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

  但是其中这个地方,在戒定慧之前,我们要学习佛法;学习佛法,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毕业呢?其实要说毕业的话呢,要到佛才能毕业,你没到那个时候,要继续地学。一般的在家人学,学无止尽,那么这句话也适用我们佛教徒,学习佛法也是学无止尽。但是其中有一个阶段,什么阶段呢?你若经过那么多的时间的学习,你能得到正见,这时候是一个阶段。说我没有得到正见的时候,你一定是要继续学习,要得到正见。

  

  这个我说一句话,各位也可能会不同意我的说法;但是你们不同意,我也要说。这件事怎么说呢?就是已经发表,公开发表过的事情,按道理你们都应该知道。什么事情呢?就是现在台湾,我们这里是美国,这里不是中国大陆、也不是台湾,但我现在说台湾的事情。就是这个慈济,台湾的慈济,叫证严法师。有一个在家居士去请问她一件事,什么事情呢?说你最初要发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,你有没有请问过你师父?我要做这件事情,请师父,希望师父同意,或者希望师父来开示她,你有没有请问过?她说请问过。那么他怎么回答的?他有回答,他回答。他怎么回答的?他不同意!我们说出名字来,就是印顺老法师,她请问印顺老法师,印顺老法师不同意。那么,就算是发表出来了,不然我不知道这件事,这是公开发表的。

  

  我们现在,说我要学习佛法,要到正见的程度。这个地方,这句话是正见?是邪见?我相信你们也知道这件事。这个正见和邪见有什么关系呢?正见,我们应该这样学习,应该这样做。如果邪见,我们不要这样做,就不应该做这件事,就是这样子。这什么叫做正见?正见有什么关系,正见我们应该这样做,应该依教奉行。邪见,我们应该拒绝这件事,是这样意思,就这样意思。

  

  我刚才说,出家的佛教徒也好,在家佛教徒也好,在学习佛法这一方面无差别,应该达到正见,达到这个程度的。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,应该是多数的佛教徒不会做错事,这错误的事情不要做,应该是这样。若是我们不学习佛法,出家以后,我们还是和在家差不多,就是为吃饭;你不学习佛法,你不可能会有正见的,不可能有正见。那么你这样的佛教徒,你做出来的事情,多数都是不对的。

  

  譬如说,我们就是再明白一点说吧,我们出家这件事,不是为了吃饭才出家的,不是,不是为这件事出家的,不是。我们是为得圣道而出家的,应该是这个意思。就是不愿意做生死凡夫了,我想要得圣道,为这件事出家的。为这件事出家,那你出家你应该就是修学圣道,做这件事。但是出家以后,不修学圣道,我不学习佛法,我不管什么叫戒定慧,不管这件事,我每天还是这个饭、这个馒头要怎么做,把这个饭做得好吃,完了!大事已毕!吃完饭了就大事已毕了!出家人不应该是这样子!其实,我现在说的是简单地说,说太明白了就不好听了,不好听啊。这是不对的!应该这样说。

  

  但是我们,我看我们出家人,多数还是为吃饭啊!多数还做这件事。做这件事,那你能得圣道吗?不但是不能得圣道,正见都得不到啊!这样的佛法,我昨天说,佛法是已经开始灭亡了;佛法开始灭亡,在家居士责任少,是我们出家人的责任,我们出家人做这个事情,是那么回事啊。

  

  现在,我们还是讲这句话,什么叫做「无二法布施」呢?「不生不可得故」。你要有这样的智慧。你若布施的时候,你不管是供佛也好,我拿这一块钱饶益一切众生也好,你心里面要有「不生不可得」的智慧,要这样。

  

  但是这「不生不可得」的智慧,要有戒定慧的这个历程,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,才能可以达到这里。不是说,我也不修定、也不持戒、也不修慧,我就能明白不生、不可得,不是的。佛菩萨告诉我们,我们读《大般若经》也好,或者是读这个《维摩经》也好,读这个《大智度论》也好、读《瑜伽师地论》也好,它详细地告诉你得圣道的次第,要这样子,你才能够,我现在听你讲,什么叫做「不生不可得」,这还不够,一定前面还要有戒、还有定;戒、定、慧,这就是圣人成就的,才能成就。

  

  佛菩萨说这句话,那是真实不虚的,你的因缘不具足,他就不能得圣道。你要不断地栽培自己,栽培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。说是这个「自净其意」这个话,啊!我就清净我的心,我就可以得圣道;你前面还有个「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」,你这个地方要做的,你还要做这个。这两件事你要做到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然后「自净其意」才能成功的,它是有次第的,是这样子。说「不生不可得故」。

  

