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2

  阿難!于汝意雲何?不回向薩婆若,布施得稱檀波羅蜜不?不也!世尊。不回向薩婆若,屍羅、羼提、毗梨耶、禅、智慧是般若波羅蜜不?不也!世尊。以是故知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;是故稱譽。

  

  這是回答前面阿難尊者提出來的問題。前面提出來的問題,就是佛陀在前面第叁十四品、叁十五品,單獨地贊歎般若波羅蜜,沒有贊歎其他的功德,什麼原因呢?這下面說,般若波羅蜜是一切法中最重要的,它是成就圓滿一切功德的力量,所以贊歎般若波羅蜜。這是第一段的解釋。

  

  下面是第二段,解釋般若爲尊導義,它怎麼樣是一切法門的尊導呢?說出這個理由來。

  

  阿難白佛言:世尊!雲何布施回向薩婆若,作檀波羅蜜,乃至作般若波羅蜜?佛告阿難:以無二法布施,回向薩婆若,是名檀波羅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薩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羅蜜;乃至以無二法智慧,回向薩婆若,是名般若波羅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薩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阿難白佛言:世尊!雲何以不二法回向薩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羅蜜;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薩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羅蜜?佛告阿難:以色不二法故,受想行識不二法故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二法故。世尊!雲何色不二法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二法?佛言:色、色相空。何以故?檀波羅蜜、色,不二不別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、檀波羅蜜,不二不別;五波羅蜜亦如是。以是故,阿難!但稱譽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,爲尊導。

  

  「阿難白佛言:世尊!雲何布施回向薩婆若,作檀波羅蜜,乃至作般若波羅蜜?」阿難尊者又問佛,什麼原因,「雲何?」是怎麼一個情形?「布施回向薩婆若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布施,我們布施的時候,我們對佛法僧有恭敬心、有所供養也是布施;我們對于一切衆生有恭敬心、有慈悲心,我們有所布施的時候,要回向薩婆若。「回向薩婆若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這個意思。我們回向薩婆若的時候,這個布施就是檀波羅蜜了;乃至說般若波羅蜜,就是你學習佛法的時候,有聞、思、修,這樣學習佛法的時候,這就是智慧,而這個智慧也要回向薩婆若;這樣做以後,這個智慧才稱爲波羅蜜的。但是「回向薩婆若」這句話,我不怎麼明白,不明白它的道理,請佛慈悲給我解釋,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「佛告阿難」這下邊呢,佛就爲阿難解釋這個問題。「以無二法布施,回向薩婆若,是名檀波羅蜜」,這句話就是回答了。「無二法」,這個「二」這個字是當差別講,「無二」就是沒有差別的意思。我們若不回向薩婆若的時候,我們內心裏面是有二的,就是有差別的。譬如說是我們昨天說過,我很有恭敬心,我買個蘋果、或者是其他的柳橙,或者是什麼,恭敬地供養佛、供養觀世音菩薩、供養文殊菩薩;但是心裏也有差別,就是有所供養的佛、菩薩,有能供養的我,中間還有一個供養的供品,有這麼多的差別。現在說「回向薩婆若」呢,就是不要有差別,「以無二法布施」,這個時候就叫做「回向薩婆若」,是這樣意思。這樣子做的時候呢,這個布施、這個供養,就叫做「檀波羅蜜」。

  

  什麼叫做「無二」呢?什麼叫做「有」,剛才解釋了,什麼叫做差別。這個差別,怎麼能轉變成爲無差別呢?下面解釋。

  

  「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薩婆若」,這就叫做「以無二法布施」,「是名檀波羅蜜」。這個「不生」和「不可得」:這個「生」這個字,就是由無而有,叫做「生」,就是出現了;這件事原來是沒有的,沒有這件事,後來有因緣的時候,這件事出現了,叫做「生」。「生」是生起、出現的意思。「不可得」,這個「得」這個字呢,就和「生」字有關系;這件事出現以後,我們可以知道了,知道有這麼一件事,這叫做「得」。這裏沒有房子,後來有因緣把這個房子造出來,造出來房子以後,我們可以見聞覺知這裏有個房子,這叫做「得」。若是不生呢,這就是不可得;沒有這件事的時候,我們不可以在這裏,不可以見到這個房子,見聞覺知就明白這不可得。

  

  「不生」這句話呢,本來是有生的;這原來是個空地,我們現在造了房子,這個房子出現了叫做「生」。現在我們說,就是佛也是因緣有的,觀世音菩薩也是經過長時期的修行、而後成爲聖人;這個蘋果也是因爲原來也是沒有的,後來有因緣,這件事出現了,叫做「生」。這個用蘋果供奉佛菩薩這個因,原來也是沒有的;沒有,因爲有因緣就出現了,都是生、都是得。現在說「不生、不得」,你能這樣觀察呢,那叫做「無二法」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我們讀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讀這個《中觀論》也好、讀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也好,其中主要的是說「不生」這個道理。我們能這樣學習,能這樣觀察呢,那就叫做「無二法」,也就叫做「般若波羅蜜」。

  

