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8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修我空观和修法空观,这件事呢,就是最殊胜。什么叫做「我」?经论上它说出个道理来,譬如说是我们这个身体,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,这五件事组合起来成为我们的生命,这生命里面的这个色受想行识。我们不是印度人,我们也没有去学习这印度的哲学,但是我们也有一种执着,就执着是我,执着有我,我们通常说色受想行识这个身体就是我。但是思惟了,经过内心的思惟、观察的时候,这个身体,这个地水火风,有的时候会多一点、有的时候会少一点。人有的时候小孩子的身体就是那么大,人长大了人就高一点,但是有的时候肥、有的时候瘦,所以这个地水火风的增减,这个不是我;肥了,那个不是我;这个瘦了也不是我,应该里面的明了心的受想行识是我,我们可能会想到这里。

  

  想到这里,但是我们佛教徒呢,如果是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读《瑜伽师地论》、读《大智度论》,读这些佛法的话,那就又另当别论。如果我们不学习佛法,我们可能有点问题,什么问题呢?受想行识是我,那么想,受想行识这个受,有苦受、有乐受、有不苦不乐受,也有变化。有变化的,昨天的事情,昨天我心情很快乐,今天忽然间苦恼了,但是他是无常的、变化的,变化没有了啊!我现在心里也不苦不乐,那么苦乐就没有了,有了变化;那个变化的苦乐是我吗?你可能也不承认。

  

  这个受、想,我心里面的思想,我昨天想这个高科技会发财,我就是想这个;我今天说,听人说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能得大功德,那我就不想这个高科技了,这个思想也会有变化,那个变化的思想是我吗?也不是。受、想、行,这个身行、口行、意行,也是有变化的,有变化都不是我。

  

  就是在里面有个不变化的、常住不变的,昨天也是这样子、今天也是这样子,尽未来际都不变化的,这个是我。我们有可能会这样思想,说这个是我。

  

  这样子,我们做一个结论呢,就是色受想行识,有变化的色受想行识,不是我;里面有个常住不变的,这是我;所以经上说:「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」,这是我,我们可能就会这样想。

  

  但是这印度的外道,亦复如是,也是这样告诉我们,也是这样讲,印度的外道也这样讲;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常住不变的,这是我。但是我们若不读这样的书,我们也不知道,印度的外道也是这样执着有我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就是讲经,否认外道的我,我们是无我的,是无我,这样讲。但是这样讲呢,像是我们读《瑜伽师地论》才知道,读这个《大智度论》这时候,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;在《阿含经》里也说到这些事。我不读这些经论,那你就不知道;不知道的时候,你就是执着有我。尤其是静坐的人,不静坐的人也想不到这里;静坐的人容易有这样的思想。你若是读…其中有些经论,我不要说名字,也就告诉我们:这是我。虽然说没有这么说,但你也很容易体会到,这是我。但是你若读这个《阿含经》的时候、读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、读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、读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》,读这些经的时候,哦!这是印度的外道思想,你若不读就不知道,那么你就认为这是佛法,那么这样子,我们可能就会想到,哦!佛法一部分是这样,一部分是那样,究竟那一个是佛法呢?就会想到这些问题。想到这个问题,你怎么决定呢?我看你多数还是欢喜,这是我,一定是这样子。这样子,你说你得圣道了,那究竟是得圣道、是没得圣道呢?都会有问题啊!

  

  我们没有出现在佛在世的时候,没有听佛说法啊,是非常的遗憾!应该觉悟到这里啊。我们若是遇见佛了,当面可以请问这些问题;现在佛入灭度了,但是经律论还是在,但是一部分经论是这样,一部分经论,简直就是外道思想,那我们知道吗?完全不知道,完全不知道。

  

  但是你若是对于这一件事,譬如我们现在、我们今天这件事,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就是这个人他得了未到地定,应该是,未到地定姑且分三个部分:初、中、后,要在中、后的未到地定才能有这个境界,初开始的未到地定还不行,你到了这个境界,一入定的时候,你念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就会出现,你可以请问弥勒菩萨,妙境说话不值得相信。但是你若入定的时候,就是见到弥勒菩萨、见到文殊菩萨、见到普贤菩萨,这时候可以请问这些圣者,那么你就会知道,这些菩萨,你也可以请问观世音菩萨,都可以,请问的时候…当然菩萨他会怎么回答你,这是要你自己去经验去,我不要讲。但是我可是也有这种感觉,你请问…我感觉,有问题请问弥勒菩萨,多数是回答你,他就很慷慨地直接了当告诉你这些事情。但是你若问观世音菩萨,观世音菩萨不出声,你看,这还是问题,还是有这个问题啊!

