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若过去的心念,那就不一定,那就是不一定了;可也不是说决定,阿罗汉也能知道多少,但是有所不足的。菩萨能够「如应说法」,就是随其所应为他宣说佛法,随他的善根所相应,他过去栽培什么样的善根,现在为他说什么样的佛法;他有什么样的烦恼,应该宣说什么样的佛法来对治,这些事情菩萨都知道。所以「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」这句话,阿罗汉所不能办,他都办不到,要大菩萨才可以,这就是智慧啊!
这个智慧是什么智慧呢?是缘起的智慧,众生的心都是缘起的,各式各样的缘起,都能通达无碍,这是缘起的智慧。
「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,起于智业」,「起」就是建立了智慧的活动,是大菩萨境界。当然这个,我们说是……天台宗说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那么这个「即假」的智慧,通达这些虚妄境界的智慧,这是大菩萨境界。佛这个智慧实在就是一切种智,这个也可以说是后得智,这是第一句。
还有第二句:「知一切法不取不舍,入一相门起于慧业」。「知一切法不取不舍」,就是知道这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,无有法可取、无有法可舍。我们没得圣道的人,心有所得、有法可取、有法可舍。譬如说我现在这个贪心很大,我修这个不净观,把这个贪心弃舍了,我成就了清净的智慧了,成就了戒定慧的功德,我消除了很多很多的业障,这就是有所得的境界。但是现在菩萨呢,「知一切法不取不舍」,无有法可取,也无有法可弃舍;无有法可得,也无有法可失。就是观一切法空了,把这一切虚妄相都是毕竟空寂的,就是无有法可取、也无有法可舍。
「入一相门」,就是入于诸法实相了,诸法实相是平等无差别的相,所以叫做「一」。我们不能看见诸法的平等相,只能看见差别的相。说这个人有智慧,这个人愚痴,就是有愚痴、智慧,各式各样的差别,我们只能取差别。但是大菩萨得无生法忍,见一切法真实相、无差别相,「知一切法不取不舍,入一相门」,入于诸法实相,契合了这个境界,这个时候「起于慧业」,这是慧的一种高尚的、甚深的境界。
那么这两句话呢,前面那句话「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」,「知一切法不取不舍,入一相门」,那么这就是实相的智慧了。这就是观照般若,可以分成这么两种智慧。加上原来的实相般若,加上这两种智慧,那么就是三种智慧了。这三种智慧呢,都是圣人的境界,不是凡夫的境界。
另外呢,还有一个「方便般若」,就是我们佛教徒,想要成就这三种智慧的时候,还要有圣道的前方便;学习圣道的前方便,才能成就这前三种智慧,才能成就的。这个「方便」是什么呢?就是如理作意,就是修止观了,就是修止观。修止也就是修定;修观就是修智慧。修定、修慧,但是这时候是个凡夫,不是圣人;虽然是凡夫,但是你能这样修止观呢,能调伏烦恼,能令你开发智慧,他能够为圣人的圣道作前方便,所以称为「方便般若」,这是第四个般若。
这个般若的前面,还有个「文字般若」。「文字般若」就是佛、菩萨为我们宣说的这些经论,经、律、论,这些文字,我们从这上学习,慢慢地学习、慢慢地进步,我们就能成就方便般若;方便般若成就了,就可以成就观照般若,见诸法实相了,这五种般若都成就了。这个「般若」我们就简单讲到这里。
「摩诃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「波罗蜜」翻到中国话是到彼岸。譬如说这里有河,这河有中流、有彼岸、有此岸;我们凡夫譬如是在此岸,就是在生死流转这里受苦,我们这里虚妄分别、虚妄的执着,在生死里流转受很多的苦。现在我们相信了佛法,我不愿意受生死苦了,我想要成为圣人;那么你就要修学三十七道品、修学八正道;三十七道品通于大小乘。修这八正道,那么到了彼岸;成功了,就是到了无上……彼岸有两种:一个是涅槃彼岸,一个无上菩提的彼岸。小乘佛法就是涅槃为彼岸,大乘佛法就是无上菩提是彼岸。现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应该是无上菩提为彼岸,因为这是大乘佛法。这个「波罗蜜」应该说是果了,由于成就了「摩诃般若」,我们就到无上菩提的彼岸了。
「经」就是佛说的这个文字,文字的般若就是「经」。这个「经」简单的说,就是也契合佛说的第一义谛的道理,也契合众生的根性,这样子才能称之为「经」。如果你说的佛法,大家都很欢喜,但是不契合第一义谛,那也不能名之为「经」。说是契合了佛的第一义谛,但是不契合众生的根性,我不能利益众生了,也不算是「经」。现在就是这两方面都契合,那就叫做「经」。
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」我们就算是讲完了,这个题目算讲完了。「尊导品」就是这一品的名字。「尊导」这两个字,到文里面再讲。
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共僧睿译
这个我们简略不解释了。
尔时,慧命阿难白佛言:世尊!何以不称誉檀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禅波罗蜜,乃至十八不共法,但称誉般若波罗蜜?
