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1 (2002年于臺中法印學苑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若過去的心念,那就不一定,那就是不一定了;可也不是說決定,阿羅漢也能知道多少,但是有所不足的。菩薩能夠「如應說法」,就是隨其所應爲他宣說佛法,隨他的善根所相應,他過去栽培什麼樣的善根,現在爲他說什麼樣的佛法;他有什麼樣的煩惱,應該宣說什麼樣的佛法來對治,這些事情菩薩都知道。所以「知一切衆生心念如應說法」這句話,阿羅漢所不能辦,他都辦不到,要大菩薩才可以,這就是智慧啊!

  

  這個智慧是什麼智慧呢?是緣起的智慧,衆生的心都是緣起的,各式各樣的緣起,都能通達無礙,這是緣起的智慧。

  

  「知一切衆生心念如應說法,起于智業」,「起」就是建立了智慧的活動,是大菩薩境界。當然這個,我們說是……天臺宗說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那麼這個「即假」的智慧,通達這些虛妄境界的智慧,這是大菩薩境界。佛這個智慧實在就是一切種智,這個也可以說是後得智,這是第一句。

  

  還有第二句:「知一切法不取不舍,入一相門起于慧業」。「知一切法不取不舍」,就是知道這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,無有法可取、無有法可舍。我們沒得聖道的人,心有所得、有法可取、有法可舍。譬如說我現在這個貪心很大,我修這個不淨觀,把這個貪心棄舍了,我成就了清淨的智慧了,成就了戒定慧的功德,我消除了很多很多的業障,這就是有所得的境界。但是現在菩薩呢,「知一切法不取不舍」,無有法可取,也無有法可棄舍;無有法可得,也無有法可失。就是觀一切法空了,把這一切虛妄相都是畢竟空寂的,就是無有法可取、也無有法可舍。

  

  「入一相門」,就是入于諸法實相了,諸法實相是平等無差別的相,所以叫做「一」。我們不能看見諸法的平等相,只能看見差別的相。說這個人有智慧,這個人愚癡,就是有愚癡、智慧,各式各樣的差別,我們只能取差別。但是大菩薩得無生法忍,見一切法真實相、無差別相,「知一切法不取不舍,入一相門」,入于諸法實相,契合了這個境界,這個時候「起于慧業」,這是慧的一種高尚的、甚深的境界。

  

  那麼這兩句話呢,前面那句話「知一切衆生心念如應說法起于智業」,「知一切法不取不舍,入一相門」,那麼這就是實相的智慧了。這就是觀照般若,可以分成這麼兩種智慧。加上原來的實相般若,加上這兩種智慧,那麼就是叁種智慧了。這叁種智慧呢,都是聖人的境界,不是凡夫的境界。

  

  另外呢,還有一個「方便般若」,就是我們佛教徒,想要成就這叁種智慧的時候,還要有聖道的前方便;學習聖道的前方便,才能成就這前叁種智慧,才能成就的。這個「方便」是什麼呢?就是如理作意,就是修止觀了,就是修止觀。修止也就是修定;修觀就是修智慧。修定、修慧,但是這時候是個凡夫,不是聖人;雖然是凡夫,但是你能這樣修止觀呢,能調伏煩惱,能令你開發智慧,他能夠爲聖人的聖道作前方便,所以稱爲「方便般若」,這是第四個般若。

  

  這個般若的前面,還有個「文字般若」。「文字般若」就是佛、菩薩爲我們宣說的這些經論,經、律、論,這些文字,我們從這上學習,慢慢地學習、慢慢地進步,我們就能成就方便般若;方便般若成就了,就可以成就觀照般若,見諸法實相了,這五種般若都成就了。這個「般若」我們就簡單講到這裏。

  

  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「波羅蜜」翻到中國話是到彼岸。譬如說這裏有河,這河有中流、有彼岸、有此岸;我們凡夫譬如是在此岸,就是在生死流轉這裏受苦,我們這裏虛妄分別、虛妄的執著,在生死裏流轉受很多的苦。現在我們相信了佛法,我不願意受生死苦了,我想要成爲聖人;那麼你就要修學叁十七道品、修學八正道;叁十七道品通于大小乘。修這八正道,那麼到了彼岸;成功了,就是到了無上……彼岸有兩種:一個是涅槃彼岸,一個無上菩提的彼岸。小乘佛法就是涅槃爲彼岸,大乘佛法就是無上菩提是彼岸。現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應該是無上菩提爲彼岸,因爲這是大乘佛法。這個「波羅蜜」應該說是果了,由于成就了「摩诃般若」,我們就到無上菩提的彼岸了。

