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2

  阿難白佛言:世尊!雲何布施回向薩婆若,作檀波羅蜜,乃至作般若波羅蜜?佛告阿難:以無二法布施,回向薩婆若,是名檀波羅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薩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羅蜜。乃至以無二法智慧,回向薩婆若,是名般若波羅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薩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阿難白佛言:世尊!雲何以不二法回向薩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羅蜜;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薩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羅蜜?佛告阿難:以色不二法故,受想行識不二法故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二法故。世尊!雲何色不二法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二法?佛言:色、色相空。何以故?檀波羅蜜、色,不二不別;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、檀波羅蜜,不二不別;五波羅蜜亦如是。以是故,阿難!但稱譽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,爲尊導。

  

  「阿難白佛言:世尊!雲何布施回向薩婆若,作檀波羅蜜,乃至作般若波羅蜜?」阿難尊又繼續問這個問題,你要解釋一下,再詳細解釋令我們明白。

  

  「佛告阿難:以無二法布施,回向薩婆若,是名檀波羅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薩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羅蜜。」無二法,「二」這個字怎麼講呢?就是差別的意思;「無二」就是無差別境界。我布施的時候,有個能布施者,有個所接受布施的人;接受布施的,他有種種的原因,你肯去布施去,你也有種種的原因,這都叫做差別。現在是無差別相,這樣的布施,這就是「回向薩婆若」。怎麼叫做「回向薩婆若」?就是無二相,這就是回向薩婆若,這叫做「檀波羅蜜」。

  

  「以不生不可得故」;爲什麼叫做「無二相」呢?「以不生不可得故」,「生」這個字怎麼講呢?「生」,是由無而有叫生,原來是什麼也沒有,忽然間現前了,有因緣這件事現前了,就叫做「生」。這個布施這件事,能布施、所布施、接受布施的這些都是因緣生法,都是生相,都有生相。但是你能有般若的智慧的時候,觀察它們都是沒有生相,不生;它們是沒有生滅的差別相的。「不可得故」,明明是有這件事嘛,怎麼能說是沒有這件事?「不生」就是沒有這件事,「不可得故」,因爲那些相,你用智慧去觀察的時候,不感覺有這些事情,所以,「以不生不可得故」。你用這樣的智慧的時候呢,去布施的時候,那就是回向薩婆若布施,就是回向了,就是可以得聖道,可以得無上菩提,你這個布施會有這個作用。

  

  若是我們沒有這個意思,我沒有心得聖道,我也沒有心得無上菩提,我也做布施,將來得什麼果報?就是世間的果報。世間的果報,就是世間上的榮華富貴,因爲你就歡喜求這個,所以就得世間上的財富,就是這樣子。得世間財富也不錯了,你沒有白做這件事,將來得這樣的果報,也會令你會滿意一點。

  

  其中有一樣事我特別提出來;我們一般人,我們一般人都有老病死,這個身體不健康,容易有病;就是社會上有些人財富很多,他也有病,他也要看醫生,也有這個問題。其中有一個例外,是轉輪聖王,這個金輪王沒有病,不老、不病,他這一生沒有病,和天人一樣。天上的人不老、不病,這人間的金輪王也沒有這回事,就是他做的功德多;他也是布施波羅蜜,有布施、有持戒、有忍辱這些事情,他做的功德比我們一般人做得殊勝,但是他也不回向薩婆若的,所以就是得人間的果報,或者是生天。生天的時候,雖然也是有漏的果報,但是比我們一般人強得多,就是不老、不病;天上的人不老、不病。我們人間的人,說那個人做了很多功德,但是你有老、有病;不但是死,前面還有老、病的問題!你沒有辦法避免的,不要說我們一般人,就是醫生他也是會老、病。這人就是這麼苦惱,的確若是常讀佛經的話,會提醒我們,我們的確是不滿意,這個人間的境界我們不滿意,我們不歡喜這件事;最低限度應該生天嘛!就是不老、不病好一點嘛!但是還有死啊!你這不老、不病令你如意,但是死就破壞了,死了以後還是在這裏流轉生死,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若是到阿彌陀佛國去就沒有這個問題,就不老、不病,也可以說不死。了當然到阿彌陀佛國也不是說一下子就是聖人,但是終究一定會得聖道的。得了聖道以後,事情還沒做完,終究是不墮落叁惡道了,那麼他就是只有進步,而沒有退轉的這件事,所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是對的,是對的。這一段文就是講到這裏。

  

  「是名檀波羅蜜。乃至以無二法智慧,回向薩婆若,是名般若波羅蜜」,就是中間那幾樣就簡略了。「以無二法智慧」,我們學習智慧的時候,也要「以無二法」,就是平等無差別相,來回向薩婆若,「是名般若波羅蜜」。

  

