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说法。这个*轮,这个「轮」这个字就是摧灭的意思,譬如说转轮圣王他有个轮,他到什么地方去,他前面有个黄金的轮,或者是铁做的轮,这个轮有什么用呢?能够降伏一切敌人,一切怨敌。现在佛是转*轮,就是佛的这些圣妙、微妙的佛法能灭除一切烦恼贼,所以叫「转*轮」。
「见百千万菩萨共集法论议」,这么多的菩萨都是在佛边,在那里讨论佛法。「应如是求萨婆若」,他们在那里讨论佛法,都是讨论什么?就是告诉你,应该这样子学习般若波罗蜜,这样子;应该这样修止观。「应如是成就众生」,度化众生的时候,应该用这个三十七道品,用六波罗蜜来饶益一切众生,不是说是只是给你几个钱,叫你有饭吃,不是那么意思。有饭吃,过几个钟头,这个饭就没有了啊!那个利益就是那么多;若是你修学圣道,不是的,不是那么简单。「应如是净佛国土」,那么多的菩萨在互相讨论佛法的时候,应如是成就众生,应如是清净佛世界;这佛的世界特别清净庄严,清净庄严,它自然的会庄严吗?不是的,阿弥陀佛国那么清净庄严不是自然的,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修六波罗蜜来回向成就的,也是创造成就的,不是自然的。
「亦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」,前面是见到菩萨到菩提树成佛事情,现在又亦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,亦闻其佛的名号,「某方」就是东西南北方,什么国家,有一位佛,某位佛,「有若干百千万菩萨,若干百千万的声闻,恭敬围绕说法」,这表示…,菩萨表示大乘佛法,声闻人是小乘佛法,就是那个佛世界说法,也有小乘也有大乘。恭敬围绕,这些大乘的菩萨,小乘的声闻对于佛都是恭敬围绕佛,佛为说法。
「复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般涅槃」,就是佛为众生说法,因缘就是这么多,结束了,所以佛就入涅槃了。是佛的化身入了涅槃,不是佛的法身。「复见无数百千万亿诸佛的七宝塔」,入涅槃以后,这佛弟子为佛造塔,供养佛的舍利。「见供养诸塔」,四众弟子供养佛的塔,「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华香乃至旛盖」。
「憍尸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见如是善梦,卧安觉安」,就是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这个善男子,他就有这个好梦,能梦见佛三十二相,能梦见很多的大菩萨,很多的阿罗汉、佛围绕说法的这件事,这个好梦。「卧安觉安」:「卧安」,就是睡着觉了心里很安隐、做好梦;「觉」,不睡觉的时候心里也是安的,也是很安乐自在的。「诸天益其气力」,说这个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这个善男子善女人,「诸天益其气力」,诸天上的人,他们看见他身体不健康,给他…不是打针,但是自然的,就是诸天的甘露就入到他身体里面去,使令他的气力强壮起来。「自觉身体轻便」,怎么知道诸天的甘露入到你的身体里面?因为你感觉你的身体很轻便、很灵活,不那么笨重。「不大贪着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」,对于这个日常生活的这些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汤药,不是那么贪着,其心轻微,「于四供养,其心轻微」,这个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,这四种供养,他心的爱着心很轻。「譬如比丘坐禅」的时候,「从禅定起」,从禅定里出来以后,「心与定合」,这个从禅定起的时候,他曾经,刚才一分钟以前,他这个心和禅定相契合的时候,他这个分别心受到禅定的影响的时候,是「不贪着饮食,其心轻微」,那个贪着饮食的心也很轻微。
「何以故?」什么原因呢?这是说个譬喻,说是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,这位比丘、比丘尼,他是于四供养其心轻微,就像比丘坐禅的时候,从禅定起,他也是不贪着饮食,其心轻微。「何以故?」什么原因呢?
