複次,憍屍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四部衆中說般若波羅蜜時,心無怯弱,若有論難,亦無畏想。何以故?是善男子善女人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。般若波羅蜜中亦分別一切法,若世間、若出世間,若有漏、若無漏,若善、若不善,若有爲、若無爲,若聲聞法、若辟支佛法,若菩薩法、若佛法。善男子善女人住內空乃至住無法有法空故,不見有能難般若波羅蜜者,亦不見受難者,亦不見般若波羅蜜。如是善男子善女人,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,無有能難壞者。複次,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,不沒、不畏、不怖。何以故?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見是法沒者、恐怖者。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華香供養乃至旛蓋,亦得是今世功德。
「複次,憍屍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四部衆中說般若波羅蜜時,心無怯弱」,說是這位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這位善男子善女人,他在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「四部衆中」宣說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「心無怯弱」,他的心很平靜,還沒有恐怖。因爲什麼有這件事呢?無有恐怖呢?「若有論難,亦無畏想」,或者有的人,你說諸法皆空,我不同意。諸法是有,怎麼是空?若有人同他辯論,「難」、難問他,使令他對于演說般若波羅蜜的道理有困難的時候,「亦無畏想」,他心裏沒有恐怖,沒有這個事。這個「若有論難,亦無畏想」,這個地方有點事情,到下面再說。
「何以故?」爲什麼有論難的時候,他心裏沒有恐怖呢?「是善男子善女人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」,所護持的關系,你向他提出來的難問,他心裏面不恐怖,這是一種智慧。就是如果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,不離薩婆若心的這位善男子善女人,他能觀我也空、一切法也是空,在這畢竟空裏面沒有人難問,他這樣觀察呢,所以沒有恐怖;就是觀一切法空的智慧,有這個智慧。
「般若波羅蜜中亦分別一切法」,這下邊呢,就說這位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這個人的智慧,他能夠有通達一切法緣起的智慧,還有這個事情。通達一切法畢竟空的智慧,通達一切無量無邊的緣起的差別的,這又是一種智慧;所以分科裏面說「具二慧故」,就是一個權智、一個實智;觀一切法空,這是實智;觀一切緣起法如幻如化呢,這是權智。
般若波羅蜜中也分別一切法的,怎麼分別呢?「若世間、若出世間」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眼識乃至意識,與一切法接觸的時候,心裏面有愛著,這是世間法。「若出世間」,就是不愛著,這心和一切法接觸的時候,心裏面沒有愛著心,也就是出世間,超越世間了。
「若有漏、若無漏」:「漏」,就是煩惱。「若有漏」就是有煩惱,那就是世間法;「若無漏」若心裏面沒有煩惱,那就是出世間法了。
「若善、若不善」:這個「善」,就是對于做這件事,對于他人有利益,那就是善。「若不善」,做這件事對他人有損、有傷害,不善法就是惡法了。
「若有爲、若無爲」:「有爲」,就是有生、有滅,有生滅變化的是有爲法。「若無爲」,就無生滅變化,無爲法,那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。「若有爲」,就是心裏面有所分別、有所取著,那就是有爲。
「若聲聞法、若辟支佛法,若菩薩法、若佛法」,前面是約法說,這下面約人說。約人說呢,是約聖人說。「若聲聞法」:「聲聞」,就是聽佛的法音,叫做「聲聞」。聽佛的法音而學習戒定慧成功了,得了聖道了,叫做「聲聞法」,這聲聞法就指四谛,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谛法。
「若辟支佛法」,就是昨天講的獨覺,他是聽佛爲他宣說十二緣起:無明緣行、行緣識,一共有十二支,從這裏的學習,善根栽培地特別深厚,最後出無佛世而得聖道,就是辟支佛法。
「若菩薩法」,菩薩法呢,就是不同于聲聞、也不同于辟支佛,這兩類聖人沒有大悲心。這個菩薩發大悲心的時候,也是得了聖道,他有大悲心廣度衆生,那就是菩薩道,就是六波羅蜜了。
「若佛法」,就是得無上菩提的人,他所得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那就是佛法,這就是諸法如的境界,超過了聲聞、超過了辟支佛、也超過了菩薩。
般若波羅蜜中亦分別這麼多的,人也不一樣、法也不一樣,這就是一切聖者的權智。
「善男子善女人住內空乃至住無法有法空故,不見有能難般若波羅蜜者」,前面說法、說人的差別,這下面說第一義谛,前面就是說世俗谛,這裏面說第一義谛的事。「善男子善女人,住內空乃至住無法有法空故」,也就是修止觀,學習般若波羅蜜修止觀的時候「住內空」,這「內空」是什麼呢?就是眼耳鼻舌身意,這是內;這個內六根都是因緣所生法,是畢竟空寂的,叫「內」。「住內空」,就是觀察眼耳鼻舌身意是自性空的那個智慧,那個智慧安住在內空這裏。我們平常的人,不相信佛法的人,或者相信佛法也沒有修學聖道的人,我們的內心就住在色聲香味觸法這裏活動,安住在這裏。若是我們佛教徒,我們學習經論,從聞思修,到了修慧的時候,我們這個心呢,不願意住在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地方,是住在一切法畢竟空寂這個地方,就是「住內空」。
