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始它这个是欲界定,由欲界定再进一步就是近分定,近分定再进一步就是色界初禅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再进一步就是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想处定;这都是世间的有漏禅。这个欲界定,也可以称之为定,但是还不能称之为禅波罗蜜;到了近分定的时候,未到地定,它把它附属于初禅,就是未到地定是初禅的前方便,你得初禅之前先要得未到地定。得了未到地定,就容易得初禅了,是这样意思。得了初禅以后,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然后到无色定。
到这个时候,我们佛教徒;佛教徒是要得圣道的,以圣道为目的,我们佛教徒理应该不停留在,不要停留在有土匪的地方,应该到那个没有土匪的地方叫他安住,安住在那里,你应该有这样的愿望;但是今天的佛教徒得圣道的人很少,得圣道的很少,并且有这个愿望的都不多;我出了家以后,我想要得圣道,有这样心情还不多。多数人就在这有土匪的这个地方,就在这里住,多数是这样子,多数是这样的问题。那么这个问题是什么呢?就是没有禅。根本不静坐这件事,不静坐呢,这个土匪常常跑来跑去的,就是不安全,心情不安乐。
现在若是得了未到地定,到初禅以后,土匪稍微好一点,稍微轻一点,我认为轻一点。在这个时候我们修四念处,学习般若波罗蜜是能得圣道的。得了圣道以后,这个时候我们再弘扬佛法,应该是这样做。但是我们现在佛教徒啊!懒!不愿意修学禅定,就是佛法学一学,普通佛法学一学;我有学问,我对文字没有障碍,我就可以讲,不愿意修止观再把自己的土匪清理清理,不高兴做这件事,就完了,就可以了,大事已毕,好像;就这样子。所以佛法衰微了;我们也可以说佛法已经开始灭亡了,我们应该这样想都可以啊!你要这样想都可以的!佛法已经开始灭亡了!不要说再几十年、几百年后,不是。现在佛法已经开始灭亡了,要知道这件事啊!要知道这件事啊!这是一个非常痛心的事情。
但是,我们现在的善知识啊!大慈大悲啊!你让我们学般若波罗蜜,我们能学吗?我看都不能学,只好拜忏,还可以。这些善知识告诉我们常常拜忏,只有这样子我们能接受,我们今天佛教徒就是这么回事,多亏有这些善知识领导我们拜忏,别的我们做不来啊!好!我不要说这个,我们现在谈这个。
「何以不称誉檀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禅波罗蜜」,现在我们佛教里边,禅波罗蜜,谈不到这件事;但是,佛法是有这么一回事,过去时代,我们读这个高僧传,当然以前坐禅的人还是很多,学习禅的还是很多。这是禅波罗蜜。
「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中间还有一段是赞佛的十力、四无所畏,十八不共法,这是佛的功德,我不要细讲了。这十八不共法,就是佛,单独佛有这样的功德,不共于阿罗汉,就是阿罗汉没有这个功德,只有佛才有这些不共法。
「但称誉般若波罗蜜」,佛陀只是赞叹般若波罗蜜,其余的都不赞叹,什么理由呢?这是阿难尊者提出这个问题。
其中有一件事,就是这六波罗蜜;六波罗蜜有前五波罗蜜,就是檀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禅波罗蜜,这前五波罗蜜,再加上般若波罗蜜,就是六波罗蜜。六波罗蜜是互相支持的,不是单独地可以名之为般若波罗蜜的,也不是单独地称为檀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禅波罗蜜,不是单独地,一定要互相合作,才可以称之为六波罗蜜的。那么现在这样子说,应该赞叹,就是都赞叹嘛!也赞叹檀波罗蜜乃至禅波罗蜜,为什么只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呢?这是阿汉尊者提出这个问题。
这是提出来的疑问,提出来的问题。下面第二科「释疑」,解释疑惑。解释这个疑惑,分成三科。就是第一科是「法」,法、譬、合,这三科。又分两科,第一科「明般若为尊导故叹般若」。
佛告阿难: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。阿难!于汝意云何?不回向萨婆若,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?不也!世尊。不回向萨婆若,尸罗、羼提、毗梨耶、禅、智慧是般若波罗蜜不?不也!世尊。以是故知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;是故称誉。
「佛告阿难: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」,所以要赞叹般若波罗蜜,这理由是这样。就是在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中,这个般若波罗蜜它是最重要的,它有什么重要呢?「为导」,它是一切功德里面的师父,它是老师。
你行布施的时候,你要有般若为师,以般若来指导这件事;你做布施的时候,你不可以没有智慧,就这样子。我们普通的行布施,我们就是我看见那个人有困难,我就用慈悲心,愿意解决他的困难;我就这样布施,我们一般就是这样行布施。但是按佛法来说,这样还不足,还有所不足,还要加上般若,那才可以,才是可以的。
