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1 (2002年于台中法印学苑)

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.尊导品第三十六

  

 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.尊导品》,我们闲话不要说,直接就开讲。我刚才念的是经题和品题。

  

  先解释这个「摩诃」,中国话是「大」的意思,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的,玄奘法师是翻个「大」。「大」这个字的含意是什么呢?就是鸠摩罗什法师解释,是「多、胜」的意思,就是它的功德特别多,而且还是特别殊胜的。指什么说的呢?就指这个般若说的,就是般若有广大殊胜的功德,是赞叹般若的,我们就简单解释到这里。

  

  这个「般若」翻成中国话就是智慧,简单的解释有五种般若:第一种是「实相般若」,这个「实相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实相就是真实的情况,我们没得圣道的人,我们还在凡夫的境界的时候,我们所见闻的一切的境界都是虚妄的、都是不真实的,我们没有看见那个一切法的真实相。我们如果成就了般若的智慧呢,才能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,见到诸法真实相,那就是实相的智慧了。我再重解释一下「我们在凡夫的时候,我们看见的境界都不真实」这句话,我们凡夫自己可能会不承认,我不承认我看见的境界都是虚妄的;我认为我看见的境界,都是正确、没有错误。但是佛是这样告诉我们: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就是我们凡夫所看见的一切境界都不真实、都是虚妄的。

  

  那么怎么知道是虚妄的呢?我们举一个例子,举一个例子来解释我们看见的境界是虚妄的。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和一切境界接触的时候,这前五识……我说这个话,我们在佛学院学过的可能熟悉一点。我们前五识,这个眼见色、耳识闻声音,只是有一个明了性而已,不能在所明了的境界上有分别,不能有分别;若有分别的时候,就是第六识了。那么前五识的明了性和所接触的境界接触的时候,它只是明了,但是明了的时候也有事情了。有什么事情呢?就是在我们的识里面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就把所明了的境界的影像显现在识里面了,显现在里面。但是前五识本身不会分别,要到第六识的时候就分别了,第六识也有一个和前五识同时的一个意识,他也是个明了性,但是一剎那间呢,这个第六识就起作用了。就是他就会分别,眼所见的色、耳所闻的声,香、味、触,一分别这个影像,喔!是这样的,色是这样的!声音是这样的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这样分别,分别的时候,也还不知道所分别的影像是虚妄的,也不知道。

  

  若是我们学习佛法,佛法里面开示我们了,这些都是假的,说怎么知道呢?我们是可以明白,是假的。譬如说我们看见一个人,通过前五识到第六识的时候,就把这个人的相貌摄持了,摄持住了,就是心里面有这个人的影像了,有这个人的影像了。那么这个人在这里的时候,你的眼识和所明了的境界相对的时候,这个第六识开始分别的时候,我们也不容易明白是虚妄的,我们不容易明白。但是你若闭上眼睛在想的时候,但是那个人走了,走了的时候,或者他的脚步很轻微,他也没有向你告假,他就走了,那么你那个第六识,专注地在思惟这个形象的时候,也不发现那个人走了,那么你心里面还认为这个人还在这里,和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一样的。但是一睁开眼睛,这个人不在这里,不在这里。但是心里还是有个影像的,那么这个影像就是虚妄,他不是那个人的本体,不是。

  

  但是他若没走的时候呢,我们眼所见、第六识分别,还是这个影像,但是这个影像和那个本体,好像是合一了,好像是合一。但实在就是两个人了,是两个人,你不能够离开这个影像,你第六识不能离开这个影像,直接地看见那个本体,你不能的,没有这个力量。

  

  所以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我们这个心,这个第六识通过前五识,接触的一切境界都不是真实的,都是虚妄的、不真实。而这些相呢,只是内心所变现的影像,这个影像是心所变的,唯识的经论上说:「唯识无义」,这句话是有道理的,只是你心所变的影像,那个影像本身是没有体性的,这句话是真实不虚。

  

  但是有第二个问题出来了,第二个问题什么呢?我心所变的影像是假的,就是虚妄的,我承认,但是那个人的本体不是我心变的,不是我心变的,那个人是真实的吗?就是出来这第二个问题。第一个问题呢,我们心里面能变现这些影像,它也是待缘的,需要有一个帮助它的条件,它才能有这个作用。什么条件呢?名言,要有名字,名就是言,我们说话就是很多的名字,连合起来就可以说话。那么这个名,要有名,我们第六识才能够说话,才会说话;前五识没有名言就不会说话,所以也不会分别,说话也要靠分别,分别要靠有名言,要靠有种种的名句,我们心才能分别。这样说呢,《瑜伽师地论》上的话,「名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」,这句话也是对的,的确是这么回事。有了名言,我们心里面会分别,一分别呢,就变出了个影像来,这都是名言安立的。名言安立这句话,就是你内心的分别,它们两个是一件事;是内心的分别、安立的这一切法,都是没有体性的,所以这叫毕竟空,叫毕竟空的。