  我們,或者說不要只是出家人;就是在家居士、出家人一樣;我們都是佛教徒,的確是要回向,這是在家人所沒有的事情;世間善法,他們沒有這個回向的事。就是我們佛教徒學習了佛法,有這件事「回向」;做了什麼功德,你就是拿一杯水供奉佛,你恭恭敬敬地供奉佛,然後也回向無上菩提,這件事還是很重要的,它就是和一般的情形不同。這個世間上的人,不是佛教徒,他也可能有點良心會做善事,他也不知道回向;不回向,將來他還是會得世間上的福報,因爲他歡喜世間的福報,所以也等于是回向了。他看見國王有大的權勢,他羨慕這件事,這心一動那就是回向了,你的功德就是回向了。

  

  「以無二法智慧,回向薩婆若,是名般若波羅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薩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」

  

  「阿難白佛言:世尊!雲何以不二法回向薩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羅蜜?」這阿難尊者非常慈悲,知道我們還是不明白這件事,還繼續問,繼續問。「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薩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羅蜜?」這阿難尊者繼續提出這個問題。

  

  下面「佛告阿難」,佛又解釋這個問題。「以色不二法故,受想行識不二法故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二法故。」這個色受想行識是不二,爲什麼說到這裏幹什麼呢?說到布施的時候,怎麼說到色受想行識幹什麼?就是能布施的人,他也是色受想行識,接受你布施的也是色受想行識,都是具足這五法,名之爲衆生的。現在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,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「以色不二法故」,色是無差別相的。「受想行識」,這個「受」,我們也是有受,就是苦受、或者是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這個「想」,我們的妄想是太多了。這個「行」就是……;這個「想」是一回事,「行」是有意志的行動,那時候叫做「行」。就是我們還沒有一定的意願,但是可以東想西想;但是有一定的意願的時候,這時候就名之爲「行」了,就是它有力量去得果報了,和這個「想」有點兒不同。「識」就是我們的眼識乃至意識。「不二法故」,這個受想行識也是差別相的,但是現在觀察它是無差別的。

  

  「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二法故」,佛的無上正等正覺,他是超越了一切世間法,一切世、出世間的法,是特別殊勝的;他這個差別相也是平等相,和一切法無差別的。

  

  「世尊!雲何色不二法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二法?」阿難尊者還要繼續問,怎麼叫做「色不二法」?色是平等無差別的?「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也是平等無差別的?

  

  「佛言:色、色相空。何以故?檀波羅蜜、色不二不別;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、檀波羅蜜,不二不別」,「色、色相空」,就是因緣和合所成就的「色」,譬如說我們這個身體,地水火風這個物質,是因緣和合而成就的色,這個事情我們若仔細去思惟,也就是這裏面有問題。這個人的身相是這樣的,也是色,但是和別人不同;這個人的色是這樣的,爲什麼這個人是男人?爲什麼這個人是女人?都是色,但是有事情;就是業力,你不能夠否認有業力,業力使令這個色變成個男人,使令這個色變成女人。

  

  其中有一件事我以前是說過;譬如說這個人是個女人,但是死了以後,他第二生要變成男人的時候,就是「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」,那個識,譬如人在生存的時候,她這一生完全是女人,她這個心就是時時有女人的想法,她不會有男人的想法。但是死了以後呢,要做男人的時候,這個「行緣識」,他這個業力來控製他的識,就變成男人了,他不是女人,他是男人的想法。前一生是女人,這個第二生變成男人了,他有男人的想法,爲什麼忽然間變了呢?就這個「行緣識」,這個業力控製他,使令他轉變了,所以業力是很厲害的啊!

  

  所以我們佛教徒要改變自己的業力,要做這件事,你要做這個工作的。要怎麼改變呢?要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學習這部經,你的思想就改變了。改變、不是一下子改變的,要逐漸地、逐漸地改變。要改變什麼?改成佛的思想,不是凡夫的思想,改變成聖人的思想。這個小乘佛法,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法,但是不可以輕視小乘佛法;小乘佛法能得聖道,好過你修這個散亂的世間的善法。世間善法,你可以幾百億的做功德,你還是個有漏的境界,不能得聖道。但是小乘佛法,他就是用一杯水供佛,用少少的錢做一點功德,他回向阿羅漢,想要得涅槃,就會有這個力量;他修四念處,如果誠心的話,那就能得聖道,就不流轉生死了,就是思想改變了的關系。所以這個地方,這一段文實在是告訴我們要修學聖道,不要繼續以前的那個舊習慣,做這有漏的、有爲的功德,不應該這樣子。

  

  「色、色相空」,這個色;爲什麼我們成就這樣的色?那個人成就那樣的色呢?就是因緣,就是業力成就的。而這個「色相」是空無自性的,是無自性的。我們剛才講這個「摩诃般若」,講「般若」的時候,講到這個問題。這個「空」,什麼叫做「空」呢?就是沒有自性叫做「空」。初開始學習這個道理的時候,感覺這個「自性空」好像很難解;但你常思惟這個道理呢,「自性空」也沒有什麼難,就是思惟這件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