那张纸给我了,好不好?打坐心浮动时,打坐的境现可得否?心若浮动,就失掉了所缘境了。失掉了所缘境,心里面当然就是也不能止、也不能观了,就变成了虚妄分别的境界了。所以,打坐的境就是……,就不是打坐了,就变成一般的虚妄分别的境界了。所以打坐的时候、你静坐的时候,你不要离开你的所缘境,你不离开所缘境的时候,不是止、就是观。观也要有所缘境,止也要有所缘境,你不离开所缘境的时候,这个时候是合适的,是相应的。

  

  问:学佛人时间观如何?

  

  答:学佛的人时间观,不能空过光阴,越早越好,不要等到一百岁才学习佛法,就是越早越好。而其中经论,这个律上也提到,你七十岁还要出家的话,如果你身体还健康呢,还勉强可以出家;如果身体已经有点问题,就不能出家了,这是律上有说这个话。在我们修止观这个方面来看呢,你越年轻越好,这个什么理由呢?年轻的时候,这个杂染轻,年纪越大,这个杂染越多;杂染越多,你想修行,它能障碍你,所以时间观念就是越年轻越好。出了家以后,你要爱惜光阴,这些杂乱的事情尽量地弃舍,一切大事,得圣道以后再说。凡夫的时候,你想行菩萨道,那是菩萨道吗?时间观念,应该要注意这件事。

  

  问:学佛人对生死应什么态度?面临时如何处理?

  

  答:对生死是苦,生死是苦。我们没得圣道的时候,生死是非常苦,我们没有辨法解脱;人家说一句话,我们心就动,若是有实际的行动,更不得了,这个苦痛来了,心里完全是忍不住的、受不了。但是若是得了圣道的人,他能够与第一义相应,他一剎那,他这一念心就从世俗谛到第一义谛了,所有境界在他等于零了,是有这个境界。你刚才说能离苦,什么叫做「离苦」?就是这个修行人得了圣道的时候,就是离苦了。表面上,他也是老病死,但是那个圣道的人,他没有苦。他若不入第一义谛、不入定,那个心还在世俗谛里活动的时候,也有点苦,但是比我们凡夫,不同。我们凡夫这个苦恼是很重的,执着心很强;圣人他不执着,他不入第一义谛,他的苦也比我们轻,并且他常常入定,常常入定的时候,很容易一剎那间就入定了,就是到了第一义谛了,世间上的事情等于零了,所以他没有苦!得了圣道,有这种作用;我们没有得圣道的人,就是说一句谎话,你就受不了,不要说是真实话。所以这个学佛人,对生死的态度应该要认识:得了圣道,这件事非常的宝贵,应该修学圣道。

  

  问:修止观应具备什么条件?

  

  答:第一个,你要有这个愿,要有这个愿:我希望得圣道,要有这个条件。然后要学习经论;学习经论呢,你要低头一点,肯向人请教。你感觉:你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?你不肯跟他学,那就有问题,你要低头一点,不耻下问,那就比较容易。就这样吧!就这样,好!我们结束了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