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什麼叫做「無我」?你不學習經論,你能明白這件事嗎?那要比念《阿彌陀經》難一點,比那個難一點。若是修天臺宗的一心叁觀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你要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,你才能夠修這個一心叁觀,不然你修不來,要明白、要通達第一義谛的,這就是要學習經論才能做到這件事,就是難一點,比念阿彌陀佛是難一點。雖然是難,但是你若能夠這樣做到,聞思修這樣子,按照這個次第這麼做的時候,有可能現在得無生法忍,就算是沒得無生法忍,你能接近得無生法忍,那就是能調伏煩惱了。能調伏煩惱也很好啊,我們出家人會莊嚴一點,而不會醜陋的,不會的,就不同。說你不修止觀,不能調伏煩惱;不能調伏煩惱,煩惱就要活動。煩惱若活動的時候,不是醜陋的嗎?還需要人家登報紙啊?不需要啊!我們自己應該知道這件事。
所以從各方面,從經論上的學習看,從念阿彌陀佛有相應、有不相應來看,從事實上來看,我們出家人的行爲,事實上來看,修止觀是對的,容易調伏煩惱,使令做住持的人容易一點,在佛學院的院長也容易一點,當老師的、當師父的,也容易一點,你若修止觀,你師父頭不疼。你不修止觀,不修止觀,煩惱來了,你不能調伏;不能調伏怎麼辦呢?只好發作,發作的時候,很好嗎?就是這樣子嘛,所以還是修止觀是對的。你修止觀的時候,你師父頭不疼,你將來收了徒弟,你頭也不疼,所這件事我認爲是對的,應該是對的。
問:師父提到女子男相,而且有轉相……男性,而相的變現是業力所導?
答:是的!也有的男人,不是來生,就是現在他就轉成女人了,也有這個事實的,這是業力啊!要改變業力,就要學《摩诃般若波蜜經》,就是要修止觀。
問:這是指女子變現男相不好?
答:不是的。女子變男相是好相;男人若變成女相,我看不是好相。
問:還是女子要學大丈夫,從內心做起。
答:是的。
問:面相實在不足爲道。
答:是的,是這個意思。
其實男相、女相都是虛妄,都不是真實。主要你內心裏面要通達第一義谛,能夠明靜而住,能做到這件事,來生決定是轉女成男,而不會再做做女人。
問:長老,阿彌陀佛!學生請問長老一個問題。就是剛剛長老有談到說,我們修止觀必需要有一些正知正見,而且對于教理必需要有些了解。那所以說,要修止觀……,因爲如果說,沒有對這個階位,還有止觀的理論不清的話,可能反而越修越糟糕。那如果說這樣的話,因爲能夠對教理深入,因爲現在我們教義,對于這個文字,有些像語體文,有些比較不了解,所以說你如果說要深入經藏,有很多的人沒有辨法去修學這個止觀。如果說這樣的話,那念佛應該算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方式,你對這種說法覺得怎麼樣?阿彌陀佛,謝謝!
答:是的。你的說法應該和我說的是一致的,就是修止觀需要學習經論。學習經論呢,要通達這個凡聖的位次,要通達修止觀的方法、凡聖的位次。這是要由學習中來,你要學習,才能夠達到這個程度,不學習,止觀是不能修的。念阿彌陀佛呢,也要學習,也是應該學習的;你最低限度要念《阿彌陀經》,要學習《阿彌陀經》,然後也要知道人生是苦,往生阿彌陀佛國,這件事是有意義的,也要有這樣的知識,也要有這樣的正見,然後才能念阿彌陀佛,念「阿彌陀佛」可能念得堅定一點;如果你沒有這些知識,阿彌陀佛也是念不來的。總的來說,念阿彌陀佛的這個念佛法門是淺一點、容易一點;修止觀這個法門是深一點、難一點,你說的對,我同意這個說法。
但是修止觀這件事,因爲他得到的利益,就是現在這一生就可以有這麼多的功德,也是值得努力學習的,也是值得的。
問:修白骨觀從何現起?
