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后退。你读这个《中观论》的道理,你把那个道理,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这个道理通了,你思想就不同,思想和原来的想法完全不一样。说我的烦恼很重,我不能调伏,这句话也不真实;你若明白这个道理,烦恼很容易就调伏了,不是难的,不是很困难,很容易的。就是你不肯做,就不行。我们要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看这个《大智度论》的解释,当然你要读《中观论》,学一学也好,就容易明白这个道理。这个「般若波罗蜜」是个刀啊!一下子就斩断了,把烦恼啊!不是难事啊!有些在家居士,我说:你可以出家,可以用功修行;不!不!我不可以!不可以!其实呢,很容易的,所有的烦恼很容易都斩断了,不是难事。
「乃至正忆念者,功德未尽」,这个释提桓因,释提桓因,我们这个世界的三十三天主释提桓因是得圣道的人,不是凡夫啊!小乘佛法说他得须陀洹果;那大乘佛法就是无生法忍。他是在《般若经》里面,现在在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他和佛常问答,说这些事情,他是得圣道了。「得圣道」这句话有什么了不起啊?了不起!我们人间的这个欲的境界,你能和天上人比吗?但是他能放得下,他可以得圣道,他能放得下。若是人间的欲和天上比,人间的欲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?更应该容易放下!何况我们已经出了家呢?我们出家的人放弃了欲,那更应该容易做;但是就是不肯努力,就是这个地方有问题。
释提桓因说:「世尊!佛说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,功德未尽」,能够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,功德无量!佛说得好像还没有……,说得还不完全,只说了一少分,还应该多说啊!这是释提桓因这么问。
何以故?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,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。所以者何?欲得萨婆若,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;欲得般若波罗蜜,当从萨婆若中求。
「何以故?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,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」,这底下是第二科,第二科「释有五种功德」,这释提桓因解释受持般若波罗蜜有这么多功德。怎么知道佛说的功德未尽呢?「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」,如果你能受持、读诵乃至正忆念,就是修止观的话,你若能肯这样做。「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」,这个「受」就是能得,能得佛的无上道,佛的无上菩提都能成就的!「无上道」,就是没有能超过佛的境界的。「所以者何?」他的理由是什么呢?什么原因呢?「欲得萨婆若,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」,这释提桓因说出这个理由来。「欲得萨婆若」,如果你感觉到人生是苦,想要得到圣道的安乐,想要得佛的大智慧,「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」,你应该在「般若波罗蜜」,从这里去求,去学习、去修行,就可以得佛智慧的。这看出来,「萨婆若」是果,「般若波罗蜜」是因,由因而得果。「欲得般若波罗蜜,当从萨婆若中求」,那学习般若波罗蜜能得无上菩提,我们想要成就般若波罗蜜,那怎么办呢?「当从萨婆若中求」,你要从佛的智慧中求,就是佛讲的这个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们要从这里求,不是其他人说的「般若」,那不行;要佛的智慧所说的「般若」才可以。别人心里有所得、有执着,那个不算数。
这是第一段。下面是第二段「明受持般若故诸善法现于世间」。
世尊!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,十善道现于世间;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,现于世间。
「世尊!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,十善道现于世间」,我们若能够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人,我们「十善道现于世间」,我们自然是三业清净,我们就不会去做这些染污的事情,杀、盗、淫、妄言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的事情,我们不会做,心里面的贪瞋痴也会停下来,这个十善道会显现在世间。「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,现于世间」,我们若能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般若波罗蜜,不但十善道;十善道是属于欲界的功德。这下面说四禅,这是色界;「四无色定」是无色界的定力,「四无量心」是通于色界、无色界的,就是慈悲喜舍。乃至佛的「十八不共法,现于世间」,你若学习般若波罗蜜,都可以得无上菩提,这些功德都能成就。
这是第二科,下面第三科。
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,世间便有剎利大姓、婆罗门大姓、居士大家,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诸天。
「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,世间便有剎利大姓、婆罗门大姓、居士大家」,这是第三科「明受持般若故有人天果报」;前面说善法,这是说果报。我们若能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般若波罗蜜,「世间便有剎利大姓」,就是贵族,就是国王大臣这些人。「婆罗门」,「婆罗门」,我们不必那么执着,就是一切读书人,就是这么说好了。「居士大家」,这个「居士」,不是我们现在称某某居士,不是这个意思;这个「居士」就是聚集财富的人,就是有广大财富的人,叫「居士」,也称之为「大家」。
「四天王天」;前面的剎利、婆罗门、居士都是人间的这些人,「四天王天」,这以下是天上的人。「四天王天」是欲界,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他化天、他化自在天,这是欲界天。那么色界就是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「乃至阿迦尼咤天」,翻到中国话就是色究竟天,就是色界最高的这一层天。
这个「四天王天」;欲界六天,没得到色界定,但是空居天有多少的寂静住。但是在欲界顶天,是应该得到未到地定;若是超过这个境界,色界天呢,那一定要有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才可以。
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,便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摩诃萨。
「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,便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」,前面是凡夫境界,这下面是说圣人。若是我们能够学习般若波罗蜜,能够修止观,我们就可以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,就可以得圣道,就不是凡夫了。这个「辟支佛」就是翻个独觉,出在无佛、无佛法的世界,这样的人。就是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;你学习般若波罗蜜有出离心,也可以得须陀洹,乃至阿罗汉、辟支佛的。若发无上菩提心,那就是「菩萨摩诃萨」了,这是得圣道。下面第五科。
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,诸佛出于世间。
你能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,你可以得无上菩提的。这前面,释提桓因又说出来这么多的功德。这其中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,他就会有善心,能得世间的财富,世间的这些富乐的果报。下面说这个须陀洹乃至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摩诃萨乃至无上菩提,这是出世间的圣道。
出世间的圣道,我刚才说了,我们若肯努力是能得的,能成就的;但是要改变一下,要改变一下。改变什么?我们现在流行的,我不说在家居士,就说我们出家人;这一天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,可能是宋以后,宋元明清的时候,上早殿、晚殿就好了,没有事了!出家人这就好了!应该改变这个主意,不要做这个事,不要做这个上早晚课;干什么呢?就是受持、读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看《大智度论》,把这个缘起有、自性空的道理学习的……,成就了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就这样做,因为你全部的精神时间就放在这上面,不要去念斡资啰、也不要打水陆,不要做这些事情,你全部的精神在这儿上,是能得圣道的,你就能得圣道,若这样做就可以的,你这样做就可能能得圣道。你今天念斡资啰、放焰口,明天又去布施,做什么大法会,你这个精神这样子,那不行,不专一不可以。
你看那个《清净道论》,看《清净道论》也看出来,我们读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看佛说的也看出来,和我们汉传佛教今天的这个情形,不契合,不契合的。
打引磬了,那我就停下来。
现在是,我们规定由七点半到现在,我们学习这部经。九点到九点半,这半小时我们讨论问题,你们若有问题,我们可以讨论,可以讨论。如果你怕我不能回答你的问题,你就不要问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