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事是因缘有的;如果不假因缘就有这件事,这叫「自性有」。没有人造房子,没有因缘造房子,这个房子就出来一个房子,这叫「自性有」;这个房子的自性就是有,它本性就是有,叫「自性有」。但事实不是这样子嘛!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,没有这件事!就是它的自性是空的,是没有自性的。「自性空」也叫做「无自性」,就是没有自己的体性;一定要靠因缘,这件事才出现的。「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,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」,所以叫做「空」。
这个「色相」,这个「色相」是有,「色相」是因缘和合而现的,是有;但是没有自性,它不是自己就有了,它是自性空的。你用这个道理来观察这个人,这个人是自性空,就是没有这个人;自性空中没有这个人。明明白白地、很清楚地,这个人在这里,但是观察他的自性是没有的,就没有这个人。可是这因缘有的这个人还是有,还在那里。就是也是空、也是有;空、有是同时的。但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,不妨有个次第;先有而后空;先观察是因缘有,然后再观察没有因缘这件事就没有,那就是「自性空」,有前后的差别。前后的差别的时候,然后可以观察同时地,在因缘有的同时,他就是自性空,这空和有是同时。不同时的时候我们容易观察,先观察因缘有,因缘具足了,这件事就出现了;观察它没有因缘的时候这件事没有,就犹如虚空,无有少法可得,就像虚空似的,所以我们也应该容易观察上来。但是观察是同时的,可能会有点困难;但是你常常这样思惟,也就不难,也会出现这件事。所以「色、色相空」。
「佛言:色、色相空。何以故?」什么理由这么说呢?「檀波罗蜜、色不二不别」,这个「檀波罗蜜」,你用这个,或者是一杯水,或者是一碗油,或者少少的钱也好,或者其他的于人有益的一些事情,能够布施给对方,能解决他的困难,能对他有帮助;如果你有阴谋来伤害别人,用好心的面貌、用布施的手段来伤害那个人,那不是布施。所以这个布施,动机还有问题的。这个「檀波罗蜜」也是因缘生法,这个「色」就是这个人的身相,也是因缘生法,在因缘生法是无差别的,都是因缘生法。而不是说:它不是因缘有的,它是自性有的,那就有差别了。现在是「不二不别」,就是它们不是有两件事,是无差别的;都是因缘生法,也都是自性空的。
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就是佛的无上正等正觉,也是因缘生法,也是自性空,也是这样子。檀波罗蜜,佛的无上菩提和檀波罗蜜也是无差别的,也是因缘生法,也是自性空。「五波罗蜜亦如是」,前面是说檀波罗蜜,这里面其他的戒波罗蜜,乃至般若波罗蜜「亦如是」,也都是因缘生法,也都是自性空的。
「以是故,阿难!但称誉般若波罗蜜」,你能这样观察它是无二相,是无差别的,是自性空的,这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作用,它能够使令一切法,有差别的法变成无二相,这是智慧的境界,所以「但称誉般若波罗蜜」。「于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,为尊导」,由般若波罗蜜的力量,就转变了这一切法都到第一义谛那里去了,可以得无上菩提,而不会去得世间上的果报。你同样的做这一件事,由于你的回向不同,将来的果报就不一样,就是不一样的。
阿难!譬如大地,以种散中,得因缘和合便生,是诸种子依地而生。
这底下嘛……前面是直接在法上开示我们,这下面说个譬喻。譬如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大地,「以种散中」,这个种子,这是麦的种子,或者是谷的种子,或者包米、高粱、各式各样的种子散在大地里面。「得因缘和合便生」,「得因缘和合」,就是或者要有雨、要有水、或者要有肥料、还要人工的打理这些事情,因缘和合的时候,那个种子就生芽了,就是根、茎……就生果了,这些「便生」。「是诸种子依地而生」,这些种子,有各式各样的种子,都是要依赖这个大地的力量,它才能生芽的。
这是譬喻,下面合法。
如是,阿难!五波罗蜜依般若波罗蜜得生,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,亦依般若波罗蜜得生。
这五波罗蜜,也要靠般若波罗蜜,它才能成为特别殊胜的境界。你这样子,檀波罗蜜也回向萨婆若,乃至智慧也回向萨婆若,那它就成为殊胜的境界了,就不是世间上一般的境界。「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」,我们在修学圣道、修学四念处,修学四念处也可能他的目的是得阿罗汉,并不想得无上菩提,这是小乘佛法了。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,乃至六波罗蜜,乃至一切种智,「亦依般若波罗蜜得生」,也要靠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观察,才能到第一义谛,才得无上菩提的。所以般若波罗蜜非常的重要。我们若常常地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们现在学习这个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其中的一品;学习这部经,看《大智度论》,慢慢地、慢慢地,我们对于这个实相的般若的智慧逐渐逐渐就增长,会强大起来。这下面是结束。
