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都得圣道;我们今天的出家人,谁得圣道了?为什么没得圣道呢?因为你没有学习这件事,你没有学习得圣道这件事,天天在那里要吃饭,为了吃饭这些事,那不行。
「阿难白佛言:世尊!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罗蜜;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罗蜜?」前面是讲过了,这阿难还要再问,还再问,再给我解释解释。这下面就解释呢,和前面说的也是一样,但是有点不同。
「佛告阿难:以色不二法故,受想行识不二法故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」,我刚才是说多了,应该在这里讲,这里说「以色不二法故」。我们现在日常生活,我们一睁开眼睛就看见这些有形相的这些东西;看见有形相的东西,我们就在这里就去虚妄分别,哎呀!这个是很美,这个不美、很丑陋,就是有这些分别。如果是丑陋嘛,心里就不欢喜;不欢喜又为之奈何呢?无可奈何。这是前生做的业,今生的果报,你不能转变的。但是现在佛菩萨告诉我们这个智慧,你不要担心这个事,这个色,不管是美也好、是丑陋也好,都是因缘所生法,因缘所生法都是自性空,自性空里面美也不可得、丑也是不可得,这就是不二法,没有差别相。
我们也是人之常情,我们年轻的时候,年轻力壮,感觉很欢喜;等到年老了,这个身体气力不强了、衰弱,心里面不欢喜。其实呢,你不欢喜又怎么地呢?没办法啊!老病死来了,无可奈何啊!但是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呢,超越这件事,能超越这件事。就是「以色不二法故」,你观察这个年轻的色、年老的色,没有差别,都是自性空的。说是年轻人自己很欢喜,转眼间就老了,转眼间就老了,时间很快的,转眼就老。现在我们学习佛法,以不二法故,观察色无差别,是自性空的,它是因缘所生;因缘所生就是无自性,无自性就是毕竟空。空里面色不可得,年轻的时候也不可得,年老的时候也是不可得;在不可得里面,无喜亦无忧,你要这样子做。常常地,不要随顺例来的旧习惯,旧习惯没有用,你想要都没有用,没办法改变的。只有学习般若波罗蜜,能超越这些虚妄分别,心才能自在,心里才自在的。
我们心里面想我要去多赚钱,多赚钱、然后心情能快乐,不一定;那是个智慧问题。如果你智慧不够,但是前生可能有一点栽培,今生赚了很多钱;赚了很多钱,你智慧不够,因钱而会引起很多很多的烦恼,很多很多的苦恼,并不是决定快乐的。但是你若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,心情快乐,没有这些问题,所有的问题都消化了,我们能到达那个和平的世界那里去。
所以「以色不二法故」,观察色也是无差别的。「受想行识不二法故」,观察这个受也不受,苦恼的感觉、乐的感觉,这些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;和这个思想,和我们的行动;先有受、想,而后有行动。这就是也是智慧问题,你的智慧高明一点,你的行也会高明一点。何谓高明?指什么高明呢?就是没有烦恼。我们说是,头几天我说,我们说孔明,《三国志演义》,《三国志》说孔明很有智慧,是的;但是孔明怎么样呢?最后,什么事也没做成功!「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」,他这句话说的是对了。其实「死而后已」这句话不对!没有完,他还有帐在那里,还有下文的。他是很高明,结果按佛法来看呢,他还是有问题,还有问题。
所以是「受想行识不二法故」,我们学习佛的方法,佛法是叫我们开智慧,就是学习这个不二法门。
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」,佛所证悟的无上菩提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就是佛的大智慧。佛的大智慧也是缘起的,它也是自性空;自性空里面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不可得,就是这样子。「世尊!云何色不二法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?」
现在是打引磬了?若是打引磬,我心里面,我今天早晨起来,准备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还要讲,这个故事讲完我们就结束。
佛在世的时候,是在舍卫国,我们读这个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是在舍卫国讲的。这个故事也发生在舍卫国,在舍卫国什么…这一天佛出来,出来的时候就看见一个挑大粪的人,做清洁的工人。这个人挑着大粪从这儿走过来,佛就是迎面走过去,去见这个…有话要同这个挑大粪的讲。这个人一看见佛来了,他就回头避开佛;那么佛就从另外又去迎面走过来,这样走了多少地方,那么这个挑大粪的人,这个人的名字叫「尼提」,翻到中国话不知道应该怎么翻。他就看,哦!佛有意要和我说话,我是一个有很多罪过的人,周身都是污秽的,为什么要和我见面、要和我说话呢?佛就回答他,佛说:我想要度你出家!度你出家!像我这么样污秽的人,还可以出家吗?佛说:可以!可以出家。但是这个时候,他就不走了、不跑了,佛就是把他抓住,抓住他飞到虚空里去,由虚空就飞到恒河那里去,就叫他在恒河里洗澡,把衣服、什么都洗一洗。然后就带他到祗树给孤独园,他就是对徒弟说:给他剃度,叫他出家。当然诸比丘听佛的话,就把这件事做好了。佛就给他说法,说法呢,他七天以内,七天!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,得须陀洹果,就不是凡夫了啊!
