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

  阿难!于汝意云何?不回向萨婆若,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?不也!世尊。不回向萨婆若,尸罗、羼提、毗梨耶、禅、智慧是般若波罗蜜不?不也!世尊。以是故知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;是故称誉。

  

  这是回答前面阿难尊者提出来的问题。前面提出来的问题,就是佛陀在前面第三十四品、三十五品,单独地赞叹般若波罗蜜,没有赞叹其他的功德,什么原因呢?这下面说,般若波罗蜜是一切法中最重要的,它是成就圆满一切功德的力量,所以赞叹般若波罗蜜。这是第一段的解释。

  

  下面是第二段,解释般若为尊导义,它怎么样是一切法门的尊导呢?说出这个理由来。

  

  阿难白佛言:世尊!云何布施回向萨婆若,作檀波罗蜜,乃至作般若波罗蜜?佛告阿难:以无二法布施,回向萨婆若,是名檀波罗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萨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罗蜜;乃至以无二法智慧,回向萨婆若,是名般若波罗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萨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阿难白佛言:世尊!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,是名檀波罗蜜;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罗蜜?佛告阿难:以色不二法故,受想行识不二法故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。世尊!云何色不二法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?佛言:色、色相空。何以故?檀波罗蜜、色,不二不别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、檀波罗蜜,不二不别;五波罗蜜亦如是。以是故,阿难!但称誉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,为尊导。

  

  「阿难白佛言:世尊!云何布施回向萨婆若,作檀波罗蜜,乃至作般若波罗蜜?」阿难尊者又问佛,什么原因,「云何?」是怎么一个情形?「布施回向萨婆若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布施,我们布施的时候,我们对佛法僧有恭敬心、有所供养也是布施;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有恭敬心、有慈悲心,我们有所布施的时候,要回向萨婆若。「回向萨婆若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这个意思。我们回向萨婆若的时候,这个布施就是檀波罗蜜了;乃至说般若波罗蜜,就是你学习佛法的时候,有闻、思、修,这样学习佛法的时候,这就是智慧,而这个智慧也要回向萨婆若;这样做以后,这个智慧才称为波罗蜜的。但是「回向萨婆若」这句话,我不怎么明白,不明白它的道理,请佛慈悲给我解释,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「佛告阿难」这下边呢,佛就为阿难解释这个问题。「以无二法布施,回向萨婆若,是名檀波罗蜜」,这句话就是回答了。「无二法」,这个「二」这个字是当差别讲,「无二」就是没有差别的意思。我们若不回向萨婆若的时候,我们内心里面是有二的,就是有差别的。譬如说是我们昨天说过,我很有恭敬心,我买个苹果、或者是其他的柳橙,或者是什么,恭敬地供养佛、供养观世音菩萨、供养文殊菩萨;但是心里也有差别,就是有所供养的佛、菩萨,有能供养的我,中间还有一个供养的供品,有这么多的差别。现在说「回向萨婆若」呢,就是不要有差别,「以无二法布施」,这个时候就叫做「回向萨婆若」,是这样意思。这样子做的时候呢,这个布施、这个供养,就叫做「檀波罗蜜」。

  

  什么叫做「无二」呢?什么叫做「有」,刚才解释了,什么叫做差别。这个差别,怎么能转变成为无差别呢?下面解释。

  

  「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萨婆若」,这就叫做「以无二法布施」,「是名檀波罗蜜」。这个「不生」和「不可得」:这个「生」这个字,就是由无而有,叫做「生」,就是出现了;这件事原来是没有的,没有这件事,后来有因缘的时候,这件事出现了,叫做「生」。「生」是生起、出现的意思。「不可得」,这个「得」这个字呢,就和「生」字有关系;这件事出现以后,我们可以知道了,知道有这么一件事,这叫做「得」。这里没有房子,后来有因缘把这个房子造出来,造出来房子以后,我们可以见闻觉知这里有个房子,这叫做「得」。若是不生呢,这就是不可得;没有这件事的时候,我们不可以在这里,不可以见到这个房子,见闻觉知就明白这不可得。

  

  「不生」这句话呢,本来是有生的;这原来是个空地,我们现在造了房子,这个房子出现了叫做「生」。现在我们说,就是佛也是因缘有的,观世音菩萨也是经过长时期的修行、而后成为圣人;这个苹果也是因为原来也是没有的,后来有因缘,这件事出现了,叫做「生」。这个用苹果供奉佛菩萨这个因,原来也是没有的;没有,因为有因缘就出现了,都是生、都是得。现在说「不生、不得」,你能这样观察呢,那叫做「无二法」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我们读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读这个《中观论》也好、读六百卷《大般若经》也好,其中主要的是说「不生」这个道理。我们能这样学习,能这样观察呢,那就叫做「无二法」,也就叫做「般若波罗蜜」。

  

