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2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事是因緣有的;如果不假因緣就有這件事,這叫「自性有」。沒有人造房子,沒有因緣造房子,這個房子就出來一個房子,這叫「自性有」;這個房子的自性就是有,它本性就是有,叫「自性有」。但事實不是這樣子嘛!沒有因緣的時候沒有,沒有這件事!就是它的自性是空的,是沒有自性的。「自性空」也叫做「無自性」,就是沒有自己的體性;一定要靠因緣,這件事才出現的。「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,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」,所以叫做「空」。

  

  這個「色相」,這個「色相」是有,「色相」是因緣和合而現的,是有;但是沒有自性,它不是自己就有了,它是自性空的。你用這個道理來觀察這個人,這個人是自性空,就是沒有這個人;自性空中沒有這個人。明明白白地、很清楚地,這個人在這裏,但是觀察他的自性是沒有的,就沒有這個人。可是這因緣有的這個人還是有,還在那裏。就是也是空、也是有;空、有是同時的。但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,不妨有個次第;先有而後空;先觀察是因緣有,然後再觀察沒有因緣這件事就沒有,那就是「自性空」,有前後的差別。前後的差別的時候,然後可以觀察同時地,在因緣有的同時,他就是自性空,這空和有是同時。不同時的時候我們容易觀察,先觀察因緣有,因緣具足了,這件事就出現了;觀察它沒有因緣的時候這件事沒有,就猶如虛空,無有少法可得,就像虛空似的,所以我們也應該容易觀察上來。但是觀察是同時的,可能會有點困難;但是你常常這樣思惟,也就不難,也會出現這件事。所以「色、色相空」。

  

  「佛言:色、色相空。何以故?」什麼理由這麼說呢?「檀波羅蜜、色不二不別」,這個「檀波羅蜜」,你用這個,或者是一杯水,或者是一碗油,或者少少的錢也好,或者其他的于人有益的一些事情,能夠布施給對方,能解決他的困難,能對他有幫助;如果你有陰謀來傷害別人,用好心的面貌、用布施的手段來傷害那個人,那不是布施。所以這個布施,動機還有問題的。這個「檀波羅蜜」也是因緣生法,這個「色」就是這個人的身相,也是因緣生法,在因緣生法是無差別的,都是因緣生法。而不是說:它不是因緣有的,它是自性有的,那就有差別了。現在是「不二不別」,就是它們不是有兩件事,是無差別的;都是因緣生法,也都是自性空的。

  

  「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就是佛的無上正等正覺,也是因緣生法,也是自性空,也是這樣子。檀波羅蜜,佛的無上菩提和檀波羅蜜也是無差別的,也是因緣生法,也是自性空。「五波羅蜜亦如是」,前面是說檀波羅蜜,這裏面其他的戒波羅蜜,乃至般若波羅蜜「亦如是」,也都是因緣生法,也都是自性空的。

  

  「以是故,阿難!但稱譽般若波羅蜜」,你能這樣觀察它是無二相,是無差別的,是自性空的,這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的作用,它能夠使令一切法,有差別的法變成無二相,這是智慧的境界,所以「但稱譽般若波羅蜜」。「于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,爲尊導」,由般若波羅蜜的力量,就轉變了這一切法都到第一義谛那裏去了,可以得無上菩提,而不會去得世間上的果報。你同樣的做這一件事,由于你的回向不同,將來的果報就不一樣,就是不一樣的。

  

  阿難!譬如大地,以種散中,得因緣和合便生,是諸種子依地而生。

  

  這底下嘛……前面是直接在法上開示我們,這下面說個譬喻。譬如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大地,「以種散中」,這個種子,這是麥的種子,或者是谷的種子,或者包米、高粱、各式各樣的種子散在大地裏面。「得因緣和合便生」,「得因緣和合」,就是或者要有雨、要有水、或者要有肥料、還要人工的打理這些事情,因緣和合的時候,那個種子就生芽了,就是根、莖……就生果了,這些「便生」。「是諸種子依地而生」,這些種子,有各式各樣的種子,都是要依賴這個大地的力量,它才能生芽的。

  

  這是譬喻,下面合法。

  

  如是,阿難!五波羅蜜依般若波羅蜜得生,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,亦依般若波羅蜜得生。

  

  這五波羅蜜,也要靠般若波羅蜜,它才能成爲特別殊勝的境界。你這樣子,檀波羅蜜也回向薩婆若,乃至智慧也回向薩婆若,那它就成爲殊勝的境界了,就不是世間上一般的境界。「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」,我們在修學聖道、修學四念處,修學四念處也可能他的目的是得阿羅漢,並不想得無上菩提,這是小乘佛法了。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,乃至六波羅蜜,乃至一切種智,「亦依般若波羅蜜得生」,也要靠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的觀察,才能到第一義谛,才得無上菩提的。所以般若波羅蜜非常的重要。我們若常常地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們現在學習這個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其中的一品;學習這部經,看《大智度論》,慢慢地、慢慢地,我們對于這個實相的般若的智慧逐漸逐漸就增長,會強大起來。這下面是結束。

