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

  阿难白佛言:世尊!云何布施回向萨婆若,作檀波罗蜜,乃至作般若波罗蜜?佛告阿难:以无二法布施,回向萨婆若,是名檀波罗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萨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罗蜜。乃至以无二法智慧,回向萨婆若,是名般若波罗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萨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阿难白佛言:世尊!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罗蜜;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罗蜜?佛告阿难:以色不二法故,受想行识不二法故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。世尊!云何色不二法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?佛言:色、色相空。何以故?檀波罗蜜、色,不二不别;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、檀波罗蜜,不二不别;五波罗蜜亦如是。以是故,阿难!但称誉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,为尊导。

  

  「阿难白佛言:世尊!云何布施回向萨婆若,作檀波罗蜜,乃至作般若波罗蜜?」阿难尊又继续问这个问题,你要解释一下,再详细解释令我们明白。

  

  「佛告阿难:以无二法布施,回向萨婆若,是名檀波罗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萨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罗蜜。」无二法,「二」这个字怎么讲呢?就是差别的意思;「无二」就是无差别境界。我布施的时候,有个能布施者,有个所接受布施的人;接受布施的,他有种种的原因,你肯去布施去,你也有种种的原因,这都叫做差别。现在是无差别相,这样的布施,这就是「回向萨婆若」。怎么叫做「回向萨婆若」?就是无二相,这就是回向萨婆若,这叫做「檀波罗蜜」。

  

  「以不生不可得故」;为什么叫做「无二相」呢?「以不生不可得故」,「生」这个字怎么讲呢?「生」,是由无而有叫生,原来是什么也没有,忽然间现前了,有因缘这件事现前了,就叫做「生」。这个布施这件事,能布施、所布施、接受布施的这些都是因缘生法,都是生相,都有生相。但是你能有般若的智慧的时候,观察它们都是没有生相,不生;它们是没有生灭的差别相的。「不可得故」,明明是有这件事嘛,怎么能说是没有这件事?「不生」就是没有这件事,「不可得故」,因为那些相,你用智慧去观察的时候,不感觉有这些事情,所以,「以不生不可得故」。你用这样的智慧的时候呢,去布施的时候,那就是回向萨婆若布施,就是回向了,就是可以得圣道,可以得无上菩提,你这个布施会有这个作用。

  

  若是我们没有这个意思,我没有心得圣道,我也没有心得无上菩提,我也做布施,将来得什么果报?就是世间的果报。世间的果报,就是世间上的荣华富贵,因为你就欢喜求这个,所以就得世间上的财富,就是这样子。得世间财富也不错了,你没有白做这件事,将来得这样的果报,也会令你会满意一点。

  

  其中有一样事我特别提出来;我们一般人,我们一般人都有老病死,这个身体不健康,容易有病;就是社会上有些人财富很多,他也有病,他也要看医生,也有这个问题。其中有一个例外,是转轮圣王,这个金轮王没有病,不老、不病,他这一生没有病,和天人一样。天上的人不老、不病,这人间的金轮王也没有这回事,就是他做的功德多;他也是布施波罗蜜,有布施、有持戒、有忍辱这些事情,他做的功德比我们一般人做得殊胜,但是他也不回向萨婆若的,所以就是得人间的果报,或者是生天。生天的时候,虽然也是有漏的果报,但是比我们一般人强得多,就是不老、不病;天上的人不老、不病。我们人间的人,说那个人做了很多功德,但是你有老、有病;不但是死,前面还有老、病的问题!你没有办法避免的,不要说我们一般人,就是医生他也是会老、病。这人就是这么苦恼,的确若是常读佛经的话,会提醒我们,我们的确是不满意,这个人间的境界我们不满意,我们不欢喜这件事;最低限度应该生天嘛!就是不老、不病好一点嘛!但是还有死啊!你这不老、不病令你如意,但是死就破坏了,死了以后还是在这里流转生死,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若是到阿弥陀佛国去就没有这个问题,就不老、不病,也可以说不死。了当然到阿弥陀佛国也不是说一下子就是圣人,但是终究一定会得圣道的。得了圣道以后,事情还没做完,终究是不堕落三恶道了,那么他就是只有进步,而没有退转的这件事,所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对的,是对的。这一段文就是讲到这里。

  

  「是名檀波罗蜜。乃至以无二法智慧,回向萨婆若,是名般若波罗蜜」,就是中间那几样就简略了。「以无二法智慧」,我们学习智慧的时候,也要「以无二法」,就是平等无差别相,来回向萨婆若,「是名般若波罗蜜」。

  