所以我們修止觀,初開始的時候呢,我們這個所緣境就是一般的世俗谛,世俗谛裏面選擇一樣事做我們的所緣境,當然這個境界我們長時期的學習,我們可以得定、得聖道,這個所緣境。如果你選擇的所緣境,令你增長貪瞋癡的煩惱,這不可以做所緣境的。這是說我們凡夫的心,就是在這世俗谛上活動。現在修學摩诃般若波羅蜜成功了呢,是在第一義谛那裏安住不動,這叫「住內空」。
有內空、也有外空。「外」,就是色聲香味觸法,對這個眼耳鼻舌身意來說,色聲香味觸法是外;觀察外的色聲香味觸法,也是因緣有,是自性空的,那麼就是住外空。這是對內說是外,實在觀察一切法是畢竟空,內外是不可得的。
「乃至住無法有法空」,一共是十八個空,這《大智度論》上說的,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說十八空,最後就是「無法空、有法空」。這個「無法空」,就是對空就是無法,空也不執著,就是無法空。「有法」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,這一切因緣所生法都是「有法」,有法是自性空的,叫「有法空」;對于空也不執著,那叫「無法空」。
「是善男子善女人住內空乃至住無法有法空故」,前面是說世俗谛;約世間法、約出世間,約有漏、約無漏,這些分別,因緣所生法是世俗谛。現在觀一切法空、內空、外空、乃至無法、有法空,這是第一義谛了。
「不見有能難般若波羅蜜者」,前面說這個人「若有論難、亦無畏想」,爲什麼呢?他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。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,這句話怎麼講呢?說「不見有能難般若波羅蜜者」,說有人在這裏提出來問題,來難問這位講般若波羅蜜的人,但是這個宣講般若波羅蜜這個人,他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他「不見有能難問般若波羅蜜」這個人,這個能難者,他觀察他是畢竟空寂的,「不見」,所以他也沒有恐怖的意思。
「亦不見受難者」,他也不見這個人能接受你的難問,也不見這個人,這個人也是因緣所生法,他也是畢竟空寂的,所以不見有能難,也不見所難。
「亦不見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不見有能難、有所難這個般若波羅蜜,也是因緣所生法,它也是自性空,也不見般若波羅蜜可得。
「如是善男子善女人,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」,這就叫做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,你有這樣的智慧的時候,就得到般若波羅蜜的護持了,這心裏面不取著這一切相,不受一切法,所以心裏面無有恐怖。「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」,我們一般人呢,就算是文字上通達了般若波羅蜜的諸法空;但是你不常修止觀,你心裏面不熟悉,容易有所得,遇到有人難問的時候,心裏面就不安了,就會有這個問題,那就是還沒能得到般若波羅蜜的護持。
現在這個人呢,「爲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,無有能難壞者」,這個人,他止觀修得不錯了,他這個智慧相應了,所以「無有能難壞者」,沒有人能提出問題能夠難問他,能破壞他的正見,沒有這個力量。
「複次,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」的時候,「不沒、不畏、不怖」,這個「不沒」,就是他這個正憶念、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的這個智慧是不失壞的,不沒,不失掉。不會因爲你贊歎他,他就失掉了正念;你毀謗他,他就失掉了正念,這個正念沒有了;不沒,不失壞的。當然這是這個修行人,他能夠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,不離薩婆若心。若是我們心裏面一直在色聲香味觸法上,取著心、取著色聲香味觸法,執著有我、執著有我我所的人,你不修止觀的時候,你的正念不容易站得住,你就會「沒」,這個正念就失掉了。
現在這個呢,他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呢;「不沒」,他這個正念不失掉。「不畏」,也不畏懼有人來難問我。「不怖」,也不感覺到有這個受難者,我會害怕,沒有這個情形。這是說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能夠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,不離薩婆若心的相貌,表現出來的相貌是這樣子。說是這個人可以宣揚般若波羅蜜法門,或者有人難問,他會害怕;沒有這回事,他沒有這個事。
「何以故?」什麼理由呢?「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見是法沒者」,因爲他這般若波羅蜜的這個正念,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常常地現前的,「不見是法沒者」,不看見有什麼東西沒有了;不見法有生、有滅的;所以「不見是法沒者」,就是沒有了;這一切法本性畢竟空寂,那有失掉這回事,不生也不滅的。「恐怖者」,我看見這個東西害怕,不見有這種事情。
「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華香供養乃至旛蓋,亦得是今世功德」,這就叫「今世功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