  

  以是故,阿難!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。

  

  結束這一段文了。

  

  爾時,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者,功德未盡。

  

  這是第二科「重明二世功德」,分四科。第一科是「天主明受持般若功德」,分二科。第一科「總標」。

  

  這個時候釋提桓因;「釋提桓因」,我們俗話來說就是玉皇大帝,就是叁十叁天主,他「白佛言:世尊!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「善男子善女人」這個「善」字,就是這個男子、女人受過叁歸五戒,就可以名之爲「善」了。如果這個人不肯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,他不接受不殺生、不偷盜這個戒法,這個人能稱之爲「善」嗎?我看是不能。所以說他是「善」,應該最低限度要有這個成就,受了叁歸五戒的。

  

  「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者」,這個「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……」這個「乃至」是中間還有事情,就是還有個讀誦;受持、讀誦乃至正憶念。這個「受持」看《大智度論》的解釋就是「溫習」的意思;你讀這部經,常讀而能夠誦,但是要不斷地溫習,你若停在那裏,那就忘掉了,所以叫做「受持」,這是第一個解釋。第二個解釋呢,「讀誦」是指約文說的,約那部經的文句說的,約那部經的文句來讀這個文、來誦這個文。「受持」是指文裏邊的義,就是讀誦其文、受持其義,它們有這樣的差別。

  

  「乃至正憶念」,這個「正憶念」是什麼呢?「正憶念」就是念那個文裏面的義,把那個文義顯現在心裏面,那就是思惟觀察了,你心裏面還要思惟觀察,這個意思就是包括兩個意思,一個是你受持讀誦以後,你要專精思惟,因爲我們對于經裏面的文義,學習了一遍,還不是太明白,你要專精思惟,你要在寂靜處思惟這個道理,這樣子,你對于這個諸法實相的道理,這個緣起是自性空的道理才能深刻,才能深刻;那叫做「思慧」。這個「修慧」呢,就是開始修止觀了;這個修止觀如果沒有專精思惟的思慧,只有受持讀誦,止觀修不來,我們自己也有這個感覺。譬如說我看過《金剛經》的注解,這個道理我還能講,但是你沒專精思惟,修止觀觀不來。

  

  譬如說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」,這句話我會講;但是你若坐在那裏修止觀,就觀不來。原因是什麼呢?爲什麼觀不來呢?就是專精思惟這個功夫你沒做,你做不來;這件事你能專精思惟呢,修止觀就修得來了。這個止也容易修、觀也容易修,但是問題就是,這個思慧你沒做到,不行。另外一個問題,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:就是修止的時候有妄想,就是心裏不能寂靜住。我們從修止觀的書上看,你若持戒清淨,這個止就修得來了。你對于戒馬馬虎虎的,那止就修不來,止就修不來。所以你若想要有成就,佛說的話你要注意,你不能說:算了,我不要管那個事兒,那不行!你差一點,差一點,你就是有困難。所以這個是修慧。

  

  這個「正憶念」包括思慧、也包括修慧,就是能夠修止又修觀,就是在禅定裏面修止修成功了就是定。修定,應該到未到地定以上,欲界定不行,要到未到地定以上;特別利根的人,這個思慧特別強的人,觀一切法空、無我、無我所的智慧特別有力量呢,欲界定也可以得無生法忍,但是這是少數人。最低限度,你要超過欲界定,得到未到地定;若能進一步得初禅呢,就容易。你觀一切法空、無我、無我所,很容易得無生法忍,就得聖道了,就是這件事。

  

  我現在有個感覺,我現在說個公平話,說個公平話,你們不要誤會我。什麼呢?我感覺比丘尼,我們的佛學院裏面,比丘尼修止觀的成績超過比丘;這句話好聽不好聽?超過比丘。爲什麼會這樣子?爲什麼會這樣?我們這個男子漢就是不如,事實就是這樣嘛。但是我在想:男人也不會輸給女人的,也是應該有成就的,就是懈怠、不肯努力。有一點兒不如意;我告假!我要走!那誰能勉強你呢?你走就走了,就是這樣子。要忍耐一點嘛!什麼地方能夠百分之百令你如意?你自己去辦個道場,能百分之百如意嗎?我看也不能;那你何必在別人的地方要求那麼多呢?就是要忍耐一點啊!

  

  「乃至正憶念」,我說這個聞思修叁慧;我們今天的佛教,我們漢文佛教,小乘佛教我們不要說。我們漢文佛教,我看應該有人能得聖道,不是不能,能得聖道的。爲什麼沒有得呢?沒有人提倡這件事,大家都提倡念阿彌陀佛,就是提倡這件事。我不提倡學習「般若波羅蜜,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」,不提倡這件事;不提倡這件事,因緣不具足;因緣不具足,是不可能得聖道的,就不能。如果你自己,你按照聞思修這個次第去努力,不需要別人講,你自己就知道「我能得聖道」!你自己會有這個信心!不要別人說!你讀一讀這個……當然我說這個話,也就是使令我們會向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