  

  「經」就是佛說的這個文字,文字的般若就是「經」。這個「經」簡單的說,就是也契合佛說的第一義谛的道理,也契合衆生的根性,這樣子才能稱之爲「經」。如果你說的佛法,大家都很歡喜,但是不契合第一義谛,那也不能名之爲「經」。說是契合了佛的第一義谛,但是不契合衆生的根性,我不能利益衆生了,也不算是「經」。現在就是這兩方面都契合,那就叫做「經」。

  

  「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」我們就算是講完了,這個題目算講完了。「尊導品」就是這一品的名字。「尊導」這兩個字,到文裏面再講。

  

 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共僧睿譯

  

  這個我們簡略不解釋了。

  

  爾時,慧命阿難白佛言:世尊!何以不稱譽檀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波羅蜜,乃至十八不共法,但稱譽般若波羅蜜?

  

  這下面是這一品的正文。正文這一段說什麼事情呢?它是和上面的文連系下來,「明住處安無恐怖果兼明二世功德」。「明住」,我們的住處,我們在這裏住,心裏很平安,不感覺到有恐怖;這個事情,我認爲誰都有這個需要,我希望我很平安地在這裏住,不要有問題。其實我們若常常看報紙的話,會明白什麼叫做不安?什麼叫做恐怖?應該是明白的。但是現在是說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是說,我們能夠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「般若波羅蜜」的話,我們就會有這樣的果報,就是住處安,沒有恐怖。但是這個地方應該加以解釋,不解釋可能還有問題;但是我現在不解釋。

  

  

  「兼明二世功德」,不但是這樣,還有「二世」的:現在世、未來世的功德,這一大段文就說這件事。分兩科,第一科是「釋疑」,又分叁科,第一科是「疑」。

  

  「爾時,慧命阿難白佛言」,這個時候,這和前文是相連接的;這個以智慧爲命的阿難對佛說。這個「慧命」,這個命,以智慧爲命,這麼講也可以;但是還不是太明白,實在就是你的身口意叁業的行動,由智慧來統理、由智慧來決定。我現在應該這樣做、不應該這麼做,由智慧來決定,那就叫做「慧命」。我們平常的人,我們不用智慧來決定,用煩惱來決定,我們凡夫是這樣子;我這貪心來決定我做這件事,我的瞋心來決定這件事,我的愚癡做我的老師,叫我這樣做,我就這樣做,我聽我的煩惱的命令。

  

  現在阿難尊者不是,他是智慧來決定,這個「智慧」實在就是般若!就是聽佛說法修學聖道,他得了須陀洹果;小乘佛法,他得須陀洹果,大乘佛法,那就是得無生法忍了。這是說阿難尊者不是一般的凡夫,是聖人了。

  

  「阿難白佛言」,這個「阿難」翻到中國話,翻個「慶喜」,慶賀的「慶」,歡喜的「喜」。這個阿難尊者是大福德人、大智慧人;他做什麼事情,別人也歡喜、自己也歡喜,我們就簡單說到這裏。

  

  「白佛言」,對佛說了:「世尊!何以不稱譽檀波羅蜜?」這個「世尊」,就是世間上的一切衆生,有智慧的人,對佛都是尊敬的,不智慧的人不在內,這就指佛說的。「何以不稱譽檀波羅蜜?」什麼原因你不贊歎「檀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波羅蜜」,乃至以下,這個「檀波羅蜜」就是布施,「屍羅波羅蜜」就是戒,「羼提」是忍,「毗梨耶」是精進,「禅波羅蜜」就是禅定,禅定應該指色界四禅,也可以包括無色界的四空定在裏面。「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就是佛有無量功德,其中有一個十八種不共于阿羅漢的特別殊勝的功德。譬如說這個神通,阿羅漢也是有;佛也有神通、阿羅漢也有,這個神通就是共有的了。但是這裏說十八種是不共于其他的聖人,唯獨佛有這種功德,這叫做「不共」,一共有十八種,這個我不詳細講了。

  

  就是什麼理由不贊歎這些法,「但稱譽般若波羅蜜?」只是贊歎般若波羅蜜特別的殊勝,是什麼理由呢?爲什麼要這樣子呢?要平等地贊歎嘛,怎麼單獨地對般若波羅蜜有偏心?只贊歎般若波羅蜜殊勝呢?

