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8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修我空觀和修法空觀,這件事呢,就是最殊勝。什麼叫做「我」?經論上它說出個道理來,譬如說是我們這個身體,我們的色受想行識這五種,這五件事組合起來成爲我們的生命,這生命裏面的這個色受想行識。我們不是印度人,我們也沒有去學習這印度的哲學,但是我們也有一種執著,就執著是我,執著有我,我們通常說色受想行識這個身體就是我。但是思惟了,經過內心的思惟、觀察的時候,這個身體,這個地水火風,有的時候會多一點、有的時候會少一點。人有的時候小孩子的身體就是那麼大,人長大了人就高一點,但是有的時候肥、有的時候瘦,所以這個地水火風的增減,這個不是我;肥了,那個不是我;這個瘦了也不是我,應該裏面的明了心的受想行識是我,我們可能會想到這裏。

  

  想到這裏,但是我們佛教徒呢,如果是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讀《瑜伽師地論》、讀《大智度論》,讀這些佛法的話,那就又另當別論。如果我們不學習佛法,我們可能有點問題,什麼問題呢?受想行識是我,那麼想,受想行識這個受,有苦受、有樂受、有不苦不樂受,也有變化。有變化的,昨天的事情,昨天我心情很快樂,今天忽然間苦惱了,但是他是無常的、變化的,變化沒有了啊!我現在心裏也不苦不樂,那麼苦樂就沒有了,有了變化;那個變化的苦樂是我嗎?你可能也不承認。

  

  這個受、想,我心裏面的思想,我昨天想這個高科技會發財,我就是想這個;我今天說,聽人說念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能得大功德,那我就不想這個高科技了,這個思想也會有變化,那個變化的思想是我嗎?也不是。受、想、行,這個身行、口行、意行,也是有變化的,有變化都不是我。

  

  就是在裏面有個不變化的、常住不變的,昨天也是這樣子、今天也是這樣子,盡未來際都不變化的,這個是我。我們有可能會這樣思想,說這個是我。

  

  這樣子,我們做一個結論呢,就是色受想行識,有變化的色受想行識,不是我;裏面有個常住不變的,這是我;所以經上說:「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」,這是我,我們可能就會這樣想。

  

  但是這印度的外道,亦複如是,也是這樣告訴我們,也是這樣講,印度的外道也這樣講;在我們的色受想行識裏面有一個常住不變的,這是我。但是我們若不讀這樣的書,我們也不知道,印度的外道也是這樣執著有我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就是講經,否認外道的我,我們是無我的,是無我,這樣講。但是這樣講呢,像是我們讀《瑜伽師地論》才知道,讀這個《大智度論》這時候,龍樹菩薩和彌勒菩薩;在《阿含經》裏也說到這些事。我不讀這些經論,那你就不知道;不知道的時候,你就是執著有我。尤其是靜坐的人,不靜坐的人也想不到這裏;靜坐的人容易有這樣的思想。你若是讀…其中有些經論,我不要說名字,也就告訴我們:這是我。雖然說沒有這麼說,但你也很容易體會到,這是我。但是你若讀這個《阿含經》的時候、讀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、讀《維摩诘所說經》、讀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》,讀這些經的時候,哦!這是印度的外道思想,你若不讀就不知道,那麼你就認爲這是佛法,那麼這樣子,我們可能就會想到,哦!佛法一部分是這樣,一部分是那樣,究竟那一個是佛法呢?就會想到這些問題。想到這個問題,你怎麼決定呢?我看你多數還是歡喜,這是我,一定是這樣子。這樣子,你說你得聖道了,那究竟是得聖道、是沒得聖道呢?都會有問題啊!

  

  我們沒有出現在佛在世的時候,沒有聽佛說法啊,是非常的遺憾!應該覺悟到這裏啊。我們若是遇見佛了,當面可以請問這些問題;現在佛入滅度了,但是經律論還是在,但是一部分經論是這樣,一部分經論,簡直就是外道思想,那我們知道嗎?完全不知道,完全不知道。

  

  但是你若是對于這一件事,譬如我們現在、我們今天這件事,我認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就是這個人他得了未到地定,應該是,未到地定姑且分叁個部分:初、中、後,要在中、後的未到地定才能有這個境界,初開始的未到地定還不行,你到了這個境界,一入定的時候,你念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就會出現,你可以請問彌勒菩薩,妙境說話不值得相信。但是你若入定的時候,就是見到彌勒菩薩、見到文殊菩薩、見到普賢菩薩,這時候可以請問這些聖者,那麼你就會知道,這些菩薩,你也可以請問觀世音菩薩,都可以,請問的時候…當然菩薩他會怎麼回答你,這是要你自己去經驗去,我不要講。但是我可是也有這種感覺,你請問…我感覺,有問題請問彌勒菩薩,多數是回答你,他就很慷慨地直接了當告訴你這些事情。但是你若問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不出聲,你看,這還是問題,還是有這個問題啊!