  

  但是你的禅定,你若得了未到地定,最好得到初禅,到了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时候最好,在这个境界里面见佛菩萨,你自己有…当然这个和经论上学习还有关系,你也会想:我看见那个弥勒菩萨是真的吗?是不是幻想啊?或者鬼神同我捣乱吧?不是真实弥勒菩萨,你也可能会这样想,那就不能决定了。

  

  所以这个居士也就问我,是真实弥勒菩萨吗?他真是阿弥陀佛吗?就是问这个问题。那么我就…刚才也已经说过,我就回答,我说是我有两个回答:我现在第一个回答呢,第一个回答就是,用我们的习惯,我们说话如果不习惯的说话,那就是不行,因为不习惯的说话,我们有可能会接受、有可能会不接受。现在用习惯性的说话呢,我们会明白;因为你思想上习惯的说话,我们容易明白。我就说:是真实的,你现在看见的观世音菩萨,看见的弥勒菩萨是真实的;也可能相信我的话,也可能不相信,但是我这么说呢,他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,是真实的。若是不用我们思想习惯上的这种语言来说话,那就是不同了,不是这么讲话了。所以现在我们姑且,还是用我们习惯上的思想来评论这件事。

  

  就是,你若是在欲界定,你若静坐,但是你的程度是欲界定,那你看见的佛菩萨,那都靠不住的,不行。你若到未到地定的后部分,这时候看见的佛菩萨是真的,是真实的,不是鬼神来捣乱,也不是你自己的幻想。这我说是思想习惯的思想来说话,就是这么讲,这样讲。那这样子,你可以决疑,现在观世音菩萨、弥勒菩萨,或者阿弥陀佛、或者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同我说话,这不是戏论的境界,可以决疑,这等于是出现在佛在世的时候,等于是这样境界。

  

  但是我们没有达到这个境界,我不欢喜静坐;你不欢喜静坐,你不能达到那个色界四禅的境界,那时候,你看见这些都靠不住的,都靠不住的,他说的话都不能相信的,不可以相信的呀!若是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呢,那可不是了;达到这个程度,等于是出现在佛世,那也可以见释迦牟尼佛的,你入定以后,你可以念本师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、高大身,不是普通的境界,那就能可以说话,可以问、可以请法,能决疑,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决疑,就没有这个问题了。那么我刚才这一段话,这一段话算是说完了。

  

  我再回答这个问题,就是不随顺思想上习惯的说法。你这时候在禅定里面,在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里面,你见到的释迦佛、见到的弥勒菩萨,这是真的吗?不是的,都是如幻如化的,不是真实的。就是我们现在,我们现在没有入定,我们也没有定,我们现在也不可能入定,我看见的境界都不是真实的,都是如幻如化的,就像做梦一样啊!不是真实的。如果说:真实,那就是自己欺骗自己呀!当然我们没有学习佛法,没有明白到这里,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啊,我们看见这都是虚妄的,都不是真实的,不符合我们原来的习惯,不符合。因为佛法是超越这些虚妄境界的,超越这虚妄分别之上的,我们没有到那个境界,我们是在一般的虚妄分别里面生活的。但是你若常常地静坐,常常修止观的时候,慢慢地、慢慢地就知道经论上说的是对的,这都是虚妄的、不真实。我看见这个人很美,实在不是的;我看见这个人很丑陋,都不是真实的,都是虚妄的。我们平常的人,就刚才那句话,看见什么都抓住,其实在说就是看见什么都执着是真实的,就是自己欺骗自己。你若能够修止观、修定、修慧,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,就超越这个境界了。超越这个境界的时候,贪瞋痴没有了,因为你知道这都是假的,都是空无所有的。

  

  所以我们若是能够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们能够这样子修学止观,我们能够慢慢地达到圣人的境界。达到圣人的境界的时候,我昨天说过,我现在再重说,我们人与人之间,不是凡夫境界,没有贪瞋痴的这些事情,心里面没有贪瞋痴,都是恭敬、尊重的境界,心里无分别住,没有这欺骗的这件事,人与人之间都是和合的,没有烦恼的事情。

  

  我们若不到那个境界,我们就是自己这个贪瞋痴活动的时候,看见什么境界都没有恭敬心,就是看见这个人是佛来这里,我们不知道,我们还照原来的虚妄分别心去看这件事,都没有恭敬心,都是互相都不合,都是苦恼境界。

  

  所以,我们若是能够对于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对于《大智度论》有恭敬心,能够努力地学习,不可思议,不可思议的。我就讲到这里吧!

  

  ( 此品仅誊录出课程部分;以下问答部分缺。)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8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