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都得聖道;我們今天的出家人,誰得聖道了?爲什麼沒得聖道呢?因爲你沒有學習這件事,你沒有學習得聖道這件事,天天在那裏要吃飯,爲了吃飯這些事,那不行。
「阿難白佛言:世尊!雲何以不二法回向薩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羅蜜;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薩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羅蜜?」前面是講過了,這阿難還要再問,還再問,再給我解釋解釋。這下面就解釋呢,和前面說的也是一樣,但是有點不同。
「佛告阿難:以色不二法故,受想行識不二法故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二法故」,我剛才是說多了,應該在這裏講,這裏說「以色不二法故」。我們現在日常生活,我們一睜開眼睛就看見這些有形相的這些東西;看見有形相的東西,我們就在這裏就去虛妄分別,哎呀!這個是很美,這個不美、很醜陋,就是有這些分別。如果是醜陋嘛,心裏就不歡喜;不歡喜又爲之奈何呢?無可奈何。這是前生做的業,今生的果報,你不能轉變的。但是現在佛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智慧,你不要擔心這個事,這個色,不管是美也好、是醜陋也好,都是因緣所生法,因緣所生法都是自性空,自性空裏面美也不可得、醜也是不可得,這就是不二法,沒有差別相。
我們也是人之常情,我們年輕的時候,年輕力壯,感覺很歡喜;等到年老了,這個身體氣力不強了、衰弱,心裏面不歡喜。其實呢,你不歡喜又怎麼地呢?沒辦法啊!老病死來了,無可奈何啊!但是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呢,超越這件事,能超越這件事。就是「以色不二法故」,你觀察這個年輕的色、年老的色,沒有差別,都是自性空的。說是年輕人自己很歡喜,轉眼間就老了,轉眼間就老了,時間很快的,轉眼就老。現在我們學習佛法,以不二法故,觀察色無差別,是自性空的,它是因緣所生;因緣所生就是無自性,無自性就是畢竟空。空裏面色不可得,年輕的時候也不可得,年老的時候也是不可得;在不可得裏面,無喜亦無憂,你要這樣子做。常常地,不要隨順例來的舊習慣,舊習慣沒有用,你想要都沒有用,沒辦法改變的。只有學習般若波羅蜜,能超越這些虛妄分別,心才能自在,心裏才自在的。
我們心裏面想我要去多賺錢,多賺錢、然後心情能快樂,不一定;那是個智慧問題。如果你智慧不夠,但是前生可能有一點栽培,今生賺了很多錢;賺了很多錢,你智慧不夠,因錢而會引起很多很多的煩惱,很多很多的苦惱,並不是決定快樂的。但是你若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,心情快樂,沒有這些問題,所有的問題都消化了,我們能到達那個和平的世界那裏去。
所以「以色不二法故」,觀察色也是無差別的。「受想行識不二法故」,觀察這個受也不受,苦惱的感覺、樂的感覺,這些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;和這個思想,和我們的行動;先有受、想,而後有行動。這就是也是智慧問題,你的智慧高明一點,你的行也會高明一點。何謂高明?指什麼高明呢?就是沒有煩惱。我們說是,頭幾天我說,我們說孔明,《叁國志演義》,《叁國志》說孔明很有智慧,是的;但是孔明怎麼樣呢?最後,什麼事也沒做成功!「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」,他這句話說的是對了。其實「死而後已」這句話不對!沒有完,他還有帳在那裏,還有下文的。他是很高明,結果按佛法來看呢,他還是有問題,還有問題。
所以是「受想行識不二法故」,我們學習佛的方法,佛法是叫我們開智慧,就是學習這個不二法門。
「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二法故」,佛所證悟的無上菩提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佛的大智慧。佛的大智慧也是緣起的,它也是自性空;自性空裏面無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不可得,就是這樣子。「世尊!雲何色不二法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二法?」
現在是打引磬了?若是打引磬,我心裏面,我今天早晨起來,准備一個故事,這個故事還要講,這個故事講完我們就結束。
佛在世的時候,是在舍衛國,我們讀這個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是在舍衛國講的。這個故事也發生在舍衛國,在舍衛國什麼…這一天佛出來,出來的時候就看見一個挑大糞的人,做清潔的工人。這個人挑著大糞從這兒走過來,佛就是迎面走過去,去見這個…有話要同這個挑大糞的講。這個人一看見佛來了,他就回頭避開佛;那麼佛就從另外又去迎面走過來,這樣走了多少地方,那麼這個挑大糞的人,這個人的名字叫「尼提」,翻到中國話不知道應該怎麼翻。他就看,哦!佛有意要和我說話,我是一個有很多罪過的人,周身都是汙穢的,爲什麼要和我見面、要和我說話呢?佛就回答他,佛說:我想要度你出家!度你出家!像我這麼樣汙穢的人,還可以出家嗎?佛說:可以!可以出家。但是這個時候,他就不走了、不跑了,佛就是把他抓住,抓住他飛到虛空裏去,由虛空就飛到恒河那裏去,就叫他在恒河裏洗澡,把衣服、什麼都洗一洗。然後就帶他到祗樹給孤獨園,他就是對徒弟說:給他剃度,叫他出家。當然諸比丘聽佛的話,就把這件事做好了。佛就給他說法,說法呢,他七天以內,七天!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,得須陀洹果,就不是凡夫了啊!