  

  所以这个,我说我自己的丑陋的境界,我没有学习唯识的时候,当然一知半解的也会读唯识的书,感觉到修唯识观很难很难。但是学习唯识了呢,修唯识观,唯识,心所变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,不是很难懂的,还是容易明白这件事,容易明白这件事,容易地观这一切法是毕竟空的,就是这个名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虚妄的、不真实的、是没有体性的。

  

  那么刚才说还有第二个问题:我没有名言,就是那件事的本体,我们离开了名言,我们第六识不能直接见到它;那么那个是真实的吗?那个是不是真实的?那件事是因缘所生,就是他本人的业力所变现的,山河大地乃至我们的根身器界,一切都是因缘所生。因缘所生法,那当然它也是无常的,它不可能是常在的,它也是自性空的,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这《中观论》上这么说,《大智度论》的解释也是,这也是自性空的。也是自性空,但是和我们刚才讲的,第六识所变现那个影像不一样,不一样。有什么不一样呢?第六识所变现的影像,那个是没有体性的,你心里若不分别,就没有这件事;你心里若是想,在思惟的时候,那个影像就现出来,不思惟就没有这件事。但是因缘所生的这一切法呢,你不思惟它也在的,你不思惟的时候,你这个生命体也在,你不思惟的时候,这棵树也在这里,这个房子也在这里,这个山河大地不受你的思惟的影响,它还是在,但是它还是因缘所生,决定也是无自性的,决定是无自性。

  

  但是唯识的学者,唯识的学者说呢,不可以说它是自性空,就加上这么一句话,不可以说它自性空呢,这个地方!那么它就是真实有吗?也不是的,这地方是有点问题,有点问题。我们若是仔细地去思惟呢,它和《中观论》说的道理是一样的。我不知道你们各位同学,在佛学院学过的人好一点;没在佛学院学过,可能有一点不便、不方便。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那么这个空是什么?它是自性空。什么叫做自性空呢?就是没有因缘的时候,这个所生法是没有的,没有因缘的时候,所生法也是有,叫做「自性有」,这叫自性有;但是没有因缘的时候,所生法是没有的,所以这个所生法的自性是没有的,是空的。但是那个因缘所生的所生法,有因缘的时候,就有因缘所生法,那个所生法还是在,它是自性空,但是不妨碍它这个缘起有,还是不妨碍的。这样说呢,说它是自性空,同时它就是缘起有,这个《中观论》说是: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应该这么解释。这样说呢,你中观学者说:一切法是自性空,也同时要承认缘起有,那么唯识学者也是这样子说,因缘所生法它是自性空,但是它还是缘起有,所以不可以说缘起有是没有的,和《中观论》是一样的。

  

  但是说它是因缘所生法就是依他起了,这依他起是因缘所生法,它的自性是空的。那么我们前五识,通过前五识,第六识所变现的影像也是自性空,这个因缘所生法,它也是自性空,它也不真实,它终究有一天要无常了,它在的时候,它也不真实,就是如梦中境、如水中月,都不真实。所以说这个虚妄包括这两件事,包括这两件事:就是我们第六识虚妄分别的这些境界是虚妄;我们不分别的,没有名言的那个因缘所生法也是自性空,这两个虚妄,我们接触的就是两种虚妄。两种虚妄,我们第一个虚妄,不可以离开因缘所生法这个虚妄;离开那个、第二个虚妄是没有的。但是这两个都是虚妄,都是不真实,这两个都是自性空。都是自性空的时候,这个时候,这个真实相就现出来了,那叫做「实相般若」。

  

  但是这个「实相般若」呢,是我们要有成就了实相的智慧,实相的智慧才能照见这个实相的。能照见的智慧,名之为般若;所照见的这个实相也名为般若,这叫做「实相般若」。有照见实相的智慧,也叫做般若,那么这就是这两种般若;一个实相般若,还有一个观照般若。观照般若就是照见诸法实相那个智慧,也叫做般若,那么这是说这两个般若。

  

  说两个般若,我们说观照般若这个地方呢,可以分为两种,分为两种。怎么分法呢?这个《维摩经》,《维摩经》里面有两句话:「知一切众生心念,如应说法起于智业」。「知一切众生心念」,我们浅白的说,就是有他心通,我知道你在打什么妄想;但这是一种很浅的解释。阿罗汉若得了他心通,也有这个境界,但是是一部分的,明白了一部分,不能和大菩萨相比,大菩萨他「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」,是超过阿罗汉的境界的,是大菩萨境界。这个「知一切众生心念」,就是明了众生的妄想,知道他过去世的妄想;知道他现在的妄想;也还知道他未来的妄想,这些都是因缘生法,菩萨在禅定里面都能通达。

  

  知道他现在的妄想,这是一般的小小的他心通知道一点,但是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1 (2002年于台中法印学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