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後退。你讀這個《中觀論》的道理,你把那個道理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這個道理通了,你思想就不同,思想和原來的想法完全不一樣。說我的煩惱很重,我不能調伏,這句話也不真實;你若明白這個道理,煩惱很容易就調伏了,不是難的,不是很困難,很容易的。就是你不肯做,就不行。我們要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看這個《大智度論》的解釋,當然你要讀《中觀論》,學一學也好,就容易明白這個道理。這個「般若波羅蜜」是個刀啊!一下子就斬斷了,把煩惱啊!不是難事啊!有些在家居士,我說:你可以出家,可以用功修行;不!不!我不可以!不可以!其實呢,很容易的,所有的煩惱很容易都斬斷了,不是難事。
「乃至正憶念者,功德未盡」,這個釋提桓因,釋提桓因,我們這個世界的叁十叁天主釋提桓因是得聖道的人,不是凡夫啊!小乘佛法說他得須陀洹果;那大乘佛法就是無生法忍。他是在《般若經》裏面,現在在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他和佛常問答,說這些事情,他是得聖道了。「得聖道」這句話有什麼了不起啊?了不起!我們人間的這個欲的境界,你能和天上人比嗎?但是他能放得下,他可以得聖道,他能放得下。若是人間的欲和天上比,人間的欲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?更應該容易放下!何況我們已經出了家呢?我們出家的人放棄了欲,那更應該容易做;但是就是不肯努力,就是這個地方有問題。
釋提桓因說:「世尊!佛說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者,功德未盡」,能夠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,功德無量!佛說得好像還沒有……,說得還不完全,只說了一少分,還應該多說啊!這是釋提桓因這麼問。
何以故?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則受叁世諸佛無上道。所以者何?欲得薩婆若,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;欲得般若波羅蜜,當從薩婆若中求。
「何以故?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則受叁世諸佛無上道」,這底下是第二科,第二科「釋有五種功德」,這釋提桓因解釋受持般若波羅蜜有這麼多功德。怎麼知道佛說的功德未盡呢?「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」,如果你能受持、讀誦乃至正憶念,就是修止觀的話,你若能肯這樣做。「則受叁世諸佛無上道」,這個「受」就是能得,能得佛的無上道,佛的無上菩提都能成就的!「無上道」,就是沒有能超過佛的境界的。「所以者何?」他的理由是什麼呢?什麼原因呢?「欲得薩婆若,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」,這釋提桓因說出這個理由來。「欲得薩婆若」,如果你感覺到人生是苦,想要得到聖道的安樂,想要得佛的大智慧,「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」,你應該在「般若波羅蜜」,從這裏去求,去學習、去修行,就可以得佛智慧的。這看出來,「薩婆若」是果,「般若波羅蜜」是因,由因而得果。「欲得般若波羅蜜,當從薩婆若中求」,那學習般若波羅蜜能得無上菩提,我們想要成就般若波羅蜜,那怎麼辦呢?「當從薩婆若中求」,你要從佛的智慧中求,就是佛講的這個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們要從這裏求,不是其他人說的「般若」,那不行;要佛的智慧所說的「般若」才可以。別人心裏有所得、有執著,那個不算數。
這是第一段。下面是第二段「明受持般若故諸善法現于世間」。
世尊!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十善道現于世間;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,現于世間。
「世尊!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十善道現于世間」,我們若能夠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的人,我們「十善道現于世間」,我們自然是叁業清淨,我們就不會去做這些染汙的事情,殺、盜、淫、妄言、绮語、惡口、兩舌的事情,我們不會做,心裏面的貪瞋癡也會停下來,這個十善道會顯現在世間。「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,現于世間」,我們若能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,不但十善道;十善道是屬于欲界的功德。這下面說四禅,這是色界;「四無色定」是無色界的定力,「四無量心」是通于色界、無色界的,就是慈悲喜舍。乃至佛的「十八不共法,現于世間」,你若學習般若波羅蜜,都可以得無上菩提,這些功德都能成就。
這是第二科,下面第叁科。
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世間便有剎利大姓、婆羅門大姓、居士大家,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諸天。
「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世間便有剎利大姓、婆羅門大姓、居士大家」,這是第叁科「明受持般若故有人天果報」;前面說善法,這是說果報。我們若能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,「世間便有剎利大姓」,就是貴族,就是國王大臣這些人。「婆羅門」,「婆羅門」,我們不必那麼執著,就是一切讀書人,就是這麼說好了。「居士大家」,這個「居士」,不是我們現在稱某某居士,不是這個意思;這個「居士」就是聚集財富的人,就是有廣大財富的人,叫「居士」,也稱之爲「大家」。
「四天王天」;前面的剎利、婆羅門、居士都是人間的這些人,「四天王天」,這以下是天上的人。「四天王天」是欲界,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他化天、他化自在天,這是欲界天。那麼色界就是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「乃至阿迦尼咤天」,翻到中國話就是色究竟天,就是色界最高的這一層天。
這個「四天王天」;欲界六天,沒得到色界定,但是空居天有多少的寂靜住。但是在欲界頂天,是應該得到未到地定;若是超過這個境界,色界天呢,那一定要有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才可以。
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便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摩诃薩。
「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便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」,前面是凡夫境界,這下面是說聖人。若是我們能夠學習般若波羅蜜,能夠修止觀,我們就可以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,就可以得聖道,就不是凡夫了。這個「辟支佛」就是翻個獨覺,出在無佛、無佛法的世界,這樣的人。就是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;你學習般若波羅蜜有出離心,也可以得須陀洹,乃至阿羅漢、辟支佛的。若發無上菩提心,那就是「菩薩摩诃薩」了,這是得聖道。下面第五科。
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諸佛出于世間。
你能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你可以得無上菩提的。這前面,釋提桓因又說出來這麼多的功德。這其中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,他就會有善心,能得世間的財富,世間的這些富樂的果報。下面說這個須陀洹乃至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摩诃薩乃至無上菩提,這是出世間的聖道。
出世間的聖道,我剛才說了,我們若肯努力是能得的,能成就的;但是要改變一下,要改變一下。改變什麼?我們現在流行的,我不說在家居士,就說我們出家人;這一天,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,可能是宋以後,宋元明清的時候,上早殿、晚殿就好了,沒有事了!出家人這就好了!應該改變這個主意,不要做這個事,不要做這個上早晚課;幹什麼呢?就是受持、讀誦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看《大智度論》,把這個緣起有、自性空的道理學習的……,成就了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就這樣做,因爲你全部的精神時間就放在這上面,不要去念斡資啰、也不要打水陸,不要做這些事情,你全部的精神在這兒上,是能得聖道的,你就能得聖道,若這樣做就可以的,你這樣做就可能能得聖道。你今天念斡資啰、放焰口,明天又去布施,做什麼大法會,你這個精神這樣子,那不行,不專一不可以。
你看那個《清淨道論》,看《清淨道論》也看出來,我們讀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看佛說的也看出來,和我們漢傳佛教今天的這個情形,不契合,不契合的。
打引磬了,那我就停下來。
現在是,我們規定由七點半到現在,我們學習這部經。九點到九點半,這半小時我們討論問題,你們若有問題,我們可以討論,可以討論。如果你怕我不能回答你的問題,你就不要問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