我們出家,一百年了,怎麼樣能得須陀洹果都不知道!怎麼叫做聖道,都不知道啊!但是佛在世的時候那個比丘,是一個挑糞的,挑大糞的工人啊。佛給他剃度了以後,七天以內得須陀洹果,就是聖人了!得了須陀洹果以後,佛又繼續爲他說法,沒有說是多少天,也不是很久,不是很多天,就得阿羅漢道。這件事出現了以後,當然諸比丘也出去乞食也說這件事,在家人聽見了也就互相,這些在家居士,不信佛的可能我們不說了,但是相信佛法的也就互相傳;說以前常到我們家挑大糞的這個人,現在已經出家了,做了比丘了,互相傳,一直傳到波斯匿王,就是舍衛國王。
舍衛國王聽見這件事,心裏面可是有點意見;佛是太子,王族,是太子成佛了,又很多的比丘,是婆羅門也都是貴族,都是讀書人,就是這樣的人來出家做比丘,得阿羅漢,我去請佛來吃飯,請這些阿羅漢來吃飯,我很恭敬地可以頂禮啊!若是這個尼提出家,我能給他頂禮嗎?就是心裏…波斯匿王就想這個事,心裏是越想越不舒服,這回決定要來見佛,要來問這個事情。那麼他就到了祗樹給孤獨園的門口的時候,就看見有個比丘,門口有個大方石,石頭是方的,很大。那麼這個比丘在那兒坐著補衣服,周圍有天人,不是人間的人,天上的人拿花來供養這位比丘;佛在世的人能看見天上的人,我們現在的人看不見!所以佛在世的人,真是有福報!能看見天上的人。
但是波斯匿王目的是要來見佛嘛!就是對這個比丘說:麻煩你去通知佛陀,波斯匿王要來拜見佛。那個比丘就看了波斯匿王,然後忽然間就不見了,就看見這個比丘入到這個石頭裏面去了,就不見了。等了一會兒呢,這個比丘就是到裏面去,就是拜佛,說波斯匿王要來拜佛,要來見佛。佛說:你還從原道路,從原來來的這個道路回去告訴他,佛知道了。那麼這時候波斯匿王在這兒等著呢,這時候忽然間,這個人又從石頭裏出來了,就告訴波斯匿王說:佛知道了。波斯匿王看見這一件事啊,以前聽說比丘有神通,但是沒看見過,今天看見這個,石頭是一個很堅硬的東西,怎麼可以從那裏無障礙的,就是這個人進去了,石頭還是原來樣;又出來以後,石頭還是原來樣,這事真是不可思議,心裏面感覺到非常奇怪,心裏想:我見佛,我要來問佛的事情先不要問,先問這個比丘怎麼回事。
那麼就是到裏面,就拜佛。拜佛以後,就向佛就問了,說這個比丘怎麼這樣子啊?從這石頭裏能出能入,這石頭還沒有什麼變化,還是原來樣,這怎麼回事啊?佛說:那位比丘就是你現在要見我這個原因,就是他。說這個挑大糞的出家了,你心裏不歡喜,他就是出家了,他出家沒有多久,現在得了阿羅漢道了,就是這件事情。
這個是出現在《賢愚因緣經》,這個故事在那裏,出現在那裏。這個尼提,是在家的時候叫尼提,是做清潔的工人。但是,佛陀這一天要去見他,爲什麼要見他,就是這個人有善根,有得聖道的善根,以前栽培過,以前栽培過善根,所以現在一出了家以後,佛再爲他說這叁十七道品,這個聖道,他就很容易就接受,然後用功修行,就能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得阿羅漢道。那麼這個人就是把波斯匿王感動了。再也不提,根本不提了,這個人是清潔的工人,出家有很多問題,再不提這個問題了;反倒是在佛前發願,我盡形壽供養尼提比丘,就是這樣子。
我們在經論上看見,佛在世的這些大阿羅漢,得聖道的這些事情很多。佛在世的時候,不但是出家人得聖道,在家居士也有得聖道的,在家居士能夠得初果;這個波斯匿王得了初果了,得了初果,在家居士很多人,男的女的都有得聖道的;出家人得聖道的更多。
剛才我也說過,爲什麼呢?就是這些人相信佛法以後,在家居士也好、出家的法師也好,一相信佛法以後,佛就爲他說聖道;說這聖道,他也肯用功修行,就是得聖道了。我們今天的在家居士也好,我們出家的法師也好,要我看,一個得聖道也沒有,一個也沒有。爲什麼?根本不學習這件事,不學習得聖道。就算是學習啊,學習一點點,以少爲足,學不到全部的聖道,學不到。學了以後也未必能修行,所以沒有人得聖道。
但是現在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是得聖道的法門,是可以得聖道的,但是要自己要多努力才可以,不努力,不行;沒有說是不勞而獲,沒這個事,一定要努力。而得聖道這件事,還不在乎你年輕、年紀大,不在乎這件事;也不在乎是男女,沒有這個事;也不在乎你讀書多少,也不在乎的。就是你要努力,努力地學習才可以。
如果你得了聖道的時候,你想要弘揚佛法,和凡夫一樣嗎?我看,不同,他不一樣。他不用說話,就現一點神通,就把你度化了。得了聖道有大智慧,他不是嘴巴皮講,他已經證悟了那件事,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就是用嘴巴皮講啊,你講老半天,人家也不相信你;你若能得了聖道,就是幾句話,就把你度化了。但是我們今天的佛教徒,不高興這樣;我就把經論學一學,我就能夠做大法師,那能度化幾個人?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3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