  

  但是你的禅定,你若得了未到地定,最好得到初禅,到了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時候最好,在這個境界裏面見佛菩薩,你自己有…當然這個和經論上學習還有關系,你也會想:我看見那個彌勒菩薩是真的嗎?是不是幻想啊?或者鬼神同我搗亂吧?不是真實彌勒菩薩,你也可能會這樣想,那就不能決定了。

  

  所以這個居士也就問我,是真實彌勒菩薩嗎?他真是阿彌陀佛嗎?就是問這個問題。那麼我就…剛才也已經說過,我就回答,我說是我有兩個回答:我現在第一個回答呢,第一個回答就是,用我們的習慣,我們說話如果不習慣的說話,那就是不行,因爲不習慣的說話,我們有可能會接受、有可能會不接受。現在用習慣性的說話呢,我們會明白;因爲你思想上習慣的說話,我們容易明白。我就說:是真實的,你現在看見的觀世音菩薩,看見的彌勒菩薩是真實的;也可能相信我的話,也可能不相信,但是我這麼說呢,他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,是真實的。若是不用我們思想習慣上的這種語言來說話,那就是不同了,不是這麼講話了。所以現在我們姑且,還是用我們習慣上的思想來評論這件事。

  

  就是,你若是在欲界定,你若靜坐,但是你的程度是欲界定,那你看見的佛菩薩,那都靠不住的,不行。你若到未到地定的後部分,這時候看見的佛菩薩是真的,是真實的,不是鬼神來搗亂,也不是你自己的幻想。這我說是思想習慣的思想來說話,就是這麼講,這樣講。那這樣子,你可以決疑,現在觀世音菩薩、彌勒菩薩,或者阿彌陀佛、或者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同我說話,這不是戲論的境界,可以決疑,這等于是出現在佛在世的時候,等于是這樣境界。

  

  但是我們沒有達到這個境界,我不歡喜靜坐;你不歡喜靜坐,你不能達到那個色界四禅的境界,那時候,你看見這些都靠不住的,都靠不住的,他說的話都不能相信的,不可以相信的呀!若是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呢,那可不是了;達到這個程度,等于是出現在佛世,那也可以見釋迦牟尼佛的,你入定以後,你可以念本師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放大光明、高大身,不是普通的境界,那就能可以說話,可以問、可以請法,能決疑,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決疑,就沒有這個問題了。那麼我剛才這一段話,這一段話算是說完了。

  

  我再回答這個問題,就是不隨順思想上習慣的說法。你這時候在禅定裏面,在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裏面,你見到的釋迦佛、見到的彌勒菩薩,這是真的嗎?不是的,都是如幻如化的,不是真實的。就是我們現在,我們現在沒有入定,我們也沒有定,我們現在也不可能入定,我看見的境界都不是真實的,都是如幻如化的,就像做夢一樣啊!不是真實的。如果說:真實,那就是自己欺騙自己呀!當然我們沒有學習佛法,沒有明白到這裏,也不知道這個事情啊,我們看見這都是虛妄的,都不是真實的,不符合我們原來的習慣,不符合。因爲佛法是超越這些虛妄境界的,超越這虛妄分別之上的,我們沒有到那個境界,我們是在一般的虛妄分別裏面生活的。但是你若常常地靜坐,常常修止觀的時候,慢慢地、慢慢地就知道經論上說的是對的,這都是虛妄的、不真實。我看見這個人很美,實在不是的;我看見這個人很醜陋,都不是真實的,都是虛妄的。我們平常的人,就剛才那句話,看見什麼都抓住,其實在說就是看見什麼都執著是真實的,就是自己欺騙自己。你若能夠修止觀、修定、修慧,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就超越這個境界了。超越這個境界的時候,貪瞋癡沒有了,因爲你知道這都是假的,都是空無所有的。

  

  所以我們若是能夠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們能夠這樣子修學止觀,我們能夠慢慢地達到聖人的境界。達到聖人的境界的時候,我昨天說過,我現在再重說,我們人與人之間,不是凡夫境界,沒有貪瞋癡的這些事情,心裏面沒有貪瞋癡,都是恭敬、尊重的境界,心裏無分別住,沒有這欺騙的這件事,人與人之間都是和合的,沒有煩惱的事情。

  

  我們若不到那個境界,我們就是自己這個貪瞋癡活動的時候,看見什麼境界都沒有恭敬心,就是看見這個人是佛來這裏,我們不知道,我們還照原來的虛妄分別心去看這件事,都沒有恭敬心,都是互相都不合,都是苦惱境界。

  

  所以,我們若是能夠對于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對于《大智度論》有恭敬心,能夠努力地學習,不可思議,不可思議的。我就講到這裏吧!

  

  ( 此品僅謄錄出課程部分;以下問答部分缺。)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8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