以是故,阿难!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。
结束这一段文了。
尔时,释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,功德未尽。
这是第二科「重明二世功德」,分四科。第一科是「天主明受持般若功德」,分二科。第一科「总标」。
这个时候释提桓因;「释提桓因」,我们俗话来说就是玉皇大帝,就是三十三天主,他「白佛言:世尊!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「善男子善女人」这个「善」字,就是这个男子、女人受过三归五戒,就可以名之为「善」了。如果这个人不肯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,他不接受不杀生、不偷盗这个戒法,这个人能称之为「善」吗?我看是不能。所以说他是「善」,应该最低限度要有这个成就,受了三归五戒的。
「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」,这个「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……」这个「乃至」是中间还有事情,就是还有个读诵;受持、读诵乃至正忆念。这个「受持」看《大智度论》的解释就是「温习」的意思;你读这部经,常读而能够诵,但是要不断地温习,你若停在那里,那就忘掉了,所以叫做「受持」,这是第一个解释。第二个解释呢,「读诵」是指约文说的,约那部经的文句说的,约那部经的文句来读这个文、来诵这个文。「受持」是指文里边的义,就是读诵其文、受持其义,它们有这样的差别。
「乃至正忆念」,这个「正忆念」是什么呢?「正忆念」就是念那个文里面的义,把那个文义显现在心里面,那就是思惟观察了,你心里面还要思惟观察,这个意思就是包括两个意思,一个是你受持读诵以后,你要专精思惟,因为我们对于经里面的文义,学习了一遍,还不是太明白,你要专精思惟,你要在寂静处思惟这个道理,这样子,你对于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,这个缘起是自性空的道理才能深刻,才能深刻;那叫做「思慧」。这个「修慧」呢,就是开始修止观了;这个修止观如果没有专精思惟的思慧,只有受持读诵,止观修不来,我们自己也有这个感觉。譬如说我看过《金刚经》的注解,这个道理我还能讲,但是你没专精思惟,修止观观不来。
譬如说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」,这句话我会讲;但是你若坐在那里修止观,就观不来。原因是什么呢?为什么观不来呢?就是专精思惟这个功夫你没做,你做不来;这件事你能专精思惟呢,修止观就修得来了。这个止也容易修、观也容易修,但是问题就是,这个思慧你没做到,不行。另外一个问题,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:就是修止的时候有妄想,就是心里不能寂静住。我们从修止观的书上看,你若持戒清净,这个止就修得来了。你对于戒马马虎虎的,那止就修不来,止就修不来。所以你若想要有成就,佛说的话你要注意,你不能说:算了,我不要管那个事儿,那不行!你差一点,差一点,你就是有困难。所以这个是修慧。
这个「正忆念」包括思慧、也包括修慧,就是能够修止又修观,就是在禅定里面修止修成功了就是定。修定,应该到未到地定以上,欲界定不行,要到未到地定以上;特别利根的人,这个思慧特别强的人,观一切法空、无我、无我所的智慧特别有力量呢,欲界定也可以得无生法忍,但是这是少数人。最低限度,你要超过欲界定,得到未到地定;若能进一步得初禅呢,就容易。你观一切法空、无我、无我所,很容易得无生法忍,就得圣道了,就是这件事。
我现在有个感觉,我现在说个公平话,说个公平话,你们不要误会我。什么呢?我感觉比丘尼,我们的佛学院里面,比丘尼修止观的成绩超过比丘;这句话好听不好听?超过比丘。为什么会这样子?为什么会这样?我们这个男子汉就是不如,事实就是这样嘛。但是我在想:男人也不会输给女人的,也是应该有成就的,就是懈怠、不肯努力。有一点儿不如意;我告假!我要走!那谁能勉强你呢?你走就走了,就是这样子。要忍耐一点嘛!什么地方能够百分之百令你如意?你自己去办个道场,能百分之百如意吗?我看也不能;那你何必在别人的地方要求那么多呢?就是要忍耐一点啊!
「乃至正忆念」,我说这个闻思修三慧;我们今天的佛教,我们汉文佛教,小乘佛教我们不要说。我们汉文佛教,我看应该有人能得圣道,不是不能,能得圣道的。为什么没有得呢?没有人提倡这件事,大家都提倡念阿弥陀佛,就是提倡这件事。我不提倡学习「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」,不提倡这件事;不提倡这件事,因缘不具足;因缘不具足,是不可能得圣道的,就不能。如果你自己,你按照闻思修这个次第去努力,不需要别人讲,你自己就知道「我能得圣道」!你自己会有这个信心!不要别人说!你读一读这个……当然我说这个话,也就是使令我们会向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