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其中這個地方,在戒定慧之前,我們要學習佛法;學習佛法,學習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畢業呢?其實要說畢業的話呢,要到佛才能畢業,你沒到那個時候,要繼續地學。一般的在家人學,學無止盡,那麼這句話也適用我們佛教徒,學習佛法也是學無止盡。但是其中有一個階段,什麼階段呢?你若經過那麼多的時間的學習,你能得到正見,這時候是一個階段。說我沒有得到正見的時候,你一定是要繼續學習,要得到正見。
這個我說一句話,各位也可能會不同意我的說法;但是你們不同意,我也要說。這件事怎麼說呢?就是已經發表,公開發表過的事情,按道理你們都應該知道。什麼事情呢?就是現在臺灣,我們這裏是美國,這裏不是中國大陸、也不是臺灣,但我現在說臺灣的事情。就是這個慈濟,臺灣的慈濟,叫證嚴法師。有一個在家居士去請問她一件事,什麼事情呢?說你最初要發動做這件事情的時候,你有沒有請問過你師父?我要做這件事情,請師父,希望師父同意,或者希望師父來開示她,你有沒有請問過?她說請問過。那麼他怎麼回答的?他有回答,他回答。他怎麼回答的?他不同意!我們說出名字來,就是印順老法師,她請問印順老法師,印順老法師不同意。那麼,就算是發表出來了,不然我不知道這件事,這是公開發表的。
我們現在,說我要學習佛法,要到正見的程度。這個地方,這句話是正見?是邪見?我相信你們也知道這件事。這個正見和邪見有什麼關系呢?正見,我們應該這樣學習,應該這樣做。如果邪見,我們不要這樣做,就不應該做這件事,就是這樣子。這什麼叫做正見?正見有什麼關系,正見我們應該這樣做,應該依教奉行。邪見,我們應該拒絕這件事,是這樣意思,就這樣意思。
我剛才說,出家的佛教徒也好,在家佛教徒也好,在學習佛法這一方面無差別,應該達到正見,達到這個程度的。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應該是多數的佛教徒不會做錯事,這錯誤的事情不要做,應該是這樣。若是我們不學習佛法,出家以後,我們還是和在家差不多,就是爲吃飯;你不學習佛法,你不可能會有正見的,不可能有正見。那麼你這樣的佛教徒,你做出來的事情,多數都是不對的。
譬如說,我們就是再明白一點說吧,我們出家這件事,不是爲了吃飯才出家的,不是,不是爲這件事出家的,不是。我們是爲得聖道而出家的,應該是這個意思。就是不願意做生死凡夫了,我想要得聖道,爲這件事出家的。爲這件事出家,那你出家你應該就是修學聖道,做這件事。但是出家以後,不修學聖道,我不學習佛法,我不管什麼叫戒定慧,不管這件事,我每天還是這個飯、這個饅頭要怎麼做,把這個飯做得好吃,完了!大事已畢!吃完飯了就大事已畢了!出家人不應該是這樣子!其實,我現在說的是簡單地說,說太明白了就不好聽了,不好聽啊。這是不對的!應該這樣說。
但是我們,我看我們出家人,多數還是爲吃飯啊!多數還做這件事。做這件事,那你能得聖道嗎?不但是不能得聖道,正見都得不到啊!這樣的佛法,我昨天說,佛法是已經開始滅亡了;佛法開始滅亡,在家居士責任少,是我們出家人的責任,我們出家人做這個事情,是那麼回事啊。
現在,我們還是講這句話,什麼叫做「無二法布施」呢?「不生不可得故」。你要有這樣的智慧。你若布施的時候,你不管是供佛也好,我拿這一塊錢饒益一切衆生也好,你心裏面要有「不生不可得」的智慧,要這樣。
但是這「不生不可得」的智慧,要有戒定慧的這個曆程,經過這個過程的學習,才能可以達到這裏。不是說,我也不修定、也不持戒、也不修慧,我就能明白不生、不可得,不是的。佛菩薩告訴我們,我們讀《大般若經》也好,或者是讀這個《維摩經》也好,讀這個《大智度論》也好、讀《瑜伽師地論》也好,它詳細地告訴你得聖道的次第,要這樣子,你才能夠,我現在聽你講,什麼叫做「不生不可得」,這還不夠,一定前面還要有戒、還有定;戒、定、慧,這就是聖人成就的,才能成就。
佛菩薩說這句話,那是真實不虛的,你的因緣不具足,他就不能得聖道。你要不斷地栽培自己,栽培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。說是這個「自淨其意」這個話,啊!我就清淨我的心,我就可以得聖道;你前面還有個「諸惡莫作、衆善奉行」,你這個地方要做的,你還要做這個。這兩件事你要做到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,然後「自淨其意」才能成功的,它是有次第的,是這樣子。說「不生不可得故」。
