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我們程度提高了,但還不是聖人;不是聖人,這個時候,我們能夠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身相,但是那個身相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,化現的身體,是很高大的。但是由他化現也好,化現,實在也是他的功德,他才有這樣的身相,這是因緣有,也是自性空。我們能夠見到釋迦牟尼佛,也是;釋迦牟尼佛的身相也是因緣有,那也是自性空,也是無二相,也是不生、不得,也是無生的,也是這樣子。但是現在,我們舉這個例子,說是我們用蘋果,或者是其他的清淨的,或者我們做的一碗飯,做的一盤子的菜,清清楚楚地去供養佛,也都可以做如是觀,都是可以這樣。但是現在這上面是說六波羅蜜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也都是不二相,也都是不生相,不生、不得,也都是這樣。
但是這個意思,說這樣的佛法的這個義,是我們佛教徒在日常生活裏面修止觀的這樣意思,修止觀。觀察什麼呢?就是我們在平常,我們內心,不是貪、就是瞋;不是貪欲、瞋恚、忿怒,那就是愚癡、高慢、疑惑,起我、我所的這些執著,常常是這樣。現在我們是佛教徒,我們學習佛法,我們昨天說過,我們在世俗谛的地方活動,就日常的這些境界,我們在這兒上分別、執著。在這分別、執著的時候有什麼問題呢?就是貪瞋癡就從這裏出來,是這樣意思。
現在呢,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思想,改變自己的這個汙濁、汙穢的行爲,我們不要再執著這都是真實的,不是;觀察這些都是因緣生法,它是不生的,無生相,也就是畢竟空寂的。在這裏面呢,我們不生貪心、也不會生瞋心,這些煩惱都不生起了。我們慢慢地,初開始這煩惱的不生起,是用這樣的智慧調伏的,不生煩惱;只是調伏而已,這個生起煩惱的功能還在,只是不活動。但長時期這樣觀察的時候,就把生起煩惱的功能也消滅了,那就是聖人了,我們就不是凡夫了,是這樣意思。
這叫做「不生」,「不生」也就是不可得,「以不生不可得故」,這是無二法,是這樣意思。
我們平常,如果在我們佛教的,或者是法師,或者是比丘、或者比丘尼,或者優婆塞、優婆夷這些佛教徒。在學習佛法的時候,我們只是拜拜忏,或者是拜忏、或者是念經,就是照本念一念,或者是拜大悲忏、拜梁皇忏、拜萬佛忏,這樣忏悔;沒有說這個觀一切法,觀察因緣所生法是不生的,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,沒有說這個事,這是怎麼回事呢?
我們拜大悲忏,這是修止觀的前方便,爲什麼要有前方便呢?因爲我們有很多的業障,我們想修止觀,不行,修不來。你在那兒坐著,心裏面就鬧起來了,不能坐,要放腿要跑,這樣才行,坐那裏坐不來;就算是坐那裏,也不能修止觀;爲什麼會這樣?就是業障。須要拜忏消除這一切的障礙,然後你靜坐的時候,這心就能夠相應了,心裏能夠和平一點,心裏面就不會放腿要跑,腿子也不是那麼痛,就算是有一點痛也能忍受,然後你能夠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,能做到這一點。這樣子呢,慢慢、慢慢地,你就可以成爲聖人了。
觀世音菩薩也是聖人,釋迦牟尼佛也是聖人,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地藏菩薩、彌勒菩薩,這些都是聖人,都不是凡夫了;而我們是在凡夫的境界,所以凡夫是一類,聖人是一類。我們這個凡夫這一類的時候,我們只是聽說,看見經上有觀世音菩薩、有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彌勒菩薩,聽說聞名而已,不能見面的。但是我們有點善根,聞名我就相信,是有觀世音菩薩、有文殊菩薩、有普賢菩薩,我們讀《華嚴經》的時候,這文殊菩薩的境界、普賢菩薩的境界、彌勒菩薩的境界,這《華嚴經》上有說。我們讀《法華經》的時候,也是說到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的境界;《法華經》最後是說的普賢菩薩,第一品那個〈序品〉裏面,說到文殊菩薩,是這樣子。我們讀《地藏經》的時候說到地藏菩薩,地藏菩薩的願行,《地藏十輪經》就有說到地藏菩薩。當然菩薩很多,那都是指聖人的世界。我們有點善根,讀了經我們就相信這件事;有的人他不相信,是真的嗎?那這人是不相信。但是我們還是相信,可見我們以前在佛法裏熏習過、有栽培過,就有點信心。雖然有信心,你不能和他見面,頂多做夢夢見,偶然地或者做夢夢見觀世音菩薩,來和我摩摩頂也可能,就是這樣子;想要和他自由地說說話,不行。我們這業障很多啊,你心裏有很多問題想要和觀世音菩薩講,不能講。
若我們多拜忏,還要靜坐,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就可以,只要一入定就可以看見觀世音菩薩;想要看釋迦牟尼佛,想要見阿彌陀佛也可以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可以,但是要提高程度。
我們佛教徒,最初來到佛教裏面,我們還剃光頭、穿上出家人的衣服、又受了戒,然後我們不知道,我們不知道這件事,不知道;不想要…哎呀,我怎麼能夠看見觀世音菩薩?有沒有這個心情?我現在是凡夫,我想要得聖道,我們有沒有這個意願?我看,也有多少佛教徒應該有這樣的意願,不願意做凡夫,想要成聖人、得聖道;但是很多的佛教徒沒有這個意思,沒有想要得聖道,沒這個想法。我們雖然出了家,出了家以後還是爲生活忙,還是要做這件事。我不知道,我出家以後我不要爲生活忙,我要得聖道,有這個意識嗎?恐怕不容易,不見得會有這個想法。你沒有這個想法,那就不可能會提高自己的程度,那也就很難和觀世音菩薩見面,也很難。
我們若讀經,學習經論的時候,經論上會告訴我們,出家人,佛教徒;其實我剛才主要是說出家人,其實在家佛教徒,只要信佛,都是應該有這樣的意願的。在家佛教徒也應該有這個意願,就是我想要見佛,我隨時可以見佛,我有問題我要和佛菩薩說話,解決我的問題,應該是這樣才對。我同你說話,你是個生死凡夫,你說的對嗎?你一定相信這個人說的話啊?他說的對啊?