  「佛告阿难:以无二法布施,回向萨婆若,是名檀波罗蜜」,什么叫做无二法布施,回向萨婆若,是名檀波罗蜜?「以不生不可得故」。你就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有,因缘有就是自性空;自性空中,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也不可得。这个人,什么叫做人;我们这个人呢,就是前生有一点良心,做一点利益人的事情,有这个功德,现在做了人,得了人的果报。得人的果报,其实里面是什么呢?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样,我们这个生命体就这五样组成的;这五样组织成的,你观察它是不生、不可得,你的生命体是因缘有的,也就是自性空;自性空里面呢,无有少法可得。色,我们身体这个地水火风就是色,这个色是因缘有的,是自性空,自性空里面色不可得。受,色、「受」这个受,我们心里面和种种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,心里面有感觉,或者是苦受、或者是乐受、不苦不乐受,有这个感觉;有这感觉,它也是自性空,自性空中受不可得。色、受、「想」,我们心里面会东想、西想,想各式各样的事情,这个想也是因缘有;因缘有也是自性空,自性空中想不可得。想、行、识,都不可得;这时候就是不生,不生就是不可得,就是无色受想行识可得。没有这个色受想行识可得,我们说眼耳鼻舌身意,这是我们的六根;这六根,任何人都有六根。有六根呢,也是因缘有,我们的眼睛也是因缘有,因缘有也是自性空,自性空里眼不可得;耳鼻舌身意都是这样子,在自性空里面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就是犹如虚空啊!我们看见这个人的时候,你若做如是观的时候,就不见有眼耳鼻舌身意、不见有色受想行识。这个时候,我们心里面也没有贪心、也没有瞋心、愚痴、高慢、疑惑,我、我所的分别;没有这些,心就清净了。心里清净,心里没有贪瞋痴的时候,没有我、我所的执着,这时候叫做心清净。不然的话,我们没有办法能够不贪瞋痴的,没有办法;只有这样观一切法空的时候,就是没有贪瞋痴;没有贪瞋痴的生起,我们心就清净。譬如说:这时候有人骂我,我心里就没有什么事,也没有人对我怎么好,我心里也没有什么事;若是有人对你好,你心就有问题了;若是来折磨你、来苦恼你的时候,心里就不高兴了。所以我们心里的贪心、瞋心,各式各样的烦恼生起,也是因缘有的;因缘有的也就是自性空,自性空里面没有贪瞋痴可得,这个时候才能够清净。

  

  这个地方,在家人和出家,无差别。我不高兴有烦恼,但是有什么办法能够不烦恼,没有办法。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;我们现在学习这个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〈尊导品〉。不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你不学习这个法门,你想要断烦恼,不可能的;一定是有烦恼的。要学习这个法门,当然,它又是说要有戒、定、慧,要在这里常常地学习;常常地学习,要很多的时间,要有时间的时候,你常常地学习戒定慧,慢慢就可以成功了;成功了的时候,你就是圣人,你就没那么多烦恼了。没那么多烦恼,就是在烦恼的境界里面,也没有烦恼,因为心里面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光明,它就没有烦恼的黑暗,这时候你就是清净。

  

  但是你学习戒定慧的时候,你修学禅定的时候,要寂静的地方,在寂静的地方去学习,才可以。你在大众里,也和这些很多都是用功修行的人在一起,可以;你如果与那么多的烦恼人,普通的放逸的人在一起,那不行,那是不可以的,不能够得圣道的。

  

  所以这个地方「佛告阿难:以无二法布施,回向萨婆若,是名檀波罗蜜」:「无二」,什么叫做「无二」呢?「以不生不可得故」,若「生」的时候呢,因缘所生法,各式各样的差别,就是有二了。若能观察一切因缘生法的差别相,都是无生的,是不可得的,这时候就是无二了,「无二法」。用这样的智慧,「回向萨婆若」,就叫做回向萨婆若。你布施的时候,你能做如是观,那也叫做回向萨婆若的布施,这里就叫做「檀波罗蜜」。我们做功德的时候,还有我、我所,有这样的执着,有执着那就不行;你有这样执着的时候,它就是有二,就是有生、有可得,有可得就容易有烦恼。做功德,你本来是好意做功德,但是因做功德而引起很多烦恼;那为什么做功德会引起烦恼呢?就是你没能够以无二法做功德,你没能以不生不可得的智慧做功德,所以你还是有烦恼。

  

  「乃至以无二法智慧,回向萨婆若」,有了智慧的时候,我们若没有这个不生不可得的智慧,我们一般的这个智慧,也还照样是有烦恼的。现在观察智慧也是因缘所生的,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里面智慧不可得;这样呢,就是无二法就是智慧,也就是要回向萨婆若,所以叫做「般若波罗蜜」。

  

  「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萨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罗蜜」,你要观察你这个智慧,也是毕竟空、不生,不生也就不灭,有生才有灭,不生也就不灭,不可得。「是名」叫做「般若波罗蜜」。我们能这样学习,再加上戒、定,我们有希望可以得圣道,可以成为圣人,而不是凡夫了,不是凡夫的。

  

  佛在世的时候,就是有那么多的比丘来出家呢,很多人都得圣道,就是有了智慧,就是学习这般若波罗蜜,所以很多人都得圣道。若是我们,我们若读了经以后,我们就会提出这个问题,佛在世的时候,比丘很多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