这下面是这一品的正文。正文这一段说什么事情呢?它是和上面的文连系下来,「明住处安无恐怖果兼明二世功德」。「明住」,我们的住处,我们在这里住,心里很平安,不感觉到有恐怖;这个事情,我认为谁都有这个需要,我希望我很平安地在这里住,不要有问题。其实我们若常常看报纸的话,会明白什么叫做不安?什么叫做恐怖?应该是明白的。但是现在是说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是说,我们能够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「般若波罗蜜」的话,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果报,就是住处安,没有恐怖。但是这个地方应该加以解释,不解释可能还有问题;但是我现在不解释。
「兼明二世功德」,不但是这样,还有「二世」的:现在世、未来世的功德,这一大段文就说这件事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释疑」,又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疑」。
「尔时,慧命阿难白佛言」,这个时候,这和前文是相连接的;这个以智慧为命的阿难对佛说。这个「慧命」,这个命,以智慧为命,这么讲也可以;但是还不是太明白,实在就是你的身口意三业的行动,由智慧来统理、由智慧来决定。我现在应该这样做、不应该这么做,由智慧来决定,那就叫做「慧命」。我们平常的人,我们不用智慧来决定,用烦恼来决定,我们凡夫是这样子;我这贪心来决定我做这件事,我的瞋心来决定这件事,我的愚痴做我的老师,叫我这样做,我就这样做,我听我的烦恼的命令。
现在阿难尊者不是,他是智慧来决定,这个「智慧」实在就是般若!就是听佛说法修学圣道,他得了须陀洹果;小乘佛法,他得须陀洹果,大乘佛法,那就是得无生法忍了。这是说阿难尊者不是一般的凡夫,是圣人了。
「阿难白佛言」,这个「阿难」翻到中国话,翻个「庆喜」,庆贺的「庆」,欢喜的「喜」。这个阿难尊者是大福德人、大智慧人;他做什么事情,别人也欢喜、自己也欢喜,我们就简单说到这里。
「白佛言」,对佛说了:「世尊!何以不称誉檀波罗蜜?」这个「世尊」,就是世间上的一切众生,有智慧的人,对佛都是尊敬的,不智慧的人不在内,这就指佛说的。「何以不称誉檀波罗蜜?」什么原因你不赞叹「檀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禅波罗蜜」,乃至以下,这个「檀波罗蜜」就是布施,「尸罗波罗蜜」就是戒,「羼提」是忍,「毗梨耶」是精进,「禅波罗蜜」就是禅定,禅定应该指色界四禅,也可以包括无色界的四空定在里面。「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就是佛有无量功德,其中有一个十八种不共于阿罗汉的特别殊胜的功德。譬如说这个神通,阿罗汉也是有;佛也有神通、阿罗汉也有,这个神通就是共有的了。但是这里说十八种是不共于其他的圣人,唯独佛有这种功德,这叫做「不共」,一共有十八种,这个我不详细讲了。
就是什么理由不赞叹这些法,「但称誉般若波罗蜜?」只是赞叹般若波罗蜜特别的殊胜,是什么理由呢?为什么要这样子呢?要平等地赞叹嘛,怎么单独地对般若波罗蜜有偏心?只赞叹般若波罗蜜殊胜呢?