  那麼本來是「生」、是「得」,怎麼能變成「不生」、「不得」呢?它這裏面有一個道理。這個道理怎麼講法呢?我們用兩句話來解釋,就是:一個是自性的有、無,一個緣起的有、無,這兩句話;自性有無、緣起有無。

  

  我們先解釋這個緣起的有無;就是這件事有因緣,那麼這件事就出現了,這叫做緣起有;緣起無,那就是沒有因緣,沒有因緣的時候,這件事不能出現,那麼叫做緣起無。這等于是兩句話,就是形容這件事,說明這件事現在有了、現在沒有,這樣講。

  

  什麼叫做自性的有無,自性有、自性無,這是兩句話。什麼叫做自性有呢?我們還拿這個房子,一樣,房子和蘋果也是一樣,就是沒有因緣的時候,應該說沒有這個人、沒有這個房子,沒有因緣的時候也沒有這個蘋果,沒有因緣的時候也沒有這個人;但是就有了,沒有因緣也就有這個房子。沒有因緣也是沒有蘋果,沒有因緣也沒有這個人,沒有因緣;但是,就有了,這叫「自性有」。就是那件事的本身是有的,不須要有因緣這件事就有了,就是那件事叫「自性有」,這叫「自性有」。這是一句話,我把這句話先這麼解釋;然後解釋第二句話「自性無」,就是沒有因緣的時候沒有這件事,這件事自己不能有,那叫做「自性無」。

  

  我們說緣起的有、緣起的無,這個我們是應該容易明白,因爲我們日常生活,事情都是這樣子。但是這個自性有,這個地方有一點反常,其實也不反常,我剛才解釋了,沒有因緣就有這件事,叫自性有;沒有因緣沒有這件事,叫自性無。那麼究竟這件事是自性有?是自性無呢?應該是自性無;沒有因緣,這件事是沒有的,叫自性無。

  

  沒有因緣就沒有這件事的時候,叫自性無;如果有了因緣出現這件事,它是自性有?是自性無?還是自性無。因爲那個有是緣起有,不是自性有嘛,這樣子我們應該明白了,它是自性無。就是本來是有,這個蘋果是有了,這個房子也是有了,這個汽車也是有了,這個人也是有了,這完全是緣起有的,不是那件事是自性有;所以在緣起有的時候,還是自性空,還是自性無。

  

  譬如說是,那個人有汽車,我沒有汽車;說那個人有汽車的時候,我還是沒有汽車。那個人他汽車沒有了,我也是沒汽車;那個人有汽車的時候,我也是沒有汽車,因爲我沒有錢買車啊;所以你有汽車的時候,我還是沒有。所以世間上的一切因緣所生法,它有的時候,還是自性無,就是那件事本身還是沒有的。

  

  這是分叁個時期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這一件事在過去的時候是沒有的;譬如說現在這個地方這個房子已經造好了,是有房子,但是在造房子以前,這地方沒有房子,所以過去的時候是沒有。那麼在經上現成的話叫「前際空」,就是以前,以前其實就是過去,過去的時候這件事是沒有。這個房子造好了以後,可能經過五百年以後就完了,這個房子就沒有了,這個房子沒有了以後,那叫做「後際空」,就是未來的時候,這未來就指這個房子完全不存在的時候,就是指未來,那個時候的房子。前際空、後際空;「中際亦空」就是現在,過去和未來中間的這個階段,這個房子是有的,這是緣起有,它自性還是沒有。前際空、後際空,中際亦空,中際也是沒有。這是約時間來說。

  

  這樣講呢,這裏面說「不生」,這個不生就是這麼講。不生,就是在生的時候,是緣起的因緣生起、現起的;但是在自性上還是沒有生,沒有現起,它自性還是空的。這個道理,在我們日常生活,一切緣起的事情都是這樣子,是無差別的。這個我們布施的時候,就是剛才說,我們買一個蘋果,用水洗淨、清淨它,然後恭敬地供養佛。我們供養佛的時候,你不可說這是佛像,不可以這樣想;你要認爲這真實有佛在這裏,要這樣想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身高丈六,比一般人高,比一般人高的,我們一般人沒有那麼高,高大。若是一般來說呢,我們有的人,我們一般人這個肉眼很難看見佛,很難看見觀世音菩薩,都看不見。但是,如果你的程度提高了,是可以看見觀世音菩薩的;就是我們的肉眼不行。就是你若程度高了,你的眼睛就不是肉眼了,不是肉眼,你程度提高了以後,你就能夠看見觀世音菩薩。看見的時候,觀世音菩薩比我們身量高大,我們和觀世音菩薩比較的話,我們身量很小,大概我們頂多就這麼高,觀世音菩薩高大。看釋迦牟尼佛,他也是能看得見,我們看見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地藏菩薩,都能看得見,都是能看見;但是我們現在程度不夠,不能看見。假設能看見的話,那非常高大。

  

  而他那個觀世音菩薩,或者是其他的菩薩都是一樣,也是緣起有,但是和我們的緣起不一樣。我們的緣起有是煩惱,我們是用執著心做一點功德,我們得到人的身體,得到人的身體。那麼觀世音菩薩是用這個無二相的智慧做的功德,他那個功德得到那個身體,那個身體是更高大了,我們凡夫是不行,更是看不見了。

  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