「佛告阿難:以無二法布施,回向薩婆若,是名檀波羅蜜」,什麼叫做無二法布施,回向薩婆若,是名檀波羅蜜?「以不生不可得故」。你就觀察一切法是因緣有,因緣有就是自性空;自性空中,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也不可得。這個人,什麼叫做人;我們這個人呢,就是前生有一點良心,做一點利益人的事情,有這個功德,現在做了人,得了人的果報。得人的果報,其實裏面是什麼呢?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樣,我們這個生命體就這五樣組成的;這五樣組織成的,你觀察它是不生、不可得,你的生命體是因緣有的,也就是自性空;自性空裏面呢,無有少法可得。色,我們身體這個地水火風就是色,這個色是因緣有的,是自性空,自性空裏面色不可得。受,色、「受」這個受,我們心裏面和種種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,心裏面有感覺,或者是苦受、或者是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有這個感覺;有這感覺,它也是自性空,自性空中受不可得。色、受、「想」,我們心裏面會東想、西想,想各式各樣的事情,這個想也是因緣有;因緣有也是自性空,自性空中想不可得。想、行、識,都不可得;這時候就是不生,不生就是不可得,就是無色受想行識可得。沒有這個色受想行識可得,我們說眼耳鼻舌身意,這是我們的六根;這六根,任何人都有六根。有六根呢,也是因緣有,我們的眼睛也是因緣有,因緣有也是自性空,自性空裏眼不可得;耳鼻舌身意都是這樣子,在自性空裏面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就是猶如虛空啊!我們看見這個人的時候,你若做如是觀的時候,就不見有眼耳鼻舌身意、不見有色受想行識。這個時候,我們心裏面也沒有貪心、也沒有瞋心、愚癡、高慢、疑惑,我、我所的分別;沒有這些,心就清淨了。心裏清淨,心裏沒有貪瞋癡的時候,沒有我、我所的執著,這時候叫做心清淨。不然的話,我們沒有辦法能夠不貪瞋癡的,沒有辦法;只有這樣觀一切法空的時候,就是沒有貪瞋癡;沒有貪瞋癡的生起,我們心就清淨。譬如說:這時候有人罵我,我心裏就沒有什麼事,也沒有人對我怎麼好,我心裏也沒有什麼事;若是有人對你好,你心就有問題了;若是來折磨你、來苦惱你的時候,心裏就不高興了。所以我們心裏的貪心、瞋心,各式各樣的煩惱生起,也是因緣有的;因緣有的也就是自性空,自性空裏面沒有貪瞋癡可得,這個時候才能夠清淨。
這個地方,在家人和出家,無差別。我不高興有煩惱,但是有什麼辦法能夠不煩惱,沒有辦法。你不學習般若波羅蜜;我們現在學習這個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〈尊導品〉。不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你不學習這個法門,你想要斷煩惱,不可能的;一定是有煩惱的。要學習這個法門,當然,它又是說要有戒、定、慧,要在這裏常常地學習;常常地學習,要很多的時間,要有時間的時候,你常常地學習戒定慧,慢慢就可以成功了;成功了的時候,你就是聖人,你就沒那麼多煩惱了。沒那麼多煩惱,就是在煩惱的境界裏面,也沒有煩惱,因爲心裏面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光明,它就沒有煩惱的黑暗,這時候你就是清淨。
但是你學習戒定慧的時候,你修學禅定的時候,要寂靜的地方,在寂靜的地方去學習,才可以。你在大衆裏,也和這些很多都是用功修行的人在一起,可以;你如果與那麼多的煩惱人,普通的放逸的人在一起,那不行,那是不可以的,不能夠得聖道的。
所以這個地方「佛告阿難:以無二法布施,回向薩婆若,是名檀波羅蜜」:「無二」,什麼叫做「無二」呢?「以不生不可得故」,若「生」的時候呢,因緣所生法,各式各樣的差別,就是有二了。若能觀察一切因緣生法的差別相,都是無生的,是不可得的,這時候就是無二了,「無二法」。用這樣的智慧,「回向薩婆若」,就叫做回向薩婆若。你布施的時候,你能做如是觀,那也叫做回向薩婆若的布施,這裏就叫做「檀波羅蜜」。我們做功德的時候,還有我、我所,有這樣的執著,有執著那就不行;你有這樣執著的時候,它就是有二,就是有生、有可得,有可得就容易有煩惱。做功德,你本來是好意做功德,但是因做功德而引起很多煩惱;那爲什麼做功德會引起煩惱呢?就是你沒能夠以無二法做功德,你沒能以不生不可得的智慧做功德,所以你還是有煩惱。
「乃至以無二法智慧,回向薩婆若」,有了智慧的時候,我們若沒有這個不生不可得的智慧,我們一般的這個智慧,也還照樣是有煩惱的。現在觀察智慧也是因緣所生的,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裏面智慧不可得;這樣呢,就是無二法就是智慧,也就是要回向薩婆若,所以叫做「般若波羅蜜」。
「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薩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羅蜜」,你要觀察你這個智慧,也是畢竟空、不生,不生也就不滅,有生才有滅,不生也就不滅,不可得。「是名」叫做「般若波羅蜜」。我們能這樣學習,再加上戒、定,我們有希望可以得聖道,可以成爲聖人,而不是凡夫了,不是凡夫的。
佛在世的時候,就是有那麼多的比丘來出家呢,很多人都得聖道,就是有了智慧,就是學習這般若波羅蜜,所以很多人都得聖道。若是我們,我們若讀了經以後,我們就會提出這個問題,佛在世的時候,比丘很多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