布施、持戒;持戒也是,也是要有般若智慧为导、为尊导,「乃至十八不共法」也是以般若为尊导的,不然,你做的那些事都不及格,你坐的禅也是不及格的。我们一般的静坐的时候,就是小小的,多数也是不具足;小小的知道那么一点修奢摩他的方法,这就是静坐了。其实不是,佛法里面,还要有般若在里面才可以。现在我没有;没有,那是不及格的。
现在佛告诉我们,这些你布施也好、持戒也好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乃至十八不共,都要有般若波罗蜜做老师才可以。所以般若是我们的老师,所以它的功德最大,你应该赞叹它,这个理由是这样子。
这句话就是总说的,总说赞叹般若波罗蜜的功德,里面有解释,下面就是加以解释。加以解释分两科,就是第一科「明般若为尊导故叹般若」,第二科「释般若为尊导义」。这两科就都是解释。
前面这一段「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尊导」,这是把这个要义标出来,下面解释。
「阿难!于汝意云何?」我说出来般若为尊导,所以赞叹般若波罗蜜,这件事在你心里怎么想?怎么叫做「为尊导」?这下面解释。「于汝意云何?不回向萨婆若,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?」就是若没有般若波罗蜜,那个布施能称为檀波罗蜜吗?是这么一句话。
但是「回向」这种事,怎么叫做回向?这回向有三种。我先解释这个「回向」怎么讲?这个「向」,是个方向,再明白一点说,就是我们的意愿,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就是心里面有个目的,这就是「向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我为什么要去赚钱,我想要造庙;这造庙是一个意愿,就是「向」,就是你的志向,我们一般说叫「志向」,实在就是内心的意愿,这样子。这个「回向」,这边说这第一个解释;这几个,前面是第一个,回转我们的意愿。譬如说我现在想要占这个人的便宜,我做这件事,但是表面上是利益那个人,但实在是要伤害那个人,我有这样的意愿;现在我相信佛法了,这不对,回向,回转这个意愿,把这个意愿从不对的地方回转过来,让它好!我原来是有恶意,现在我回恶向善,这叫「回向」,回向这么讲,这是一个解释。或者这是一种回心向善,这叫做回向。
我们再讲一个回向呢,是「回因向果」,回因向果。譬如说是有人说:我们多放生,我们将来会得长寿果报。我们放生这是个因,将来得长寿是果,回因向果;我做这个功德,希望我将来能得长寿,这就是回向。我现在念阿弥陀佛干什么呢?我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,也是回因向果是这个意思,很多很多的事情。譬如说我现在没有智慧,我现在愿意学习佛法要开智慧,这就是回向,回向就是这个意思。
另外还有一个不同的回向呢;我们这样回向是回因向果,我要不杀生、不偷盗,我不要做这些坏事、我要做好事,这是自己,利益自己,我愿意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去,也是利益我自己。现在增加一个,我要利益他人,回自向他;我做了什么什么功德的时候,我回向我的母亲,回向我的母亲能够长命、无量寿,我希望我母亲身体健康,心情快乐,这就是回自向他。但是回向这是我自己的母亲,我还回向其他的一切众生,回向我的朋友的父母;回向我朋友、我朋友的父母,回向很多很多人,都能开大智慧,都能够相信佛法栽培善根,这回自向他。回因向果,是自己;回自向他,就不但是自己了,也关心到很多很多的人,我关心我的父母,我也关心别人的父母,这叫做「回自向他」。
回因向果、回自向他,还有一个「回事向理」。我们这样念阿弥陀佛也好、我们持戒也好,做种种功德也好,这都是事;这不是第一义谛。我们现在从事上做的功德,回向到第一义谛去,这叫做「回事向理」。所以按这个回向的意旨分三类:回因向果、回自向他、回事向理。回事向理比较深刻一点,我们等一会儿再讲,现在就是说这个回因向果、回自向他,这个容易懂。
这个「回向」,我们佛教徒,这句话还常用的;或者念经,念经我们也要回向,我们拜佛也回向,我做种种功德的时候也都回向,常常用这句话。这句话怎么讲呢?是这样意思,就是你有所求,当然这是要合法的,有所求,我做这件事。佛教是讲缘起,我们佛教不相信上帝,我们相信缘起,就什么事情要自己创造,才有这件事。你不创造这件事;不管是善、是恶,不创造就没有这件事,你若创造了就是有,这件事就有了,这是缘起啊。不做不得,做已不失,不做就没有这件事,你若做了就有这件事,不管是恶也好、善也好,你做了就有,佛法是讲究缘起的,就是你要自己做。我们今天和一位居士也才谈到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是佛的大智慧的狮子吼啊!都是自己创造的。
我讲一讲喔!我把这四句话讲一讲;我们放蒙山的时候就念这几句话。「若人欲了知」,这句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1 (2002年于波乐兰妙法寺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