我認爲應該有這樣的想法,我和普通凡夫說話,我不相信。我一定相信佛菩薩說的話,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。我認爲我們中國佛教,很久有這個問題,不知道和佛菩薩說話。就是普通的,譬如說我出家了,我拜一個師父,我師父還是個凡夫,他告訴我這樣子,我就相信了;當然也可以相信,但是又不一定,也不一定啊!譬如說這一個出家人,我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!觀世音菩薩叫我慎言,叫我說話要謹慎一點。我感覺,凡夫說話靠不住,應該有這種想法,都是靠不住的;要聽佛菩薩說話,才是真實的。假使我們現在,如果你不好好努力,也可能會,呀!我聽見觀世音菩薩告訴我什麼,都靠不住,因爲你的程度還在凡夫一般的境界,你說觀世音菩薩和你說話了,這句話靠不住的呀!若是你按照佛法去修行去,達到一個程度,雖然還沒得聖道,但是接近得聖道的時候,這個時候就是你也有定力了,你一入定就可以和彌勒菩薩見面,可以和他說話,可以請問他的佛法,那些魔鬼不能來冒充的。有的時候我們自己不用功,你胡說八道,魔鬼、鬼神冒充佛菩薩來擾亂你,來欺騙你,我們自己也不知道。但是你的程度提高了的時候,這鬼神不能欺騙你。
究竟什麼原因這個鬼神會欺騙我們?就是我們心裏面有欲,這個時候鬼神能欺騙我們,我們有欲的時候就有問題啊!欲是個問題,是個障道因緣。若是我們沒有欲,沒有欲、非要你常常靜坐;常常靜坐達到一個程度,沒有欲了,這個時候你心裏面可以和佛菩薩見面。和佛菩薩見面的時候,那可是不簡單啊!我曾經請問過,心裏就是有這個疑惑,疑惑;就是等于是向觀世音菩薩提出個問題。就是我們出家人,連在家居士也應該在內,我們今天的佛教徒,多數有點問題,不歡喜學習佛法,不歡喜學習佛法。那麼我們每一天做什麼事情呢?就是爲吃飯忙,就做這件事。在家人也是這樣子嘛!我們出家還這樣子,那何必做出家人呢?這是個問題啊。觀世音菩薩爲什麼不來告訴我們?來警告我們?譬如說現在臺灣九二一,這個地方,觀世音菩薩沒有預先告訴我們,可以不要受那麼大的損害嘛,我們有的寺廟完全震垮了,我曾經這樣疑惑,爲什麼觀世音菩薩不告訴我們?我這樣疑惑,提出這個問題對不對?我曾經這麼想。其實,後來,但是我雖然這樣疑惑,觀世音菩薩不睬我,還是不說什麼。後來,有別的人,聽見觀世音菩薩說,告訴我一句話:你慎言!就是這兩句話,你謹慎!你說話要謹慎!說這句話。後來我一想呢,觀世音菩薩他爲我們,這件事應該說話,或者不應該說話,觀世音菩薩大智慧觀察過了。不應該說,不要說;應該說,觀世音菩薩一定會說的。不會像我們凡夫,不應該說,也說;應該說反倒不會說了,和凡夫不同的,那是大智慧的境界。這個我說話說太多了,就這樣就好了。
現在是這樣,我的意思是這樣,就說這個「不生不可得故」:說這個「不生」,是要我們出家人,先要學習戒、要學習定、學習智慧。學習戒的時候呢,不要做錯誤的事情;不要做錯誤的事情呢,以前已經做過很多錯誤的事情啊,要忏悔。忏悔了以後呢,就是減少了障道因緣,障道因緣沒有了,那麼然後再修禅定,就是修止觀,然後修止觀。修止觀成功了,就得了智慧了,是這個意思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