「憍尸迦!诸天法应以诸味之精益其气力故」,这个诸天他也是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《般若波罗蜜经》的,他一看人间的这个欲界的人,哎呀!很能放弃欲,能够修学圣道,他很恭敬啊,自然是「法应」,就自然是,用他们诸天的甘露味的精、精要「益其气力」,就是健康你的身体,所以你的身体自然是没有病痛,身体健康了。所以若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你的身体会健康,会好一点,有这个事情。
「十方诸佛及天、龙、鬼神、阿修罗、干闼婆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」,这些善神、天神「亦益其气力」,他们也有特别微妙的那种营养,健康我们的身体,也会做这个事。所以我们若是学习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会有这样的功德;不要怕,哎呀,我身体不健康,我看医生也看不好,不要紧,你就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,我感觉这件事非常殊胜。
这是第一科。下面第二科「结劝」。
如是,憍尸迦!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今世如是功德,应当受持般若波罗蜜、亲近、读诵、说、正忆念,亦不离萨婆若心。憍尸迦!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能受持乃至正忆念,应当书持经卷,恭敬供养,尊重赞叹,华香、璎珞乃至旛盖。
「如是,憍尸迦!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今世如是功德」,你就现在能得到诸天的这样帮助我们,这样的功德。「应当受持般若波罗蜜」,你应该「亲近、读诵、说、正忆念」,常亲近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常读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也常能演说、正忆念它的道理,第一义谛。「亦不离萨婆若心」,这个程度提高了。
「憍尸迦!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能受持乃至正忆念,应当书持」,说我不能去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,但是我可以「书持经卷」,那么现在就是来流通,来印行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就是「书持经卷」了。「恭敬供养」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还「尊重赞叹」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还是「华香、璎珞乃至旛盖」来供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你也会有这些功德的。
下面「明格量」,就是来对比它的功德的大小。先是第一科,第一科「举供养十方诸佛等格量供养经卷」。
憍尸迦!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读诵、说、正忆念,书写经卷,恭敬供养,尊重赞叹,华香乃至旛盖。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,胜于供养十方诸佛及弟子众,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汤药;诸佛及弟子般涅槃后,起七宝塔,恭敬供养,尊重赞叹,华香乃至旛盖。
「憍尸迦!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读诵、说、正忆念,书写经卷,恭敬供养,尊重赞叹,华香乃至旛盖」,我们若这样子,肯这样努力的话,「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」,他得到的这个功德是很多的,有多少呢?「胜于供养十方诸佛及弟子众,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汤药」,这件事可是有点特别,我们对于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能这样做的时候,能超过我们供养十方诸佛,及供养佛的弟子众,我们对佛的弟子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我们又用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汤药去供养。「诸佛及弟子般涅槃后」,我们又「起七宝塔,恭敬供养,尊重赞叹,华香乃至旛盖」,超过这样的功德,这是什么道理啊?什么道理呢?
我感觉我们人是有这件事,说是要有佛我去供养,我的功德很大;这大阿罗汉,我们若去供养去,我们的功德也很大,你现在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看你没什么了不起啊,你也平平常常的,我供养你有什么功德呢?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,我们对于一般的人,这个比丘、比丘尼,优婆塞、优婆夷,我们若能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功德是高过供养佛,这道理怎么讲呢?其中的道理就是,我们对于佛供养的时候,当然佛是有道德的人,当然佛的境界是高过一切佛教徒,当然是这件事不能否认。但是我们的供养佛的时候,我们的执着心也很强,我们执着心很强,执着心很强的这个执着心就减损了你的功德,太执着就差一点。本来供养佛的功德是超过供养其他的人,但是你对于佛的执着太厉害呀,就打折扣了。
若是,说这个人不是佛,他只是佛教徒而已,他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们供养他,我们若受持、读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时候,这个经上告诉我们,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,都是毕竟空的,我们这个对于人的执着、对于法的执着,这个执着心轻了,那么我们这样的去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我们的功德就提高了,所以功德广大。
从这里看出来呢,境界的胜劣对于我们做功德是有关系,但是我们内心的执着、不执着,对于我们做事情的功德也有更严重的影响。我们心里若不执着,无所得的时候,做这个功德,功德是很大;有所执着的时候,功德就降低了,这个地方就是这个理由。所以我们若常能够…我们愿意做功德,这功德比任何的功德都大,就是你自己得圣道,这个功德是最大,得圣道就是无我,修无我观、修法空观,心里面不执着,这个功德大,这里就是这个意思。
而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呢,也是;哎呀!认为说出来,这样子做功德很大,那样子做功德很大,这样做起来功德很多人恭敬供养、很多人尊重赞叹,其实都是取着。若是我们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们常学习无着,这功德是最殊胜的,是这么回事。而这个无着,就是要观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、是毕竟空才可以;不然不行,不然你的功德,虽然也是有功德,但是功德不清净、功德小了。
所以前面说是那个般若为尊导,所以赞叹般若波罗蜜,就是般若观一切法空的这个智慧很大。我们也会…听别人讲也好,自己读经论也好;说这件事功德大、这件事不得了,但是你要知道,你有所取着,那个地方就不清净,那个地方不是圣境,有所取着。如果你成就了,你感觉到很有成就,但是这个取着心还没去掉,还是凡夫境界,一定要灭掉这个取着心,才可以。
我刚才说到一件事,但是我还没说,我现在可以在这里解释解释。就是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8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