  

  這是一個疑問,提出一個問題來,下面第二科解釋這個疑問。

  

  佛告阿難: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。阿難!于汝意雲何?不回向薩婆若,布施得稱檀波羅蜜不?不也!世尊。不回向薩婆若,屍羅、羼提、毗梨耶、禅、智慧是般若波羅蜜不?不也!世尊。以是故知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;是故稱譽。

  

  「佛告阿難: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」,佛這是解釋這個問題,說是單獨地贊歎般若波羅蜜的理由,就是因爲它「于五波羅蜜」,就是檀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波羅蜜,這「五波羅蜜」,乃至到「十八不共法爲尊導」。般若羅蜜在這麼多的功德裏面,它是最殊勝的,它是最尊貴的,它可以做我們的導師,所以贊歎它。這一段解釋完了。

  

  「阿難!于汝意雲何?不回向薩婆若,布施得稱檀波羅蜜不?」這下面呢,前面這一段話說般若爲尊導,什麼理由般若波羅蜜爲尊導呢?這下面解釋。「于汝意雲何?」在你的思想裏面,你怎麼想這件事呢?「不回向薩婆若,布施得稱檀波羅蜜不?」說我們發點好心,我們布施。我感覺那個人的生活困難,我能夠幫助他解決生活上的困難,我們做了這件事;做了這件事,是做了;但是「不回向薩婆若」,那麼這個布施可以稱之爲「檀波羅蜜」嗎?這樣問這件事。

  

  這個「回向」這句話應該解釋。我們佛教徒應該說都是善人,所以這個檀波羅蜜應該是會有這件事的。這個「回向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「回」是轉變的意思,這個「向」就是方向,轉變你思想上的方向,就叫做「回向」。那麼我們原來的思想,我們也是有個方向的;我們原來的思想是什麼方向?我們自己應該知道吧?我想就是榮華富貴就是我們的方向。你到那裏去千辛萬苦地拿博士學位幹什麼?就是在世界上得到最大的滿意,就是這樣子嘛!最大的滿意是什麼?就是榮華富貴;還有什麼嗎?就是這個嘛!那就是你的方向。現在回轉你的這個方向,我對世間上的榮華富貴不感覺到值得一毛錢,感覺它沒有價值,要轉變這個方向。轉變這個方向,那麼你是什麼方向呢?「回向薩婆若」,就是佛的大智慧是我所希求的,我想要成就佛的智慧,就是有這樣的方向。

  

  所以現在這個佛教徒,「不回向薩婆若」,我布施是布施了,但是我並不希求佛智慧;什麼叫做「佛智慧」?那值一毛錢嗎?我感覺榮華富貴,做總統好!我歡喜這件事,那這就叫「不回向薩婆若」;這樣子,你這個布施可以稱之爲「檀波羅蜜」嗎?就講到這裏,可以稱爲檀波羅蜜嗎?這是佛這樣問,問阿難尊者。

  

  「不也!世尊」,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就回答了說:不是的!不是的!你若不回向薩婆若,你的布施不能稱爲檀波羅蜜的,只可以稱之爲布施而已,是這樣子。這個《般若經》我們淺白一點說,不符合人情,不合人情的;人情是這樣子,但是現在是反人情的。

  

  「世尊!不回向薩婆若,屍羅、羼提、毗梨耶、禅、智慧是般若波羅蜜不?不也!世尊。」說我能夠持戒,「屍羅」,是我能夠持戒,我能夠忍辱,我還能精進,我還能夠靜坐修禅,我也能學習智慧,你不回向薩婆若;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的時候,你的目的成就這個功德,但是不希望得佛智慧,不希望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我沒有這種意願。當然你不去希求佛法的功德,那你希求什麼呢?就是希求世間的功德。希求世間功德的時候,「是般若波羅蜜不?」你持戒、你不回向薩婆若,那是屍羅波羅蜜嗎?乃至到你學習智慧,你不回向薩婆若,是般若波羅蜜不?說:「不也!世尊」,阿難尊者明白佛的意思,那不是的,不是屍羅波羅蜜,都不能稱爲波羅蜜的。

  

  「以是故知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;是故稱譽。」由前面這個道理,我們應該知道了,般若波羅蜜對五波羅蜜,乃至十八不共法,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大導師,它能領導我們到無上菩提那裏去,我們修這麼多的功德,由般若波羅蜜領導我們到無上菩提,所以般若波羅蜜特別重要,所以稱贊,「是故稱譽」。

  

  這一段就算講完了。下面第二段「釋般若爲尊導義」,繼續回答這個問題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1 (2002年于臺中法印學苑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