  那么本来是「生」、是「得」,怎么能变成「不生」、「不得」呢?它这里面有一个道理。这个道理怎么讲法呢?我们用两句话来解释,就是:一个是自性的有、无,一个缘起的有、无,这两句话;自性有无、缘起有无。

  

  我们先解释这个缘起的有无;就是这件事有因缘,那么这件事就出现了,这叫做缘起有;缘起无,那就是没有因缘,没有因缘的时候,这件事不能出现,那么叫做缘起无。这等于是两句话,就是形容这件事,说明这件事现在有了、现在没有,这样讲。

  

  什么叫做自性的有无,自性有、自性无,这是两句话。什么叫做自性有呢?我们还拿这个房子,一样,房子和苹果也是一样,就是没有因缘的时候,应该说没有这个人、没有这个房子,没有因缘的时候也没有这个苹果,没有因缘的时候也没有这个人;但是就有了,没有因缘也就有这个房子。没有因缘也是没有苹果,没有因缘也没有这个人,没有因缘;但是,就有了,这叫「自性有」。就是那件事的本身是有的,不须要有因缘这件事就有了,就是那件事叫「自性有」,这叫「自性有」。这是一句话,我把这句话先这么解释;然后解释第二句话「自性无」,就是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件事,这件事自己不能有,那叫做「自性无」。

  

  我们说缘起的有、缘起的无,这个我们是应该容易明白,因为我们日常生活,事情都是这样子。但是这个自性有,这个地方有一点反常,其实也不反常,我刚才解释了,没有因缘就有这件事,叫自性有;没有因缘没有这件事,叫自性无。那么究竟这件事是自性有?是自性无呢?应该是自性无;没有因缘,这件事是没有的,叫自性无。

  

  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的时候,叫自性无;如果有了因缘出现这件事,它是自性有?是自性无?还是自性无。因为那个有是缘起有,不是自性有嘛,这样子我们应该明白了,它是自性无。就是本来是有,这个苹果是有了,这个房子也是有了,这个汽车也是有了,这个人也是有了,这完全是缘起有的,不是那件事是自性有;所以在缘起有的时候,还是自性空,还是自性无。

  

  譬如说是,那个人有汽车,我没有汽车;说那个人有汽车的时候,我还是没有汽车。那个人他汽车没有了,我也是没汽车;那个人有汽车的时候,我也是没有汽车,因为我没有钱买车啊;所以你有汽车的时候,我还是没有。所以世间上的一切因缘所生法,它有的时候,还是自性无,就是那件事本身还是没有的。

  

  这是分三个时期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这一件事在过去的时候是没有的;譬如说现在这个地方这个房子已经造好了,是有房子,但是在造房子以前,这地方没有房子,所以过去的时候是没有。那么在经上现成的话叫「前际空」,就是以前,以前其实就是过去,过去的时候这件事是没有。这个房子造好了以后,可能经过五百年以后就完了,这个房子就没有了,这个房子没有了以后,那叫做「后际空」,就是未来的时候,这未来就指这个房子完全不存在的时候,就是指未来,那个时候的房子。前际空、后际空;「中际亦空」就是现在,过去和未来中间的这个阶段,这个房子是有的,这是缘起有,它自性还是没有。前际空、后际空,中际亦空,中际也是没有。这是约时间来说。

  

  这样讲呢,这里面说「不生」,这个不生就是这么讲。不生,就是在生的时候,是缘起的因缘生起、现起的;但是在自性上还是没有生,没有现起,它自性还是空的。这个道理,在我们日常生活,一切缘起的事情都是这样子,是无差别的。这个我们布施的时候,就是刚才说,我们买一个苹果,用水洗净、清净它,然后恭敬地供养佛。我们供养佛的时候,你不可说这是佛像,不可以这样想;你要认为这真实有佛在这里,要这样想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身高丈六,比一般人高,比一般人高的,我们一般人没有那么高,高大。若是一般来说呢,我们有的人,我们一般人这个肉眼很难看见佛,很难看见观世音菩萨,都看不见。但是,如果你的程度提高了,是可以看见观世音菩萨的;就是我们的肉眼不行。就是你若程度高了,你的眼睛就不是肉眼了,不是肉眼,你程度提高了以后,你就能够看见观世音菩萨。看见的时候,观世音菩萨比我们身量高大,我们和观世音菩萨比较的话,我们身量很小,大概我们顶多就这么高,观世音菩萨高大。看释迦牟尼佛,他也是能看得见,我们看见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地藏菩萨,都能看得见,都是能看见;但是我们现在程度不够,不能看见。假设能看见的话,那非常高大。

  

  而他那个观世音菩萨,或者是其他的菩萨都是一样,也是缘起有,但是和我们的缘起不一样。我们的缘起有是烦恼,我们是用执着心做一点功德,我们得到人的身体,得到人的身体。那么观世音菩萨是用这个无二相的智慧做的功德,他那个功德得到那个身体,那个身体是更高大了,我们凡夫是不行,更是看不见了。

  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