这是一个疑问,提出一个问题来,下面第二科解释这个疑问。
佛告阿难: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。阿难!于汝意云何?不回向萨婆若,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?不也!世尊。不回向萨婆若,尸罗、羼提、毗梨耶、禅、智慧是般若波罗蜜不?不也!世尊。以是故知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;是故称誉。
「佛告阿难: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」,佛这是解释这个问题,说是单独地赞叹般若波罗蜜的理由,就是因为它「于五波罗蜜」,就是檀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禅波罗蜜,这「五波罗蜜」,乃至到「十八不共法为尊导」。般若罗蜜在这么多的功德里面,它是最殊胜的,它是最尊贵的,它可以做我们的导师,所以赞叹它。这一段解释完了。
「阿难!于汝意云何?不回向萨婆若,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?」这下面呢,前面这一段话说般若为尊导,什么理由般若波罗蜜为尊导呢?这下面解释。「于汝意云何?」在你的思想里面,你怎么想这件事呢?「不回向萨婆若,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?」说我们发点好心,我们布施。我感觉那个人的生活困难,我能够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,我们做了这件事;做了这件事,是做了;但是「不回向萨婆若」,那么这个布施可以称之为「檀波罗蜜」吗?这样问这件事。
这个「回向」这句话应该解释。我们佛教徒应该说都是善人,所以这个檀波罗蜜应该是会有这件事的。这个「回向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「回」是转变的意思,这个「向」就是方向,转变你思想上的方向,就叫做「回向」。那么我们原来的思想,我们也是有个方向的;我们原来的思想是什么方向?我们自己应该知道吧?我想就是荣华富贵就是我们的方向。你到那里去千辛万苦地拿博士学位干什么?就是在世界上得到最大的满意,就是这样子嘛!最大的满意是什么?就是荣华富贵;还有什么吗?就是这个嘛!那就是你的方向。现在回转你的这个方向,我对世间上的荣华富贵不感觉到值得一毛钱,感觉它没有价值,要转变这个方向。转变这个方向,那么你是什么方向呢?「回向萨婆若」,就是佛的大智慧是我所希求的,我想要成就佛的智慧,就是有这样的方向。
所以现在这个佛教徒,「不回向萨婆若」,我布施是布施了,但是我并不希求佛智慧;什么叫做「佛智慧」?那值一毛钱吗?我感觉荣华富贵,做总统好!我欢喜这件事,那这就叫「不回向萨婆若」;这样子,你这个布施可以称之为「檀波罗蜜」吗?就讲到这里,可以称为檀波罗蜜吗?这是佛这样问,问阿难尊者。
「不也!世尊」,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就回答了说:不是的!不是的!你若不回向萨婆若,你的布施不能称为檀波罗蜜的,只可以称之为布施而已,是这样子。这个《般若经》我们浅白一点说,不符合人情,不合人情的;人情是这样子,但是现在是反人情的。
「世尊!不回向萨婆若,尸罗、羼提、毗梨耶、禅、智慧是般若波罗蜜不?不也!世尊。」说我能够持戒,「尸罗」,是我能够持戒,我能够忍辱,我还能精进,我还能够静坐修禅,我也能学习智慧,你不回向萨婆若;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的时候,你的目的成就这个功德,但是不希望得佛智慧,不希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我没有这种意愿。当然你不去希求佛法的功德,那你希求什么呢?就是希求世间的功德。希求世间功德的时候,「是般若波罗蜜不?」你持戒、你不回向萨婆若,那是尸罗波罗蜜吗?乃至到你学习智慧,你不回向萨婆若,是般若波罗蜜不?说:「不也!世尊」,阿难尊者明白佛的意思,那不是的,不是尸罗波罗蜜,都不能称为波罗蜜的。
「以是故知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;是故称誉。」由前面这个道理,我们应该知道了,般若波罗蜜对五波罗蜜,乃至十八不共法,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大导师,它能领导我们到无上菩提那里去,我们修这么多的功德,由般若波罗蜜领导我们到无上菩提,所以般若波罗蜜特别重要,所以称赞,「是故称誉」。
这一段就算讲完了。下面第二段「释般若为尊导义」,继续回答这个问题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1 (2002年于台中法印学苑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