  我们,或者说不要只是出家人;就是在家居士、出家人一样;我们都是佛教徒,的确是要回向,这是在家人所没有的事情;世间善法,他们没有这个回向的事。就是我们佛教徒学习了佛法,有这件事「回向」;做了什么功德,你就是拿一杯水供奉佛,你恭恭敬敬地供奉佛,然后也回向无上菩提,这件事还是很重要的,它就是和一般的情形不同。这个世间上的人,不是佛教徒,他也可能有点良心会做善事,他也不知道回向;不回向,将来他还是会得世间上的福报,因为他欢喜世间的福报,所以也等于是回向了。他看见国王有大的权势,他羡慕这件事,这心一动那就是回向了,你的功德就是回向了。

  

  「以无二法智慧,回向萨婆若,是名般若波罗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萨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」

  

  「阿难白佛言:世尊!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罗蜜?」这阿难尊者非常慈悲,知道我们还是不明白这件事,还继续问,继续问。「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罗蜜?」这阿难尊者继续提出这个问题。

  

  下面「佛告阿难」,佛又解释这个问题。「以色不二法故,受想行识不二法故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。」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不二,为什么说到这里干什么呢?说到布施的时候,怎么说到色受想行识干什么?就是能布施的人,他也是色受想行识,接受你布施的也是色受想行识,都是具足这五法,名之为众生的。现在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,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「以色不二法故」,色是无差别相的。「受想行识」,这个「受」,我们也是有受,就是苦受、或者是乐受、不苦不乐受。这个「想」,我们的妄想是太多了。这个「行」就是……;这个「想」是一回事,「行」是有意志的行动,那时候叫做「行」。就是我们还没有一定的意愿,但是可以东想西想;但是有一定的意愿的时候,这时候就名之为「行」了,就是它有力量去得果报了,和这个「想」有点儿不同。「识」就是我们的眼识乃至意识。「不二法故」,这个受想行识也是差别相的,但是现在观察它是无差别的。

  

  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」,佛的无上正等正觉,他是超越了一切世间法,一切世、出世间的法,是特别殊胜的;他这个差别相也是平等相,和一切法无差别的。

  

  「世尊!云何色不二法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?」阿难尊者还要继续问,怎么叫做「色不二法」?色是平等无差别的?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也是平等无差别的?

  

  「佛言:色、色相空。何以故?檀波罗蜜、色不二不别;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、檀波罗蜜,不二不别」,「色、色相空」,就是因缘和合所成就的「色」,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,地水火风这个物质,是因缘和合而成就的色,这个事情我们若仔细去思惟,也就是这里面有问题。这个人的身相是这样的,也是色,但是和别人不同;这个人的色是这样的,为什么这个人是男人?为什么这个人是女人?都是色,但是有事情;就是业力,你不能够否认有业力,业力使令这个色变成个男人,使令这个色变成女人。

  

  其中有一件事我以前是说过;譬如说这个人是个女人,但是死了以后,他第二生要变成男人的时候,就是「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」,那个识,譬如人在生存的时候,她这一生完全是女人,她这个心就是时时有女人的想法,她不会有男人的想法。但是死了以后呢,要做男人的时候,这个「行缘识」,他这个业力来控制他的识,就变成男人了,他不是女人,他是男人的想法。前一生是女人,这个第二生变成男人了,他有男人的想法,为什么忽然间变了呢?就这个「行缘识」,这个业力控制他,使令他转变了,所以业力是很厉害的啊!

  

  所以我们佛教徒要改变自己的业力,要做这件事,你要做这个工作的。要怎么改变呢?要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学习这部经,你的思想就改变了。改变、不是一下子改变的,要逐渐地、逐渐地改变。要改变什么?改成佛的思想,不是凡夫的思想,改变成圣人的思想。这个小乘佛法,我们中国是大乘佛法,但是不可以轻视小乘佛法;小乘佛法能得圣道,好过你修这个散乱的世间的善法。世间善法,你可以几百亿的做功德,你还是个有漏的境界,不能得圣道。但是小乘佛法,他就是用一杯水供佛,用少少的钱做一点功德,他回向阿罗汉,想要得涅槃,就会有这个力量;他修四念处,如果诚心的话,那就能得圣道,就不流转生死了,就是思想改变了的关系。所以这个地方,这一段文实在是告诉我们要修学圣道,不要继续以前的那个旧习惯,做这有漏的、有为的功德,不应该这样子。

  

  「色、色相空」,这个色;为什么我们成就这样的色?那个人成就那样的色呢?就是因缘,就是业力成就的。而这个「色相」是空无自性的,是无自性的。我们刚才讲这个「摩诃般若」,讲「般若」的时候,讲到这个问题。这个「空」,什么叫做「空」呢?就是没有自性叫做「空」。初开始学习这个道理的时候,感觉这个「自性空」好像很难解;但你常思惟这个道理呢,「自性空」也没有什么难,就是思惟这件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