答:從你的心現起的,從心裏面現出來。心爲什麼能現起?就是你這樣思惟了,它就會現起來。當然白骨觀也要學一學才可以,不學也還不可以。這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也有、《瑜伽師地論》裏也是有,在智者大師的《釋禅波羅密》也有,可以從那裏學習,然後你加以修行,就可以了。
問:請問師父,學生張順表有幾個問題請教師父。第一個是說打坐的時候,心情浮動的時候該如何對治?而且在打坐的境所現的那個情境是否可得?第二個就是說,學佛的人對時間的觀念,是應該怎樣的正確的觀念才對?第叁個問題就是,我們學佛的人對生死的認知、態度,應該如何去認知?而且當自己在最後的那一段,要如何去自主,不會好像就迷亂了?
答:你把那張紙給我了,好不好?打坐心浮動時,打坐的境現可得否?心若浮動,就失掉了所緣境了。失掉了所緣境,心裏面當然就是也不能止、也不能觀了,就變成了虛妄分別的境界了。所以,打坐的境就是……,就不是打坐了,就變成一般的虛妄分別的境界了。所以打坐的時候、你靜坐的時候,你不要離開你的所緣境,你不離開所緣境的時候,不是止、就是觀。觀也要有所緣境,止也要有所緣境,你不離開所緣境的時候,這個時候是合適的,是相應的。
問:學佛人時間觀如何?
答:學佛的人時間觀,不能空過光陰,越早越好,不要等到一百歲才學習佛法,就是越早越好。而其中經論,這個律上也提到,你七十歲還要出家的話,如果你身體還健康呢,還勉強可以出家;如果身體已經有點問題,就不能出家了,這是律上有說這個話。在我們修止觀這個方面來看呢,你越年輕越好,這個什麼理由呢?年輕的時候,這個雜染輕,年紀越大,這個雜染越多;雜染越多,你想修行,它能障礙你,所以時間觀念就是越年輕越好。出了家以後,你要愛惜光陰,這些雜亂的事情盡量地棄舍,一切大事,得聖道以後再說。凡夫的時候,你想行菩薩道,那是菩薩道嗎?時間觀念,應該要注意這件事。
問:學佛人對生死應什麼態度?面臨時如何處理?
答:對生死是苦,生死是苦。我們沒得聖道的時候,生死是非常苦,我們沒有辨法解脫;人家說一句話,我們心就動,若是有實際的行動,更不得了,這個苦痛來了,心裏完全是忍不住的、受不了。但是若是得了聖道的人,他能夠與第一義相應,他一剎那,他這一念心就從世俗谛到第一義谛了,所有境界在他等于零了,是有這個境界。你剛才說能離苦,什麼叫做「離苦」?就是這個修行人得了聖道的時候,就是離苦了。表面上,他也是老病死,但是那個聖道的人,他沒有苦。他若不入第一義谛、不入定,那個心還在世俗谛裏活動的時候,也有點苦,但是比我們凡夫,不同。我們凡夫這個苦惱是很重的,執著心很強;聖人他不執著,他不入第一義谛,他的苦也比我們輕,並且他常常入定,常常入定的時候,很容易一剎那間就入定了,就是到了第一義谛了,世間上的事情等于零了,所以他沒有苦!得了聖道,有這種作用;我們沒有得聖道的人,就是說一句謊話,你就受不了,不要說是真實話。所以這個學佛人,對生死的態度應該要認識:得了聖道,這件事非常的寶貴,應該修學聖道。
問:修止觀應具備什麼條件?
答:第一個,你要有這個願,要有這個願:我希望得聖道,要有這個條件。然後要學習經論;學習經論呢,你要低頭一點,肯向人請教。你感覺:你這個人有什麼了不起?你不肯跟他學,那就有問題,你要低頭一點,不恥下問,那就比較容易。就這樣吧!就這樣,好!我們結束了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3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