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1 (2002年于波樂蘭妙法寺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話就是,你若想要明白這件事。我們世間上的人,我們到學校讀書也好、到研究所裏讀書;我們在那裏讀書幹什麼?我認爲辦學校的人,乃至到學校讀書的人,有同一的意願;當然有同也有別,有不同的想法,但是大多數人呢,就是發財,就是要希求榮華富貴啊!榮華富貴簡單的說就是發財啊!就是這麼回事啊。我們沒有想人生是怎麼回事?不想這件事,人生究竟是怎麼回事?不知道,我們不想這件事。佛法,釋迦牟尼佛講的經論,就講這件事,不講我們世間發財的事情,不說,也有提到;提到、但是和世間的說法不同。佛法所講的財,要合法,要合法才可以,不合法的事,我不要,不取。孔夫子有這個思想;所以我們若是讀《四書》也有道理,會知道做人之道,不應該做的事不要做。不要是不管合法、不合法,只要可以拿到,我就拿,警察看見也不要緊,我就給他一點,我就好了!但是佛法不是的,不合法的事情不可以做。

  

  我們說:「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:「叁世一切佛」這個地方怎麼講呢?叁世佛,就是過去世佛、有現在佛,這都是聖人;未來佛呢,就現在還不是佛,就是凡夫啊!這叁世佛就是凡、聖這兩件事,你要明白有凡、有聖。雖然是人,但是有差別,有是聖人、也還有凡夫;雖然現在是凡夫,有凡聖之別,但是事實有這件事,不全都是凡夫,也不全是聖人,有凡聖之別;這是約人說有凡、聖之別。

  

  「應觀法界性」:「法界」,就是一切法,一切法的體性也有凡聖之別;就是有染汙的法、也有清淨的法。譬如說我們凡夫現在舉心動念,離開了貪瞋癡,另外沒有事;就是貪瞋癡在這兒活動。你小學畢業也好,你中學畢業也好,你大學畢業也好,你是大學的教授也好,無差別,就是貪瞋癡,另外沒有別的事情,這是染汙法。什麼叫做清淨呢?只有佛,佛告訴我們的事情,在佛法裏面修行的人,戒、定、慧,這是清淨。法、法界這個體性,也有染淨之別;人也有凡聖之別。你要知道法有染淨之別,你要知道人有凡聖之別。凡夫、聖人也好,染汙、清淨也好;一切唯心造,都是心造的。凡夫也是心造的,聖人也是心造的,染汙、清淨也是心造的,也是這樣子。

  

  世間上的人;如果不學習佛法,世間上的人如果是學習孔孟之道,多少還有一點「有所不爲」。「無所不爲」這就有問題啊!只要我能做我就做,那有分別呢?那可有問題。但是孔夫子說:「有所不爲」,有的時候我不能,我不做,不可以做的。那就是有善惡之別,就是有是、有非了;說是,我才可以做;非,我不可以做,不可以不講是、非,不要說是糊塗人了。講的這是是、這是非,這樣子,我們要學習什麼叫做「是」?什麼叫做「非」?然後呢,我們「是」就可以做,這「非」就不可以做,要這樣。

  

  說:我不學習是、非,我只是學習發財之道,危險!有警察也沒有用,也沒有用啊。真實有事情的時候,警察和你也一樣啊!所以啊,要學習。說:不要講是、非,我不同意這句話,要告訴我,你要告訴我什麼叫做「是」?什麼是「非」?這是智慧境界,這是智慧啊。

  

  所以這時候呢,「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就是你自己造的。聖人是你自己造的,這個凡夫也是你自己造的,你不要怨天尤人。我現在也沒有做什麼壞事,我現在爲什麼這麼倒楣?你怨天尤人,不對呀。佛法中講的,有過去世、有現在世、有未來世;不只是現在,也有過去。說那個人生來命就很好,他過去有栽培啊;我生來就倒楣,你過去也是你栽培的呀。都是你自己造的,不要怨別人。

  

  我再說幾句話;我們,我小學畢業,我就要到大學去做教授,可以嗎?不可以這樣,我中學畢業要做大學教授也不行的呀!你一定大學畢業還要念研究所也還要進一步深入地學習,你才可以做大學教授,你才能講得好一點。我們佛教徒,學習這個道理,「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這個偈子的道理你學一百年都不算多啊。何況我一年都沒有,進修了幾年,我就做老師了,可以嗎?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。要深入的學習佛法,不要說學一百年啊;你學了一年以後,你的程度就是這樣子,你學了二年,程度就不同一點,你學了十年以後的時候,你要去爲人講經說法,和學五年就不同,你不是多學一點好嘛,多學一點。說我心好,我發好心、勸人好;結果你的程度不夠,你好心,沒做好事啊。要深入多多地學習,不同。

  

  我們從經論上看,很明白地看出來,那些大阿羅漢雖然是小乘,但你能和他比嗎?你不能和他比的呀。我們雖然發無上菩提心,但是你的愛、見煩惱一直地在活動,你怎麼能和阿羅漢比呢?你看這大菩薩得無生法忍之後,轉不退轉*輪,那種大境界那麼高,都是修來的呀。我們一點兒也沒有,我就想要發菩提心度化衆生,可以嗎?發心,有個好心,也是很好;但是不行,程度不夠啊!程度不夠的呀!我這是耽誤時間,說這話。

  

  若「不回向薩婆若」,前面我講這回向的時候,講這叁種回向,一個回因向果、一個回自向他,都很好,這唯有佛教徒才有這件事。第叁種回事向理,就是這句話了,「不回向薩婆若,布施得稱檀波羅蜜不?」這個「薩婆若」這句話,翻到中國話翻個「一切智」。翻個「一切智」怎麼講呢?這個「一切智」這句話怎麼講?就是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,叫做「一切智」;通達色受想行識、眼耳鼻舌身意、色聲香味觸法、眼識耳識乃至意識,這一切法,十八界;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一切法都是諸法實相,你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叫「一切智」,這個智慧。這個一切智,是佛的智慧;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叫做「一切智」。

  

  這個「一切智」呢,「不回向一切智」,就是不回向諸法實相,就是不回事向理,就是這個意思。「布施得稱檀波羅蜜不?」我們若不這樣回向的話呢,我們做布施;譬如說我買個蘋果去供佛,這就是布施,當然也是供佛也是一個功德,但是它不稱爲檀波羅蜜,你若沒有回向薩婆若,就不叫做檀波羅蜜,不能說是布施波羅蜜的。我們下文再詳細講,這裏就講這麼多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1 (2002年于波樂蘭妙法寺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