我们出家,一百年了,怎么样能得须陀洹果都不知道!怎么叫做圣道,都不知道啊!但是佛在世的时候那个比丘,是一个挑粪的,挑大粪的工人啊。佛给他剃度了以后,七天以内得须陀洹果,就是圣人了!得了须陀洹果以后,佛又继续为他说法,没有说是多少天,也不是很久,不是很多天,就得阿罗汉道。这件事出现了以后,当然诸比丘也出去乞食也说这件事,在家人听见了也就互相,这些在家居士,不信佛的可能我们不说了,但是相信佛法的也就互相传;说以前常到我们家挑大粪的这个人,现在已经出家了,做了比丘了,互相传,一直传到波斯匿王,就是舍卫国王。
舍卫国王听见这件事,心里面可是有点意见;佛是太子,王族,是太子成佛了,又很多的比丘,是婆罗门也都是贵族,都是读书人,就是这样的人来出家做比丘,得阿罗汉,我去请佛来吃饭,请这些阿罗汉来吃饭,我很恭敬地可以顶礼啊!若是这个尼提出家,我能给他顶礼吗?就是心里…波斯匿王就想这个事,心里是越想越不舒服,这回决定要来见佛,要来问这个事情。那么他就到了祗树给孤独园的门口的时候,就看见有个比丘,门口有个大方石,石头是方的,很大。那么这个比丘在那儿坐着补衣服,周围有天人,不是人间的人,天上的人拿花来供养这位比丘;佛在世的人能看见天上的人,我们现在的人看不见!所以佛在世的人,真是有福报!能看见天上的人。
但是波斯匿王目的是要来见佛嘛!就是对这个比丘说:麻烦你去通知佛陀,波斯匿王要来拜见佛。那个比丘就看了波斯匿王,然后忽然间就不见了,就看见这个比丘入到这个石头里面去了,就不见了。等了一会儿呢,这个比丘就是到里面去,就是拜佛,说波斯匿王要来拜佛,要来见佛。佛说:你还从原道路,从原来来的这个道路回去告诉他,佛知道了。那么这时候波斯匿王在这儿等着呢,这时候忽然间,这个人又从石头里出来了,就告诉波斯匿王说:佛知道了。波斯匿王看见这一件事啊,以前听说比丘有神通,但是没看见过,今天看见这个,石头是一个很坚硬的东西,怎么可以从那里无障碍的,就是这个人进去了,石头还是原来样;又出来以后,石头还是原来样,这事真是不可思议,心里面感觉到非常奇怪,心里想:我见佛,我要来问佛的事情先不要问,先问这个比丘怎么回事。
那么就是到里面,就拜佛。拜佛以后,就向佛就问了,说这个比丘怎么这样子啊?从这石头里能出能入,这石头还没有什么变化,还是原来样,这怎么回事啊?佛说:那位比丘就是你现在要见我这个原因,就是他。说这个挑大粪的出家了,你心里不欢喜,他就是出家了,他出家没有多久,现在得了阿罗汉道了,就是这件事情。
这个是出现在《贤愚因缘经》,这个故事在那里,出现在那里。这个尼提,是在家的时候叫尼提,是做清洁的工人。但是,佛陀这一天要去见他,为什么要见他,就是这个人有善根,有得圣道的善根,以前栽培过,以前栽培过善根,所以现在一出了家以后,佛再为他说这三十七道品,这个圣道,他就很容易就接受,然后用功修行,就能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得阿罗汉道。那么这个人就是把波斯匿王感动了。再也不提,根本不提了,这个人是清洁的工人,出家有很多问题,再不提这个问题了;反倒是在佛前发愿,我尽形寿供养尼提比丘,就是这样子。
我们在经论上看见,佛在世的这些大阿罗汉,得圣道的这些事情很多。佛在世的时候,不但是出家人得圣道,在家居士也有得圣道的,在家居士能够得初果;这个波斯匿王得了初果了,得了初果,在家居士很多人,男的女的都有得圣道的;出家人得圣道的更多。
刚才我也说过,为什么呢?就是这些人相信佛法以后,在家居士也好、出家的法师也好,一相信佛法以后,佛就为他说圣道;说这圣道,他也肯用功修行,就是得圣道了。我们今天的在家居士也好,我们出家的法师也好,要我看,一个得圣道也没有,一个也没有。为什么?根本不学习这件事,不学习得圣道。就算是学习啊,学习一点点,以少为足,学不到全部的圣道,学不到。学了以后也未必能修行,所以没有人得圣道。
但是现在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是得圣道的法门,是可以得圣道的,但是要自己要多努力才可以,不努力,不行;没有说是不劳而获,没这个事,一定要努力。而得圣道这件事,还不在乎你年轻、年纪大,不在乎这件事;也不在乎是男女,没有这个事;也不在乎你读书多少,也不在乎的。就是你要努力,努力地学习才可以。
如果你得了圣道的时候,你想要弘扬佛法,和凡夫一样吗?我看,不同,他不一样。他不用说话,就现一点神通,就把你度化了。得了圣道有大智慧,他不是嘴巴皮讲,他已经证悟了那件事,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就是用嘴巴皮讲啊,你讲老半天,人家也不相信你;你若能得了圣道,就是几句话,就把你度化了。但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,不高兴这样;我就把经论学一学,我就能够做大法师,那能度化几个人?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